梵净山在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之中,海拔2572米,系贵州第一山。主峰高耸入云,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奉皇帝诏令为“众名岳之宗”,又为“古佛道场”。《敕赐碑》中有记载: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由此可见,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如水涌,连公王大人皆向往,纷纷前去拜谒。因此它声名远播,传入南京、北京,倾动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佛教道场早年源于南宋,发展于元朝,兴于明朝永乐,沸于明朝万历,衰于清朝,毁于民国兵荒匪患。由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的水更是一绝。有涓涓细流,有叮咚垂滴,有白练悬空,有奔腾咆哮,且异常澄洁。它峰回水转,汇成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走向,东面汇成锦江,西面汇成乌江;它四面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波谲云诡,一派生机盎然,一幅天然画卷,一片神秘色彩。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侣多”。中国的三山五岳,先是被僧侣发现,后是僧侣开握掌管。我看僧侣颇有学问和独到见解,他们好像是中国文化的制造者,他们的经文好像就是中国的文化经典,他们是中国文化的推动者。梵净山原名“三峪”,后经佛教高僧的净化,成为一块“梵天净土”。然而,由于民国混乱,这块净土遭受毁灭,解放后才得到保护和修复,又使它焕发出青春,再度成为佛教名山,生态王国,风景胜地,一方净土。由此,梵净山成了人们旅游的地方。有朋友说,梵净山真是一块净土,人文历史非常厚重,它不但是佛教信徒向往的处所,也是文人的天地。赵朴初、启功、沈鹏等大书法家都去过梵净山,国民党的元老陈立夫也踏足过此山。有一年“五一”长假,我爬过一次梵净山,果然名不虚传。在我未上山前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形象,觉得这座山很年轻,从山上滴水岩一块《敕赐碑》的古碑上看出这座山的知名度。万历皇帝诏令竖碑志之,可见当时梵净山不是一座普通山,乃一座名山,鹤立全国名山之中。但我不明白,中国的古文人,说具体一点贵州的古文人哪去了?这么一座仙山,唐朝的诗人,宋代的词人,元代的曲家,明清的小说家都没有登山发现,而是一群僧侣纷至沓来,在此建殿诵经,弘扬教义,将文化带上山,出现佛光,于是留给游人许多山水情怀和佳诗丽句,以致后来描绘梵净山的山水文学佳品和歌颂梵净山的歌曲。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只会思索,只会发牢骚,只会随心所欲,只会捧人,不会实地实心去做。还是那些僧侣,为传诵佛教,四处奔走,拨响梵琴,哼出佛乐,如百鸟齐鸣,一阵阵佛乐充溢于梵净山的野林谷涧,显示出它的辉煌与圣洁。
梵净山的名气一代比一代大,有鸿儒云集,智能饱和,它堂而皇之地被写进中国文化史和旅游史。它虽没有泰山、庐山、华山有地位,有气势,但它仙气十足。泰山日出,庐山面目,华山险峻,梵净山却是仙山。置身此山中,俨如画中行,恍若神仙游。
在数百年的岁月里,梵净山作为声播南国的“古佛道场”和神秘莫测的“佛光”,令多少善男信女神往心驰。仅梵净山地名,就有浓厚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的。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气候宜人,山势立体垂直,山上山下不同,让你感到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它不仅有各种植物,还拥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金丝猴、大鲵、白颈长尾雉、云豹等,“贵州紫薇”和“鸽子花树”世界第一。198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梵净山为全球“人与生物保护网”成员单位。
梵净山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地方,成为了返朴归真的人间仙境。它吸引人们的不只是神奇,更是由于它所蕴含的焕发青春的生命、历史的情怀和宁静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