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夯在峡谷之中,德夯的风情在苗寨之中,德夯有日夜流淌的峒河,峒河是酉水浸润而成的。德夯的山水很美,美在峡谷,美在山峰,美在溪水,美在瀑布。
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西行15公里,是世间罕见的“矮寨天险”。矮寨乃湘川公路要塞,山入云端,有公路天桥。人随车移,险峻得乐,刺激异常。其实,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是再往西行8公里之处的德夯。德夯方圆25公里的群山之间,汇集了大小12条瀑布,一般都高达百米之上,最高的一条216米,据说为“中国瀑布高程之最”。其间有名字的景点不下50处,每一个景点都蕴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如三姊妹峰、观音洞、九龙潭、燕子峡等,从名字里就可以想得出故事。进了德夯,谁都会流连忘返。
德夯是一个苗寨,上百户人家。苗家的礼节多,特别好客、重情义。客人进寨,要行“拦门”礼,同时有一支队伍奏鼓乐,一支队伍拦寨门。奏鼓乐者多为年长的男性,乐器主要是铳,鸣炮用的;鼓,据说苗鼓有无数乐章;号,用尖尖牛角制成,其声悠远;唢呐,比人还长,其声如歌如诉。客人下车走百步,礼炮便开始震天的响。鼓乐似乎没曲谱,只有节奏,客人很快就走到了寨门前。拦寨门者多为年轻的姑娘,披戴着苗家的服饰,头帕银光闪闪,衣装一片灿烂,用苗语齐声高唱着苗家的迎宾曲。拦门要让客人过两关:一是对歌,二是饮酒。好在苗家也改革开放,不强求客人唱山歌,一曲《明明白白我的心》或者《月亮走我也走》便可过关。饮酒关也不难过,一碗飘着米香的甜酒,你完全可以当茶喝下。在热闹欢快中,姑娘们打开拦门的布幔,才让客人走进寨门。
傍晚的苗寨,剪影般的轮廓,水墨般的色彩,令人激动,因时间较晚,我没有进山,只好望山水而兴叹,只好去看寨里人家。苗家实在值得一看,无论你走进哪一户,他们都会起身让座,屋前屋后房里房外让你看个够。我明白,这不仅仅只是好客,而且还是一种展示,展示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家家都挂有熏得和木炭一样颜色的腊肉,不少人家还放着彩电,唱着流行歌曲和苗家山歌,工艺品摆在堂屋里,任人选购。由于我对苗族服饰感兴趣,尤其是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的《中国苗族服饰》一书中的“百苗图”,使我略知一二,于是问为什么件件相似又件件不同?图案令我眼花缭乱,顿生奇想:难道这小小的德夯竟有无数的民间绣花人?除我之外,还有许多游客在欣赏飞檐翘角的吊脚楼,为走廊只有三面而纳闷?有的询问苗家的风味小吃,为什么重酸味?还有调查民风的,打听桥断了谁来架,井脏了谁来淘洗?此时,我被德夯的吊脚楼所迷住。德夯所有的苗家,紧紧相依于翠谷中,平地之处是一栋栋灰瓦木屋,山坡上则是轻盈的吊脚楼。楼下屋间是青色的石板路、石板坪、石板墙,整个村寨恬适幽静。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围栏有八角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吊着绣球和金瓜。一般为两层结构,上下铺楼板,壁板用桐油染,闪闪发光。楼上雕刻有花窗,窗户通风向阳,窗花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有“喜鹊恋梅”,有“风穿牡丹”,有“狮子滚绣球”及茶花、菊花、兰草等各种花卉和飞禽走兽。眼前看到的苗家姑娘,在吊脚楼上绣花、挑纱、织锦和打花带。她们见楼下有不少游人观望,害羞地放下手里针线活,热情地微笑着。吃过晚饭,她们不下楼,便在楼上赏月,轻松心情。
我在一个大堂里用餐。开始,酒碗上只放一支筷子,主人要我们回答其奥秘。我便用成语相答:一心一意,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见钟情,一分为二……主人开怀大笑,忙给客人每人送上一双新筷,唯独给我送上两双,意思是请我带回一双,把苗家的情谊带给怀化的朋友。
喝酒之前又要唱歌,一般是主宾对唱,也可以分唱。苗家敬酒不劝酒,歌完两三曲,酒过四五杯便可吃饭。尽是些苗家的风味菜,南瓜、豆腐、酸鱼、酸萝卜之类。
饭后是露天的篝火晚会,一个村子,竟能拿出长达两小时的节目,而且都是自编自演。一人独击的《苗鼓》,击出了苗家人的一年四季,萌发的春花,热烈的夏日,丰收的秋季,沉静的冬天。20多位青年人表演的舞蹈《醉了苗乡》,火辣辣的篝火,火辣辣的红装,火辣辣的节奏,醉了演员,也醉了观众。我想这是我朋友、电视剧作家邓亚平的杰作。他如今是德夯风景区总经理。他创作的电视剧《黄克成》、《扶贫司令》和歌曲《风雨南长城》,连续几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过去了好一阵,苗鼓声还在我耳畔回响。那是我的家门、第三代鼓王龙菊兰的杰作。龙菊兰的苗族鼓舞,在全国几次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技压群芳,几次夺魁,多次出访外国,震撼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与海外,是德夯最美丽最动人的亮点……
我要离开了,邓亚平为我送行,苗胞们为我在路旁点下了几十盏油灯,把夜空照得金黄,尚未卸装的演员们在寨口为我送行。我的车缓缓前驶,送行的人步步追随。宾主们不时地用手掌相互击打,不停地祝福,不停地问候。
车子在行驶,一座座山峦,一条条小溪,在车窗外一个个地撂下,但德夯的民间文艺却在我脑海中一个个地驻足留下。这是五溪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我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