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这些话虽是编出来的,但合情合理,那人也不像一个有心机的人,听了方承这番言语,便自信了。那人叹了一声说道:“如今倭寇猖獗,当真是为祸不小。咱们这些讨海人,没少受其所害。兄台也可算是命大的了,换了旁人,怕是……对了,兄台哪里人,听口音似是湘鄂一带的人。”
方承道:“小可祖藉岳阳。敢问朋友一句,你们这是打哪来,准备去哪?”
那人嘿嘿一笑道:“哦,我等皆是东番的渔民,刚从赤尾屿捕了鱼来,正待到台州把渔获出了,好换些日常之物回去。”
方承笑道:“看朋友谈吐,当是一个饱学之士,可不像一个渔民。”
那人颇有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兄台见笑了。不才姓许,本是泉州府永春县人士。祖上也是诗礼传家,不合到父亲这辈得罪了当地豪绅,居留不得只好举家避祸,去了东番。不才祖上曾是三宝太监的文案,因此擅使罗经。这些渔家兄弟们,只怕失了方向,便常带我一并出行,为他们指点航向。”
两人正说间,一个渔民端上了一些吃食,递给方承。那位许姓文士忙道:“兄台困守孤岛许久,怕久不曾好好用过饭食了吧。这汪洋大海之上,也没什么好东西,就请将就着用点吧。”
渔上人家,也没什么出味东西,也就是一点海味和米饭。但对于方承这个一个来月未正经吃过什么东西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比什么珍馐美味都要可口的多。他也没客气,接过来一通吃,但只听了四五分饱,他强忍的不再吃了。久不进食之人,一下子不可吃的太多,方承这点常识还是有的。他要了些清水,痛饮了好些,身子慢慢的也恢复了一些气力。
吃喝过后,方承与那许姓文士又攀谈起来。文士道:“我看兄台气宇轩昂,虽然困守孤岛许久,却依旧神闲气定,不急不躁,真是非常人可比。听兄台所说,你还曾杀了几个倭寇,真是好本领啊……”
方承忙道:“哪里,我也就会一点粗浅功夫,难登大雅之堂的。对了,许兄,方才救我出岛的那位渔家兄弟叫什么。受人之恩,当思报答,这次若没有他,我只怕要客死这孤岛之上了。还请许兄告之他的名姓,好叫我铭记于心,寻机回报。”
许姓文士笑道:“哦,你说黑泉仔。他姓陈,与我是邻居,大名就是一个泉字,风吹日晒黑了些,大家都叫他黑泉。他这人没别的好处,就是心善。刚才他看到你枯坐在岛上,以为你已经死了。按照我们那么讨海人的规矩,就想要上岛收殓你的尸身。没成想却救了兄台的性命,说起来这也是一件大功德。兄台如果要找他,到东番的鸡笼找人一打听就知道了。只是那里的人都说闽语,你若过去得找个会的。”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文士怕方承刚刚脱困,身体还虚弱,所以没有多说,让方承在船舱内好生休息。方承也觉着有些疲累了,便遵他言语,在舱中睡了一会。他睡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船上的渔家把他唤醒才起来。没多久,那许姓文士又过来和他闲聊。这也难怪,几条船上的人都是渔民,斗字不识,禀性粗痞与这文士自然是谈不来的。方承虽然不通文墨,至少念过几年书,涵养也有,海上生活枯燥,文士过来找他聊天也在情理之中。
两人闲谈了一会,方承忽的问文士道:“许兄,现在离着台州还有几日路程?”
文士道:“两三天路程吧。平常我们是不过去那边的,这次是想去换些物品回去,好维生计,特意改的航道。说起来要不是这个缘故,我们还碰不到兄台了。”
方承笑道:“是我命不该绝,也亏得几位渔家兄弟们好心。对了,许兄,现在是什么时日了。我在岛上呆了好些日子,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文士道:“哦,今天三月初三。论起来是上巳节,只可惜久居化外,这些节庆都给淡忘了。”
方承闻得此语,登时愣住了,呆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文士喊了他两声,他都没反应。文士感到有些奇怪,却也不敢多问,随即找了个由头,告辞离开了。方承这才回过神来,忙起身相送。
送走了许姓文士,方承回到舱中,立刻又陷入了沉思之中。他记得自己是正月初跳海逃生的,后来漂到海岛上,虽然他没怎么刻意去计算时日,但估摸着也就过了个把来月。如此算来,他发现碧霞心经,开始修炼之时至多也就是二月中旬,怎么一眨眼半个来月过去了?方承回想自己修练碧霞心经时,不同往常的反应,心中突的生起一个念头:莫非,我这一入定,竟然迁延了半个来月。他平常修炼内功一次最长也就是两三个时辰,时延半月,实在是闻所未闻,这让他自己都不太敢相信。但眼下事实又摆在那里,他思想不通,这便是他刚才蓦然出神的原因。
方承苦思许久,始终悟不通其中道理。他听闻过佛家有一种修行之法唤做辟谷,可以不食不饮,一两个月参禅入定。他心想这碧霞心经或许也有如此功用,否则的话,一切事由都解释不通。他想来想去都没一个头绪,后来索性便不去想了,只等着上岸以后找到嫣儿,再问个究竟。就算嫣儿也不知道,但他相信那位莫测高深的衡庐主人苏长老必定知晓个中奥秘。
想得多了,方承忽然感到精神有点疲惫,当即回舱中继续休息。外面的渔民想到他方获救,身体虚弱还未恢复,也甚为理解,没过来打搅于他。方承这一睡,又直睡到了次日清晨。他起身和渔民用过饭,精神倍觉爽利,体内真气也出奇的充沛。他看自己体能恢复了,便想着自己这般吃了睡,睡了吃,总是不好,虽然他不懂操船之术,但帮忙做点力所能及之事,还是可以的。他忙前忙后的帮手,渔民们见他这模样,瓜叽瓜叽又和他说了一通,只可惜两下言语不通,说了也等于白说。渔民见言语无效,也知方承听不明白,也就没再多说了。
一众人正忙活间,却听前头的两艘渔船突然叫嚷起来,声音甚是惊恐。方承所在渔船上的人听了声音都自变了颜色。方承也知必有异状,便放下拉着的帆,抬头看去。只见远远有前方有几艘大船搅在了一起。其中三艘上插龙旗,官家印记也甚是明显,想来都是官船。但这几艘官船,此时却被五艘海船紧紧纠缠着,挣脱不开。那五艘海船也没见什么旗帜,但型制和大明常见的船只不太一样,简陋了许多。方承举目试着眺望,只见海船上之人正在往官船上跳,那些人的服饰也与中土在不一样。顿时,一个名词浮现在了方承脑海之中:倭寇。
方承与黑白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就注定了他与官府必定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此时见到官船被倭寇劫掠,按理他该当冷眼旁观才是的。但这时如果可以,方承还真想出手助一助这官船。毕竟他与官府只是兵和贼的恩怨,这倭寇却是横行东南的恶魔。官府再坏,总比他们好上几倍。只是此时却由不得他作主,他只是寄居之客,要做怎样的选择,还得这几艘船上的渔民说了算。
渔民们一阵惊慌过后,很快安定了下来。随后一阵呼喊过后,几艘渔船都扯动帆桨,掉转方向往西南处加速行去。他们的意思很明白,不想趟这趟混水,只想尽快逃得一条生路。渔船在当头的两艘带领有序的往前行驶,渐渐把官船和倭寇的船抛得不见了影子。他们又往前行驶了一个多时辰,前面出现了一个小岛。领头渔船,当先向小岛而去,一路直进岛上豁口处的港湾,其他渔船随后跟进,很快都躲到了湾里。
渔船都在湾里泊停下来,但仍不时担心的往外观望。那许姓文士跳到方承所在的渔船上,快步来到方承面前问道:“兄台,你曾经和倭寇交过手,你可知他们的底细?”
方承没想到随口胡诌之言,如此快的便应验了,他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支唔的搪塞道:“这个,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在商船上我也只是听人指挥,不过和他们交手,他们确实相当凶狠。许兄你们长年讨海,不曾遇过吗?”
许姓文士道:“遇是遇过,但一般倭寇只对商船感兴趣,渔船残破,最多也就是有一些渔获,他们是看不太上眼的。我们往常遇到了,只要远远躲开,一般就不会有事。不过,今天的这股倭寇不太一样,一般倭寇是不会动官船的,他们今天所劫掠却明显都是官船。”
方承也觉得有些不寻常,便道:“是与往日不同,怕这不是一股普通的倭寇。”
许姓文士叹了一口气道:“但愿他们不要追过来吧……”他话音未落,却听前面有人在惊呼叫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