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戈壁滩上的人间仙境
从甘肃至新疆吐鲁番,我们一路西进,第一次领略了有关戈壁滩的地貌。
路上尽是不毛之地。偶尔看到“政府植皮区”牌匾的字样。但招牌周围种植的植皮,由于缺水,植皮卷着的叶子向上翻卷。看来已是奄奄一息。在这里,最大的便利是修路。只要在平地上把水泥一卸,与地面上的沙石来一个搅拌,把沙浆铺上去便可。即使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也不会出现地陷。一路上有人叹息:要改变这里,就得改天换地。改天就是要下雨。而换地,就得给予泥土。看来比登天还难了。
但我们到了新疆吐鲁番,则看到了另一番奇观。就是吐鲁番市内的葡萄沟,恍如进入了一道人间仙境,令人叫绝。
吐鲁番葡萄沟,属于火焰山西侧的一条峡谷,坐落于吐鲁番市的东北部。葡萄沟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两岸,悬崖对峙,犹如一道屏蟑在护着这条沟谷,如一条绿色的彩带,飘逸在盆地中央。葡萄沟中间,一条号称为布依鲁克河从北向南款款流淌,水深足有一米多。流水哗哗,清澈见底。一旦伸手进去,一种沁人心脾的感受油然而起。水源均为上游的冰雪融化,形成水后而往下流淌,从而为布依鲁克河的存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哺育着这一往水土。
我们漫步在葡萄沟内,空气的清新前所未有,一种世外桃园之感袭面而来。在溪流的两旁,人们用木桩与水泥柱搭起了一个宽约4米,高3米的葡萄架,顶上用木条连接左右。种植在左右的葡萄,便沿着葡萄架在上面自由伸展,叠交成层,自然生成了一个呈四方状的绿色屏障。长廊贯通南北,一望无际。葡萄架下端两旁,依着葡萄架的走向,用水泥筑起了一条40公分宽的长条,与葡萄架相向而立。人们在那绿色的长廊里,或者漫游;或者尽情地观赏珍珠般的葡萄;或者蹲在葡萄架下,尽情地品味着各种鲜美的葡萄(注:按园林里的规定进行);或者端坐在葡萄架旁,尽享凉风涉来的美意,尽尝世外桃园的清新;或者坐在葡萄架下,感受葡萄沟的品味。长廊对于提升葡萄沟的档次,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那一天正好是六月天,十多辆旅游大巴同时出现在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涌向了葡萄沟,穿行在那绿色的长廊里。在外面已是炎炎发烫,一旦把脚腿伸进到了这里,顿时凉风习习,顿时把旅游的疲倦与酷热,消失得一干二净,无影无踪,一种清凉剔透,使人获得了一次彻底的释放。
在这绿色笼罩的海洋中,点缀着桃、杏、梨、桑、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它们的恰到好处,相得溢漳,互映生辉,为人们打造成避暑的天堂,旅游的圣地,丰收的农庄。其深邃与幽静,清新与鲜绿,送给人们一种悠哉游哉之感。过去,人们曾经以神仙过的日子,来形容生活条件的舒适与环境的优雅。但它的真实涵义,只有置身于葡萄沟内,才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
在葡萄架长廊的两旁,是一望无尽的葡萄园。葡萄园里,已经窿起的地窿,利用大小与长短一致的水泥柱桩,从两侧立起后,利用木条在上面连接成一个拱形的框架。种植左右的葡萄,便沿着葡萄架在上面攀沿,终于打造成了一道道长方体的绿色长廊,座落有序地呈现在地块上。每一地窿,便是一条绿色长廊。从远处望去,绿色环绕,长廊并排有序,一块块绿色的方块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远处看去,恍如一片绿海。
那天,我们偶遇一位女工在她的责任地里劳作。她40开外,手持铁耙粪框等劳动工具,手里提着一张小板凳,把屁股往板凳一坐,便轮起那短柄的铁耙,在唰!唰!!地除草与松土管理。舒适与动作的协调性,构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丝毫也看不出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劳累与疲倦,而满足与享受尽显其中。他们用双手建设了属于他们的绿色世界,现在他们在尽享绿色世界对他们的回馈。这种因果循环关系,奏响了人与自然协调的优美音符。
参与葡萄沟经营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在政府的规划下,实行公司化管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一体化,一条龙。农户带着土地入户,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由公司实行再生产。增植分享,利润分成,相得溢漳。月均3000元的收入,在全国各地奔小康的长跑中,葡萄沟人终于成为吐鲁番境内的第一批冲线者。
建立在山体上的农舍,均是数层高的楼房,其******的建筑风格,彩绘雕花的装饰,与葡萄园辉映其间,相得溢漳,终于打造了属于他们的民族特色,为葡萄沟的存在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挂在山坡下的,供晾晒葡萄干专用的荫房,由公司兴建,座落有序地耸立在葡萄沟旁,与葡萄园相融得体,为产供销一体化,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挂在架上的葡萄,一串串,一排排的,为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协调体系。
吐鲁番市处于干旱的荒漠地带,素有“火洲”之称。最高温度53.2℃,盛夏时,平均温度38℃以上。每天晚上十时,我们已步入了梦乡。但在吐鲁番,仍是太阳高照,正处于工作的高峰期。所以日照,比内地多出了两个多小时。因此,此地产的葡萄甜蜜超出了想像。吐鲁番远离着海洋。冬冷夏热,干燥,而且日照充足。高山冰雪消融,给农作物送来了水。白天温度高,加强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养分得以积累。夜间温度低,农作物的吸付减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所以为葡萄的含糖量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天,葡萄沟内的工作人员,轮起竹竽,往一棵高大的桑树,敲打桑籽。因为树高而没有木梯,所以采取了此策。经过一番噼噼啪啪的敲打,在下面把网张开,以拦接往下掉的桑籽,不久桑籽便挤满了网上。我们挤了上去一看,哇!这里的桑籽,与我们南方相比,大了足够一倍以上。已经撞破了皮的桑籽,其汁潸潸下掉,很是诱人。当我们砸出10元钱,他们便递给我们一小袋的桑籽,足够全车30人的品尝。一旦抛入嘴内,水份唰唰地从桑籽中喷出,其汁如蜜,清脆可口,其感受,前所未有。
葡萄沟共种植葡萄315.6公顷,年产鲜葡萄8000多吨。主要品种为无核白葡萄,以及马****、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十多个品种。其状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晶莹得如珍珠,鲜艳得似玛瑙,绿得如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主产品无核白葡萄,由于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所以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产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在我们的旅游行程中,安排了一项与农户面对面的活动。接待我们的是一家青年农户。他全家8口,与父母同在。那平顶三合式农舍,大厅是约200M2的通方。看样子,是业主为招待客人而临时搭建的。大厅的一旁,是一张用木条打造的长方形桌子。进到了这里,我们得入乡随俗了。青年一家,以种植葡萄为主,兼营市场营销业务,年收入8万元人民币,在西域的乡下,算是小康了。
当我们意犹未尽,一条呈丁字型的通道挡在我们的面前。在道路的尽头处,“阿凡提故居”几个字样,终于摄入我们的眼帘。通过动画的电视传播,阿凡提已是家喻户晓,想不到突然撞到了脑门上。于是出于新奇,我们走近一看。那通方式的瓦泥结构房子的前方五米处,一道二米高的围墙,造就了这间院套式的农家住舍。围墙脚下,一樽香炉,留下了香火纸钱燃烧后的厚实恢烬。可见,平日里,到这里进香参拜不在少数。故居属于一厅一室构成。居室里,一道由砖砌成的坑道,为阿凡提的睡床,用黄泥粉刷的墙壁,开始剥落,出现了斑驳。在大厅的墙面上,挂着一个冬不拉乐器,分明是阿凡提人手不离的那个乐器。从而,把阿凡提融入到了哈萨克族人的怀抱。
关于阿凡提的出生及其身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但现在终于在吐鲁番葡萄沟内,找到了他的归宿。是人为造化?还是真有其人其事呢?值得相关部门探讨。还有就是,葡萄沟与阿凡提是个什么关系?但不管怎样,这对于增强葡萄沟的厚度与神秘感,提升葡萄沟的文化品味,无疑增添了一笔如迷的色彩。
葡萄沟,既是生产基地,又是人们观光旅游的休闲盛地。因此,葡萄山庄、休闲度假村、饭厅、卡拉ok厅、游泳池,吐鲁番葡萄展览馆和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民俗馆等,穿梭其间。把葡萄沟打造成了如一座森林公园,如园林式的花园如绿色的城市。每天进入葡萄沟的游客,日均三千多人。这对于一个以生产为重点的企业,为接待造成了不小压力,同时也是一笔厚重的财富。
在新疆,只要解决水,其生产前境十分看好。葡萄沟就是一个力证。同时在葡萄沟的不远处,一个五道林坎儿井的地方,是与葡萄沟齐名的首富区。戈壁滩缺水,这是戈壁滩人的一个共同命门。但五道林坎儿井的出现,送给人们的,则是另一种的活法。
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在这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入侵的一项举措。新疆地区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创始于西汉。戈壁滩,处于冲积扇地区,渗水性强。山上的冰雪溶化后,大部分渗入地下。为了把渗入地下的水引出来,为我所用。井渠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当我们俯身钻进那几米深的井道时,一条20多公里长的地下河道,从北向南款款流淌,其水一米多深,清澈见底,实施全线封闭,潜移默化地潜流。如果采用明沟引水,200/100的挥发量,水是无法到达指定地点的。因此20多公里的暗道,记录着世代挖井不止的壮举,被誉为东方神珠。五道林地区共有几条村庄,几千人生活在这里。地面尽是绿油油的葡萄园。因此只要有了水,戈壁滩面貌的改变成为必然。
葡萄沟与五道林的现在,是戈壁滩人改变命运的铁证,没有几代人在这里接棒,传宗接代的奋斗不止,这是不可能的。不知现代政府官员,实行几年的轮换制,坐满任期,拍拍屁股走人。到底有谁去设计,去规划,去实践这一千年、百年的建设大计呢?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