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崩溃
至1811年,拿破仑帝国已经囊括130个省、7500万人口,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附属国及同盟国。但是这个帝国实际上已危机四伏:欧洲各国民族运动及民族解放战争高涨;拿破仑政权的国内阶级基础日益缩小;法国人民普遍怀有反战情绪;连年的战争造成法国经济衰落,甚至出现了经济危机。
侵俄战争失败
1810年起,拿破仑开始准备侵俄战争。1812年2月和3月,他先后与普鲁士、奥匈帝国结成反俄军事联盟。同时,俄国也积极备战,由库图佐夫指挥的训练有素的40万大军严阵以待。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不宣而战,亲率60万大军渡过尼门河,法俄战争开始。俄军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法军全无机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未能粉碎俄军主力。9月13日,拿破仑进入已被放弃的莫斯科。而此时,库图佐夫蓄积力量,等待进攻的机会。10月18日,俄军在莫斯科外围转入反攻。拿破仑军队在逃亡途中不断遭到俄国游击队的袭击,在12月13日重渡尼门河时,拿破仑手下只剩下5万人,50多万法军在俄国战场上丧命。侵俄战争的失败,使拿破仑受到沉重的打击。
莱比锡战役
1813年,普、俄、奥、英等国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16日,反法同盟与法军在莱比锡进行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同盟国投入32万大军,而法国只有16万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交战中双方各损失约6万人。10月19日,由于一直同法国协同作战的萨克森军团突然倒戈,拿破仑惨遭失败。经过这次沉重打击,拿破仑的军队已经陷入瓦解状态。莱比锡战役被称为“民族之战”,因为对于欧洲各国人民来说,这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波旁王朝复辟
莱比锡战役取胜之后,俄、奥、英在法国前途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最后决定由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3月31日,反法同盟军攻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后被押送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5月3日,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返回法国,登上王位,称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即位后,路易十八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几乎全部接受了元老院提出的要求。
维也纳会议
1814年,为了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欧洲15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不顾各国人民的意愿,恢复了欧洲在革命时期被推翻的封建君主的统治,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之后,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宣布成立“神圣同盟”,以维护维也纳会议作出的决议。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除土耳其之外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四个战胜国——俄、英、普、奥在会议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他们唇枪舌剑,斗争激烈。而此时,拿破仑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急于组成新的反法同盟,只好暂时妥协,于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遭到了弱小民族的强烈反对。
“百日政权”
1815年2月28日,拿破仑带领900名卫兵从厄尔巴岛偷渡回国,3月1日在法国登陆,一路上受到了人民的欢迎。3月20日,拿破仑返回巴黎,重登帝位,路易十八慌忙逃走。之后,拿破仑在自由派思想家贡斯当的协助下,制定并颁布了一个《帝国宪法补充条例》,恢复了普选权及代议制。拿破仑的卷土重来,震惊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他们很快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并在滑铁卢再次大败拿破仑军队。6月22日,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路易十八再度复辟。从拿破仑重建帝国到第二次退位,共计97天,接近100天,历史上把这个短暂的政权称为“百日政权”。
“神圣同盟”的建立
为了确保维也纳会议决议的实施和镇压欧洲各民族的反抗运动,1815年9月26日,在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缔结了“神圣同盟”,其目的是以强力保护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的完整与“纯洁”。俄国和奥地利起主要作用,特别是俄国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为了更切实地执行“神圣同盟”制定的任务,同年11月,俄、普、奥、英四国又成立“四国同盟”。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同盟”,组成“五国同盟”。
神圣同盟瓦解
欧洲的反动势力虽然重新集结起来,但无法阻止历史的前进。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首先在西班牙爆发,随后革命风暴席卷了意大利、希腊、俄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一系列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冲破了维也纳会议安排下的反动体系,促使“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最终瓦解。
意大利烧炭党人革命
19世纪初,意大利自由派贵族、军官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秘密团体——烧炭党。他们的政治目标是驱逐外国侵略者,实现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1820年7月,烧炭党人在那不勒斯王国的诺拉城举行起义,迫使国王颁布宪法,成立临时议会,组成自由党领导的政府。1821年3月,奥地利派军队入侵那不勒斯,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4月初,奥地利又镇压了撒丁王国的起义。至此,烧炭党人革命失败。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日趋瓦解。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俄国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先后成立“北方协会”和“南方协会”,企图按照西方的制度来改造国家。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党人”(由于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因此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决定在尼古拉一世继位之日举行起义。12月26日,起义军官率领三千多名士兵到达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广场,血腥镇压起义,并杀害了不少聚集在广场周围的群众。彼得堡起义的消息传到南方后,南方协会会员于1826年1月10日发动驻乌克兰的契尔尼哥夫兵团起义,不久也宣告失败。
希腊独立
19世纪初,希腊仍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821年3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帝国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战斗,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1822年,革命人民召开了国民会议,制定了宪法,宣布希腊独立。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者不甘心失败,派出大军残酷镇压。到1827年,希腊革命力量已被摧残殆尽。但英勇不屈的希腊人民继续战斗,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奥斯曼帝国军队。希腊人民的革命精神赢得了欧洲各国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1829年9月,在英、法、俄的干预下,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希腊独立。同时,希腊问题加剧了神圣同盟之间的矛盾,使神圣同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法国“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复辟后,法国出现了反动统治的政治局面。至查理十世统治期间,政策更加反动。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颁布《七月敕令》:修改出版法,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解散新选出的议会;修改选举制度。这一敕令破坏了《1814年宪章》的精神。7月27日,巴黎群众反对《七月敕令》的示威游行转变为武装起义,“七月革命”爆发。7月29日,起义者占领了杜伊勒里宫,并升起三色旗,查理十世逃往英国,波旁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大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拥戴路易·菲利浦即位,史称“七月王朝”。“七月革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自从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者蜂拥而至,印第安人无力对抗制度成熟、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整个美洲逐渐沦为欧洲的殖民地,被迫纳入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之中。和北美不同的是,拉丁美洲各国除了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外,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也很尖锐。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受到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要求与宗主国白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继而各有色人种掀起了规模更为浩大的起义。从1790年海地独立战争爆发到1826年西班牙被逐出拉丁美洲,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几乎席卷了整个拉丁美洲,十几个独立国家先后建立。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斗争时间长、范围广,在世界近代史上极为罕见,谱写了反殖民解放斗争的光辉篇章。
早期的拉丁美洲
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勤劳、勇敢、智慧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美洲古代文化。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殖民主义者纷纷而至。最早侵入拉丁美洲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欧洲的封建专制国家,它们对拉丁美洲实行了极端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
印第安文明
在西方殖民者踏入拉丁美洲之前,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伟大的文明。其中以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文明、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为主要代表。这些印第安文明在天文学、工程建筑学、数学、宗教和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可以同其他任何文明相媲美。古代美洲的农业文明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从16世纪以后开始向全世界传播。然而,印第安人的文明却因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遭到灭顶之灾。
殖民地的建立
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实行专制主义统治,相继建立了4个总督区:新西班牙(包括今墨西哥和中美洲)、秘鲁(包括今秘鲁和智利)、新格林纳达(包括今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拉普拉塔(包括今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葡萄牙则将整个巴西作为一个总督区来统治。这些殖民地的总督听命于宗主国国王,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殖民地各城市一般都设有市参议会,其成员由总督指派,或从当地大地主中选出。参议会的权力很小,往往只限于讨论税收、公用建筑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问题。
对殖民地的掠夺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他们疯狂地掠夺土地,建立起封建剥削制度。18世纪以后,殖民地上盛行大庄园制,当地印第安人受到残酷压迫,甚至沦为奴隶。此外,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盛行种植园奴隶制,由非洲贩运来的黑人充当奴隶。殖民者还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贵重金属。为了维护宗主国贵族和商贩卖奴隶
人的利益,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对殖民地的农业、工业、对外贸易实行严厉的管制和垄断政策。
革命时机的成熟
18世纪下半叶,殖民地经济冲破宗主国的种种限制缓慢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此时的殖民地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突出、交织复杂,但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传播,促进了当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独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此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国力早已衰弱,其殖民强国的地位已被荷兰、法国和英国取代,这也为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海地革命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上安的列斯群岛中海地岛的西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首先在这里爆发。1697年法国占领海地后,从非洲贩入大批黑人奴隶,种植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扩大。海地逐渐成为法国最富庶的海外殖民地,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中的一颗明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地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爆发生了独立革命。
法国的殖民统治
海地原为西班牙的属地,1697年根据《里斯维克条约》被割让给法国。法国殖民者占领海地以后,在政治上设立了以总督和天主教大主教为首的殖民统治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奴役性法令;在经济上,实行残酷野蛮的奴隶制度。他们建立了甘蔗、咖啡、蓝靛等热带作物的大种植园,并从非洲运来大批黑人奴隶充当劳动力。海地成为法国最富庶的海外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导致海地社会各阶层的反抗斗争不断。随着这种矛盾的激化,海地终于爆发了独立革命。
维特森·奥热起义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790年,海地的自由有色人种——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在维特森·奥热的领导下举行了海地第一次自由有色人种起义。
起义者根据《人权宣言》所规定的自由平等原则,向法国提出了与白人享有同等公民权的要求。这次起义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度的要求,因此没有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最终因孤立无援而很快被法国殖民当局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是海地革命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