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海地人民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的领导下再次爆发起义。大批黑人奴隶的加入壮大了起义队伍。经过长期的斗争,起义军先后战胜了前来镇压的法国和英国殖民军。1801年,起义军控制海地全岛后,宣布海地独立,颁布了宪法,由杜桑·卢维杜尔担任海地总督。虽然后来法国海上远征军诱捕并杀害了杜桑·卢维杜尔,但最终还是被海地人民打败。1803年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了由杜桑·卢维杜尔的战友德萨林等签署的《独立宣言》。1804年1月1日,海地作为拉丁美洲第一个摆脱了殖民统治和废除奴隶制度的国家,正式宣布独立。海地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的革命信心和斗志,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西属殖民地
继海地革命成功之后,西属拉美殖民地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民族独立战争,从而把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推向了高潮。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主要在三个中心地区展开: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南美北部战场、以拉普拉塔为中心的南美南部战场和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和中美战场。至1826年,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终于被推翻。
米兰达与委内瑞拉革命
米兰达(1750~1816年),土生白人,委内瑞拉最早的革命领导人。1810年4月19日,委内瑞拉的首府加拉加斯爆发了起义,起义人民驱逐了西班牙殖民官吏,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各地也纷纷建立了革命政府。1810年12月,米兰达领导“爱国协会”进行独立和成立共和国的宣传鼓动,促使委内瑞拉革命走上争取独立的道路。1811年7月5日,委内瑞拉首届国民代表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委内瑞拉共和国诞生,并组成了以米兰达为首的共和国政府。由于米兰达政府既没有采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也没有镇压反革命活动,1812年7月底,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被西班牙殖民者扼杀。米兰达被捕,死于狱中。
玻利瓦尔与“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玻利瓦尔(1783~1830年),出身于加拉加斯土生白人地主家庭,年轻时曾前往欧洲留学,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失败后,玻利瓦尔继续领导委内瑞拉人民进行斗争。1813年,他率领300多人的远征军从新格林纳达打回委内瑞拉,8月解放加拉加斯,重建共和国,任最高执政者,被授予“解放者”称号。但不到一年,新政权再次被西班牙殖民军打败,玻利瓦尔流亡国外。3年后,玻利瓦尔从牙买加率军再次打回委内瑞拉,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并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和爱国武装最高统帅。1819年,玻利瓦尔远征哥伦比亚,解放了该地区,成立了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在内的“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玻利瓦尔又解放了厄瓜多尔,并将厄瓜多尔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联合在一起,成立了统一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并出任共和国总统。
圣马丁的革命斗争
圣马丁(1778~1850年),阿根廷民族英雄,南美南部独立战争的领导人。1812年,他在拉普拉塔地区领导民族独立斗争。1817年,圣马丁和智利革命领导人沃伊金斯率军翻越安第斯山脉,进攻智利的西班牙军队,取得胜利。1818年2月,智利正式宣布独立。之后,圣马丁又着手进行解放秘鲁的组织工作。1820年8月,圣马丁亲率舰队从海上向西班牙在美洲最顽固的殖民堡垒秘鲁进军,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1821年7月,茧命军攻下秘鲁首府利马后,秘鲁宣布独立,圣马丁被授予秘鲁共和国“保护者”的称号。一年后,圣马丁辞去军事统帅职务,悄然隐退。解放秘鲁的最后任务是由玻利瓦尔完成的。
墨西哥独立革命
1810年,墨西哥土生白人伊达尔戈领导人民起义,进攻墨西哥城,后被镇压,伊达尔戈被捕遇害。其继任者莫雷洛斯率起义军继续奋战,解放了墨西哥南部地区,后被保皇党杀害。此后,墨西哥革命领导权落入善于投机的西班牙殖民军官伊都维德手中。1821年,他率军攻占墨西哥城,宣布墨西哥独立。第二年,他因实行帝制被人民推翻,墨西哥成立联邦制共和国。
葡属殖民地
18世纪末19世纪初,葡属殖民地巴西也掀起了独立运动。1807年,拿破仑占领葡萄牙后,葡萄牙王室流亡到巴西。从此巴西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的中心。为了缓和巴西的民族矛盾,葡萄牙国王若奥六世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负担反而加重了。因此,巴西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不断高涨。
累西腓起义
1817年3月,在伯南布哥省首府累西腓爆发了巴西独立运动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当地驻军中的巴西籍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对葡萄牙籍高级军官不满。但军队起义很快就和当地群众的反殖民斗争结合起来。起义群众逮捕了省长,宣布成立共和国,并组织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发布了《告人民书》,号召永远结束王权暴政,建立自由独立的巴西共和国,取消苛捐杂税,废除等级特权和鼓励世俗教育等。起义迅速向各省蔓延,巴西东北地区革命形势高涨。但起义最终被若奥六世镇压。
巴西的独立
1821年,葡萄牙国王若奥六世因国内发生革命而返回葡萄牙,其子佩德罗任巴西摄政王。随后,葡萄牙议会通过了把巴西重新降为殖民地的法令,引起巴西人民的强烈不满,要求独立的呼声遍及巴西全国,新的革命蓄势待发。1822年10月12日,佩德罗在巴西种植园主和大地主的拥护下就任巴西皇帝,称佩德罗一世,并于12月1日举行了加冕典礼,宣告巴西独立。一年后,葡萄牙军队被赶出巴西。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意义
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殖民统治、反专制压迫的解放运动,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它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腐朽封建势力,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另一方面,它使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十几个新兴的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布局。这些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建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拉美各国很快又沦为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继续面临着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工业革命的初始
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领域的革命,也是一场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变革。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胜利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得以充分体现。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并非偶然。资产阶级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工业革命发生的各种前提条件迅速形成: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纺纱机的改进
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织布工具飞梭的发明和使用使纺纱业与织布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严重不平衡,织布效率的提高导致严重的“纱荒”。1764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1769年,英国发明家查理·阿克莱特发明了生产效率更高的“水力纺纱机”,它纺出的纱线结实而紧密。1779年,英国人塞缪尔·克朗普顿结合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特点,发明了“走锭纺纱机”,又被戏称为“骡机”,它在当时的纺织厂中被普遍使用。纺纱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织布业的发展,1785年,英国牧师卡特莱特研制出一种靠水力推动的自动卧式织布机,使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
蒸汽机的发明
蒸汽机车
1690年,法国科学家巴本发明了第一部活塞式蒸汽机,但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1696年,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发明了第一台可以为矿井抽水机提供动力的蒸汽机——“矿工之友”,但由于存在不少缺点,依旧未能普及。1705年,英国工人纽可门对“矿工之友”进行改进,制成了大气活塞式蒸汽机,第一次使蒸汽机成为独立的动力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63至1769年,英国格拉斯大学的机械修理工詹姆斯·瓦特对纽可门的蒸汽机进行了重大改进,试制单向蒸汽机成功,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提高了8至10倍。1782年,瓦特试制出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首次将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他将这种汽缸用于蒸汽机,发明了双向蒸汽机。双向蒸汽机的发明,使蒸汽机真正成为“万能的原动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火车之父”史蒂芬森
英国铁路机车的主要发明家史蒂芬森出身于贫穷的煤矿工人家庭。他在前人创造的机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814年制造出了一台“真正能用”的蒸汽机车。由于这台机车在行进时会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它能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牵引8辆装有30吨煤的货车,而且不会脱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史蒂芬森也因此被誉为“火车之父”。1825年,史蒂芬森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载人蒸汽机车“旅行”号,其时速达24千米。火车的发明,使陆上交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社会效应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工人阶级因工业革命处境更为艰难,不断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农民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
工业革命后,由于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越来越多,原来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衰落,从而使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巨变。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帮工和学徒除了去工厂出卖劳动力外,已经一无所有。大量妇女和儿童也成了工厂的工人。原来的大商人因开办工厂而成为工厂主。这样,除了土地贵族外,社会逐渐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资本家利用机器对工人进行残醋的剥削,使无产阶级陷入贫困和饥饿的境地。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期间,生产急剧下降,物价暴跌,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很多工业制成品被销毁。危机不久波及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之后,英国在1837年和1847年又发生两次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在各国占据优势地位,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破坏机器的运动
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造成自己贫困的根源,因此把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相传菜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因而历史上把破坏机器的运动称为“卢德运动”。19世纪初年,卢德运动以诺丁汉郡为中心蔓延到全国各个工业区。对于卢德运动,资产阶级除了严酷镇压外,1813年又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凡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破坏机器是工人阶级自发斗争时期的主要斗争形式。
英国农民暴动
工业革命给英国农业工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他们时刻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1815年,粮价暴跌,土地贵族和农场主趁机降低农业工人工资,导致农业工人不断暴动。1830年,农业工人暴动再次高涨。这一年,由于农业灾害特别严重,农业工人又无法依靠打谷获取额外收入,因而发起了以捣毁打谷机为主要形式的运动。1830年8月,肯特郡的哈德累斯首先发生暴动,后来向英国东南部扩展。暴动者提出了增加工资、降低什一税等要求。
工业革命的扩展
19世纪开始,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起初,英国禁止机器出口,妨碍了工业革命的扩展。欧洲大陆诸如政治分裂、农奴制度、政治动荡、革命和战争等不利因素也妨碍了工业革命的扩展。后来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和英国允许机器出口,以及积累了大量过剩资本的英国资本家要寻找投资场所,阻碍工业革命扩展的障碍逐渐消失。欧美诸国从而先后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