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行通济,无闭翳
“行通济,无闭翳”。这是广东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市民盛行的一个传统理念。行,即是行走。通济,指的是通济桥。无闭翳,翳,为形声,从羽,念作yī。本义: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粤语中用作:没有烦恼、忧愁,一切顺利。全句贯通起来就是,行一行通济桥,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这正切中了一心奔小康佛山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悠悠400年行通济,年年如此,常行常新,百年不衰。
农历的正月十五已是冬春之交。晚上7点,大空开始把那黑色的大幕罩向了大地。但在五彩缤纷的灯光抗争下,仍无力改变大地的煊闹与繁华。白日里在大道上狂奔的人流,刚停下自己疲倦的脚步,便自驾着各式精良的轿车,从四面八方向着佛山的方向蜂拥而去。尽管政府投入了巨资,狡尽脑汁地对车流实施分流和疏导,但最终无法跟上日益增多车辆的需要。从我处到佛山只有三公里的车程,但在挪动着前行的车速下,也得走上近半个小时,这一切都是为了行通济。
据相关权威公布的数据,从元宵节的清晨7时至元宵夜晚十二时,佛山市民到此行通济的人数高峰时达100万人次。近几十年来,行通济的人数年均达70多万人次,并呈现着有增无减的态势,从而在全国乃至世界引发生着阵阵强烈的震撼。
20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时代》周刊是这样评述的:在中国佛山,通济桥只不过是区区的300多平米的平凡桥梁,却在这里点燃了融融燃烧的岭南文化篝火,其产生的奇效是无法用几何数字进行表述的。
香港凤凰电视台在策划播放佛山市民万人空巷行通济盛况时说:元宵的佛山简直是沸腾了,几乎所有的市民都倾注在行通济的盛况中。他们怀揣着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理念行通济,这一盛况一直从明代保持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寄迹。
为了这一天,女孩早就把车子开到了楼下,我们已是第二车了。从我们过后,还有第三车需要接送的亲友。为了保证活动的安全性,佛山警方对通济附近的数十条路线全部实行管制,并抽调近十万的警力进入现场实施管制,规定了严格的行走路线。
女婿是佛山市人,对路线稔熟,他把车停靠后,选择从小道拐入同济桥的区域。傍晚,当我们进入同济东路开始拐入同济路时,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人流,一群接着一群地向着通济桥缓慢地行进。满街叫卖的小贩们在拼命地兜售着自己的产品。
行通济有一个讲究,凡行通济桥者,要手持风铃、风车之类的吉祥物,一次性地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返复。如有折返,则会导致祸害降临,实为不吉利。
商贩们正是瞄准这一商机,在狡尽脑汁地对风铃、风车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年年创新,从不重复。今年最抢手的莫过于双龙护财图了。其制作全用塑料倒制成一块长方形的板状,图的两边各是一条巨龙,护着中间的那个“财”字,图面上插着九个风车,这是根据传统的“九出十三归”意念而设计的。人们持在手里的风铃、风车,一经遇上微风,就会飞快地转动着。意示着事业如风车一样转动,财运如风车一样顺利。所以风铃、风车这类的吉祥象征物,基本是人手一个,70万人行通济,一天就需要70万只吉祥物的销售量。
从四面八方的大街小巷通往通济桥的,是用纤维板搭成一条条约两米宽数十米长的临时甬道,蜂拥而至的人流,只能从搭架好的甬道中缓缓地进入通济桥,以防止人流蜂拥而至,造成的意外伤害。数十个新闻媒体为了抢先播导佛山人行通济的盛况,老早就进入了现场,抢占着那个有利的位置。当我们进入通济桥时,挤拥的人流手拉着手,从四面八方涌向通济桥,入夜9时进入了高峰期。当我们从高处向下张望时,在通济桥的方园十公里内,是一片黑压压的人海,从十公里外便压着脚步前移。进入到通济桥,人们就开始度着那个蚁步向前挪动,从远处看是一个黑色的人头平面。只见人头在微微晃动,丝毫看不到行进的脚步。夹在大人下半身的小孩,时有哇哇的喊叫,大人们只能把他们托到肩上坐着,以免发生窒息。挂在对面高楼墙上的那个超大屏幕,不时地直播着行通济的盛况,并不断地发出新春的祝福。走完那30米长的通济桥就要花上一个半小时。
行进到通济的区域,如同进入了一个特别的场,虔诚与祷祝写满在人们的脸上。有的双手合一,在低声地呤念着事先准备好的祷祝;有的压低音调,与小孩交流着行通济的故事;有的不断地安抚着身边老人的行走。由于年龄与经历的不同,人们自我编织而喃喃自语的祷祝与目的也是各不相同:如年长者希望延年益寿;妇女界希望男女平安;年青人希望事业兴胜;年青女子希望婚运亨通;少年儿童希望学业有成;经营业务者希望事业兴盛等。人们通过行通济,把自己的祷祝与意念,深深地扎入到这片土壤里,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以至形成独有的岭南文化现象。
通济桥两边全副武装的警察,在有序地来回转动着。那充满着警惕的双眼不时地直迫着拥挤的人群,数辆警车停靠在通济广场上,如稍有不恻,便立即实施就地管制。幸巧的是,悠悠数百年行通济,从未出现过不幸,这就是文明行通济的历史见证。
通济桥的南瑞,是一个直径约50米宽的园型水池,水池中间是一个高约3米的荷花造型,表明日子象荷花一样盛开。水池的周边,是一条5米宽的环型池道。人流行至这里,就要抢投象征吉祥的标志物,稀奇与撞运气的心理,诱使人们要在这里下注,进行一搏。于是人们把像征着生猛的生菜拱品,中间插着香火,点燃后便向着标志物掷去,挂住了则为好运。于是如潮的人们好不容易地从蜂拥的人海中挤出一个位置,围绕着那个象证物如雨点般地投掷着,无数的摄影机在这里飞快地闪动着快门,不时暴发出的欢声笑语填满着这里的夜空,把行通济推向了高潮。在小孩的追促下,我们一家各持一份吉祥物,用力地向里投去,可幸的只砸中了一次但没有被挂住,是幸是祸我们不得而知,但却把自己的意念深深地注入到这片沃土中。
通济桥处于佛山市中心,是佛山市历史上最早兴建的第一座木桥。它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1626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为“通济桥”,是“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民国初年,由于河道淤塞,人们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改为暗沟,桥面改为大马路,这一片已基本找不到“桥”的痕迹了。2001年佛山市政府拨出巨资重建的。
通济桥的建设,一开始便把佛山的特色文化汇入到对桥的构思中,通过精雕细刻,画龙点睛的点缀,再现了岭南的特点文化,从而一开始便抓住了人们的心,迎合了佛山人的心理需求。桥长30米,宽10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梯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通济桥的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额,两边的对联是:
“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对联概括了通济桥的风貌特色。通济广场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再配以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通济公园,成为本地人们进行文体活动的一个场所。闸门楼的主体用青砖砌成,两边配拱形门洞。闸门的屋脊采用石湾公仔图案,体现了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勾画出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里面有财神、舞狮、卖风车等。而公仔图两边分别有一条龙和凤,寓意是龙凤呈祥。闸门楼公仔屋下面,是灰雕图“蝙蝠踩双钱”,用“福”“钱”寓意富贵。
通济桥的设计,隐藏着佛山这座城市数百年来的财富秘密,古代通济桥的阶梯数,正是古人期盼赚大钱的体现,其精妙的艺术造型,寓意着人们希望能赚钱发财。从而把“行通济”的习俗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联系了起来。如今新桥就保留了这一点: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体现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不仅提高了过桥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佛山人过桥祈福的意念,尊重了传统。佛山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前沿,是广东的经济发展重心,一心奔小康的佛山市民,与政府牵头的行通济活动,就如在干柴上投去的一把火,一触即发,不谋而合成为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的推动器,因此行通济的活动,如大海中汹涌澎湃的巨浪,一直在翻滚着前行。
智慧的佛山市政府一开始就成为这一活动的主导。他们透过人们依依不舍离去的背影,防佛捕捉到了一种可以推波助澜的发展大计。于是2001年投入1700多万元,按照桥的原型进行重新修复,使数百年行通济的岭南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从而把佛山市民的一棵即将逝去的心重新给收了回来,从而赢得一座城市和如潮的心声。同时佛山市政府接连地在这里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把生菜灯拍卖的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一个佛山通济经济圈、岭南文化的建构、通济学会的成立、通济旅游的策划、通济文化的建设等,一个仅接一个地从这里发起,从而把佛山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从通济桥走出来,回首着行通济的过程,觉得这不过是一条简易而寻常的桥梁,却暴发出如此惊人的社会效应,真的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到底是佛山市民深厚的文化沉积,还是佛山人渴望发财致富的向往呢?不管人们是如何评判这一活动,但从中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我们这样的一个伟大而文明的古国,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任何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拓,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所以政府部门的慧眼决定了这一切,这就是行通济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注脚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