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夜游舞阳河
舞阳河,如一把锋利的坎刀,把镇远古镇从中间劈开了两半。然后又把镇远古镇置于自己的怀抱中。江面、江下的两个古镇,以一个八字形耸立在江面上。两个古城,形成了两个世界,相得益彰。
入夜,舞阳河两岸灯光怒放。远来的、本地的、乡间的男女老少,一队队,一簇簇地向着舞阳河而来。在江边,在长廊里,在亭台楼阁上,在大树下,到处是观景消遣的人群。早已按捺不住的我们这些外来者,随着大流,跃跃俗试地涌向舞阳河,以观赏镇远古镇的夜景。
几张停泊在码头上的游轮,在那里张狂地招揽承客,我们一跃而上。处于寂静的江面,随着哒哒的马达声,把江河搅动了。恍如火龙在舞动江河,咆哮夜空。
舞阳河沿着古镇,形成了一条十多公里长的观景长廊。江、镇相聚,为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依江而上。在灯光的强弱、冷暖、色调与层次的作用下,古镇的山、水、城、人、文等,已融为了一体,打造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在两边高耸山峰狭迫下,古镇依着山体,沿着山势,由低至高,拾级而上。从远处看,恍如两块悬挂在高山上的布条,以一个斜面,向着舞阳河倾泻。从远处看,恍如繁星挂在蔚蓝色的太空。
镇远古镇的街道,以一条数公里的主街贯通南北,从而把古镇贯穿了起来。古代人出街入市,贩卖自己的农产品,就是在这条主街道上进行的。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穿行,脚印被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壤里。坚石铺就的街面,被踩出了许多坑洼。仿佛看到,古代人那艰辛的脚步。经历了改潮换代的古镇,现在仍然无法抹掉它的旧有。人们忠于自己的家园,忠于自己的故土,从而,使古镇保持着它的这种旧有。
贯穿着主街道的两旁,以一个个约一米宽的小巷,把古镇切割成不同的井块。古代人就是通过这条条的小巷,如网一般把千家万户连结了起来。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没有车辆,以脚代步,一米宽的窄道已经足矣。也许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所以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林立着高楼大厦的今天,人们也不轻易地对它实施革命,对它动刀。在那昏暗灯光的照射下,一群群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从这里嘻哈地进出,知足常乐,可见一斑。
镇远古镇,集中国建筑的精华于一体,又不失于特色。南方建筑的秀,北方建筑的重,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结合点。北方的四合院,唐宋风格的飞檐翘角,苗疆特色的吊脚回廊,林立着的古街、古民居、古巷道、古井,造就了镇远古香古色的特色。
入夜,反射灯,装饰灯,拱托灯盛开。一幢幢的呈坡体结构的楼房,从江边伸至主街道,又从主街道沿至高山边,在一条条窄巷的切割下,给人一种层次清楚,条块分明的整体感。在那悠远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可见古镇的建设,是在周密策划下进行的。为体现古镇的整体美,人们通过灯光的反射,从而使那呈灰黑色调的屋面,既序统一,丰富多彩,在第五立面上尽情流露。屋顶上的硬山式的造型,在灯光下,如堆火把瓦面烧红,如轮齿把持着房屋的两边,从远处看,整齐划一,齿状突出,显得独具特色,十分协调。
中国古代,强盛唐宋,把中国的经济、文化推向世界之颠的同时,又把他们创造的唐宋风格的不朽建筑推向了世界,推向了人间。在经历了千秋万代的今天,特色未褪,仍然无人超越。座落在镇远古镇的万寿宫,天后宫,四宫殿等,在这里独领风骚,独树一帜。从而使古城更显多姿。入夜,沿着建筑的棱角与亭台楼阁,安装起来的电子闪光灯,在黑白分明的黑夜,随着灯光的闪耀,给人金壁辉煌,层次分明,棱角清楚,线条清淅的美感。从而,把那个曾经鼎盛的唐宋传递给了人类,带给人间,给人予鼓舞与振奋。
作为古建筑群而立的青龙洞,与紫阳洞、中元洞、祝圣桥等,从不同方位上屹立于悬崖峭壁间。每当夜幕降临,繁灯亮起,影影绰绰,光斑闪闪。如繁星挂在那蔚蓝色的太空上,如人们手持火把奔走在山地间。随着微风阵阵,一声声咚!咚!!的击鼓声,传来了道士们喃喃的佛经声,奏响了道士们新工作的开始。他们安于职业,一生修道,终于把他们打造成如佛一样的神圣。
青龙洞,建于1487年。在其520多年的历史演化中,道、佛、儒三家融为一体,在中国独树一帜。听说那年国家主席***到这里试察时,曾留下过许多赞叹。道教高人张三丰,在这里修道13年中,至今保留张三丰的那张石床,仍通体透亮,供人们观尝。
围绕休闲消遣的主题,一条公里长的长廊,依江而上,与舞阳河形成了一条平行直线。拌随着亭台楼阁的打点,创造了一个舒适而极具诱力的环境。每当夜幕降临,***店,鸳鸯试水店等,敞开他的胸怀,迎接着情男情女们的到来。生意红火,便是水涨船高的事。GZ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开放与男女平等,为少数民族青年架起了奔放的桥梁。乡下的设施简陋,难以挑起青年们奔放的情感。而古城与舞阳河的优雅与大度,无疑是理想的狂奔之地。于是,他们携着手,一路相拥一路行。有的甚至男背着女,一路高歌一路狂奔。情感奔放便成为了自然,速配也就水到渫成了。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悠扬悦耳的民歌声,随着微风,从江面飘来。举目望去,一座用竹木架搭起来的戏台,从江岸伸向了江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在那里团团打转,簇拥着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从而把夜生活引向到了高潮。这时已是入夜9时多了,舞阳河两岸已进入了鼎沸的状态中。游轮循着歌声,款款地驶向了演出台,因为这是夜游舞阳河的一个项目。
戏台由文化部门架搭,是政府搭台,群众演戏的形式。青年们即席而起,对歌没有伴奏,完全是原生态。从而把民歌文化,对歌恋爱,从分散的原野、山间、村落,拉回到正式的轨道上来。对歌把民间中盛行的恋爱方式,融入到对歌的形式中来,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创造。
戏台对面的两旁,各自簇拥着男女的两堆人马。只要一方有人站出来把情歌唱起,便是向对方,向公众发出了一个求爱的信号。开始时,男女双方在原地进行。一旦对歌进入心境,触动到了心潮,男女双方便慢慢地把脚步移向戏台中心,同时也把对歌推向了高潮。我们到时,对唱已进行了多时。
“素妮呀,我要对你把话开,当日负心离开你,现在想来实不该,你要真心对我好,铁木树上花照开。”
明显,这是一位失去女友的男子,在别人的怂恿下,想通过对歌修好从前。他的歌声停下,一时没有回响。这时女子的那一方,在几位同行的推崇下,阿妮终于从人丛中闪现,拉响了自己的歌喉。
“我要轻轻告诉你,负心男人真不该,话说声声对我好,气话几句就走开。我是多么恨着你,那里有心再重来。”
撞了一鼻子灰的男子,仍然不嫌不弁。他往女子堆里瞄了一眼,看到阿妮脸上挂着气,于是调了调歌喉,接着又放声唱了起来:
“昨晚风起难入睡,因为心里有你在,想起你的温柔和美丽,我实在无法再入睡。你若跟我归家去,是牛是马由你栽。你若不肯跟我走,我宁死在这里等你来”。
看到男子以死相待,已铁了心肠。在多位女友的推崇下,素妮慢慢地把脚步移向戏台中心。看到女友在往自己的方向走来,也就是把情感往自己的身上栽了。于是男子立即冲了上去,把女子一搂,便使劲地往外走。少数民族青年纯朴,憨厚。但他们视对歌如家常便饭,不胆怯,不害羞,对歌信手拿来,随时夺口而出。他们的对歌,来自于自然,发自于内心,句句写实,可敬可贺。
在这里,文化部门的主导,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他们通过搭台对歌,不知为多少青年男女找到了自己的归缩,也不知为多少已经被拆散的男女,找回了他们的失去。可见,戏台对歌,演绎的是一种文化,也是在为民众做事的一桩。
舞阳河,在历尽辛酸的今天,终于获得了个杨眉吐气的展示。她在为当今的经济与文化架起了一道桥梁。为民众走上幸福、安康,而呕心沥血,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