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更突出的是宣扬市民阶层的那种侠义。《醒世恒言》第三卷《卖郎独占花魁》在卖油郎秦重和妓女辛瑶琴的爱情故事中,引一首《西江月》云:“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颇多……就是有钱有貌,还须着意揣摩。”又解释说:这首词“是风月机关中最要之论。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自然上下和睦,做得烟花寨内的大王,鸳鸯会上的盟主。然虽如此,还有两字经儿叫做‘帮衬’。……风月场中,只有会帮衬的最讨便宜,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钱。”
作者虽然点染了秦重性格的忠厚老实,但着眼点在于秦重的“善于帮衬”,小说赞颂的就是小市民的“帮衬”本事,或者说是借卖油郎的实例来传授一种“帮衬经”。秦重只有三两银子的本钱,却靠“帮衬”人获得了情欲的占有,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不淫人妻,安分守己
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故事中,陈商诱奸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最后自己的妻子倒归了蒋兴哥。王三巧虽然最终和蒋兴哥破镜重圆,但由于被休弃了一番,只能由正房改做偏房。困此,作者总结道:“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作妾亦堪羞。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青天莫远求。”不难看出,全篇是从理念出发,又以故事演绎理念的结构框架。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不时地站出来进行理性评判。
《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二卷《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的故事写同里两个大家子弟,一个铁生,一个胡生,各有一个娇丽的妻子。但两人都不以此为满足,各又羡慕对方的妻子,思量要一网打尽,两美俱全。他俩先是商量把妻子“彼此更换一用,交收其美,心下何如?”不久胡生先自勾引了对方的妻子,继而胡生病重,铁生又自搭上了胡生之妻;后来胡生病死,其妻归于铁生名下。这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一报还一报的故事。
神话鬼话中的社会现实:
《封神榜》与《西游记》
中国古人写到现实,写到政治,总是喜欢用影射的办法,用神话和鬼话来描述真实的历史,更是中国人的强项。《封神榜》与《西游记》这两部最著名的神魔小说,都出现在明朝,其实,它们反映的也正是明朝的历史。然而,既然作者故意要把真实的历史隐去,我们也不妨就故事说故事,与古人心领神会。
势力分布
中国传统神话小说两大巨擘便是《封神榜》和《西游记》。从成书时间看,《西游记》早于《封神榜》,但从故事发展来看,《封神榜》则早于西游记。二者的人物组成并不相同,但有相通之处。
《封神榜》这个时期,主要势力是阐教和截教,此外还有妖和西方教。阐教和截教同属于鸿钧老祖的门下,所以说,阐教和截教是同属一门的。从阐教门下的称呼看,阐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属于仙这一族群的。
当时还没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将阐教和截教下的门徒以及妖里面的杰出者任命为神这一族群。所以说,神相对于仙是低一等级的。
再说妖,从书中可以看出,妖是单独存在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主要是那些由各类生物及非生物通过吸收日月精华,自行修炼成的。从法力方面看,妖和其他仙差距并不大,但由于不被阐教和截教接纳,而只能游离在外,成为妖。倘若被阐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称为仙。
还有个西方教,听名字就知道是佛教的前身。当时的西方教还是很弱小的,从其门下弟子来看,应当是属于开创期,西方教除了接引准提外,几乎没有什么强人。
这是《封神榜》时期的势力分布。再看看《西游记》中的势力分布。这一时期,已经存在的势力有神、仙、佛、魔、妖、鬼六族群。
其中的神,就是《封神榜》时期所创立的那些榜上人物。仙则较《封神榜》时期人数大减,而且这个时候的仙都已经分散成一个个独立群体,可见仙已经不再如同《封神榜》时期那样有组织了。
佛在《西游记》时期,可以看出实力最强大,旗下人才济济。
妖和《封神榜》时期还是一样的,都是由吸收日月精华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魔是一个《封神榜》时期没有的新族群,这个族群主要都是由修炼的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鬼在《封神榜》中也被提到,但是这时候的鬼应该还处于无序状态,而且法力、实力都还是很弱的。而到了西游记时,鬼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族群。
神仙的演化
神在《封神榜》以前,是没有的。《封神榜》的目的与其说是封神,不如说是创神。
我们先看看作为神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对于出身是没有限定的,就是说,不论人、仙、妖,只要获得仙或者神的最高统治者的认同,就可以成为神。这一点,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孙悟空学得法术后,只是属于妖这一族群。但通过玉帝的认可,就一跃为神了。
其次,对于神的法力并没有数值化的标准和要求,高强如哪吒、杨戬,低俗如马氏,都可入为神族。
最后,神的数量并没有限制,虽然有“岗位定额”,但没有“编制限额”。仍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担任弼马温时,有弼马温的岗位,但没有“定员”。通过书中描写,可知弼马温是有前任的,但不知何许原因,导致该岗位长期空置。后孙悟空成神后,才被“聘”到该岗位。
正因为这几点,从《封神榜》到《西游记》时期来看,神的数量在《封神榜》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增加,但质量上却相对有所退步。比如,巨灵神在《封神榜》时期是没有的,但《西游记》时期却成为重要战神之一,但巨灵神的战斗力参考孙悟空,与杨戬和哪吒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可见此时的神总体战斗力是比较差的。
神的组织结构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封神榜》时期,不过是八部正神而已。而到《西游记》时期,已经演化成一个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族群了。《封神榜》后的神处于一个类似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部落阶段,其后经过某种不知具体情况的演变,成为一个类似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阶段。
《西游记》时期的神,主要分为中央供职系统和自治系统。中央供职系统就是类似于中国历代朝廷的组织,比如哪吒就属于这个系统。自治系统则是类似于中国古代分封在外的王侯,比如二郎神杨戬。中央供职系统直接受玉皇大帝的领导和指挥,可见此时的玉帝是类似于中国古代帝王的角色。而自治系统,有自己的管理辖区、自己的管理人员、自己的财政收入,这一点,《西游记》中描述二郎神时,有详细的介绍。中央系统和自治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如同中国古代的朝廷和地方王侯之间的关系,这点参看西汉初期和西晋,就能更加明白。玉帝在和孙悟空斗争的时候,需要二郎神协助,也只能是听由二郎神的主体意志,而不能靠行政手段来强加。
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一个发展变化的神。
我们再看看仙。
仙在《封神榜》之前,可以说势力最大。《封神榜》以前,天下只有仙、受仙控制的妖和正在创业的西方教接引准提二人。此时的仙绝对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但《封神榜》后,不知发生了什么变化,到《西游记》时期,仙已经没落到极为分散的状况,人员数量急速下降,有相当大一部分都被“分流”或者说是“跳槽”到了其他族群,这个“跳槽”的目的地主要有神、佛、鬼族群。
《封神榜》之前,仙的首领有截教的通天教主和阐教的元始天尊。但到了《西游记》时期,仙已经没有名义上的首领了,从行为上看,已经屈从于玉帝了。
而原来的仙派首领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也隐退了,这二者的师兄太上老君反而成为受神领导但却超然于神的一个特殊人物。这个变化是很奇怪的。
《封神榜》从结果来看,是仙派肢解截教的过程,通过肢解截教,架空通天教主,达到阐教独掌大权的目的。此时创立的神不过是一个等级低于仙的族群,不论实力,还是势力,都远逊于仙。但发展到《西游记》时期,二者正好调位,神反而成为高于仙的族群,仙成为受神保护的族群。
通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合理猜测连接这两端点的连线情况。在《封神榜》之后,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导致了阐教解散,使元始天尊丧失了仙族的指挥权而沦为光杆儿司令。在这次变动中,神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有可能实现了从部落组织到中央集权组织的转变。而这里,还有一个极其隐秘的人物,就是太上老君。
在这次变动中,太上老君起到了破坏阐教兴立神的作用。在《封神榜》时,太上老君还无权无势,但到了《西游记》时期,就一跃而为虽受命于神的首领——玉帝,但地位远高于任何神的一个特殊境界。太上老君获得这种特殊待遇,绝对不可能是无功而受的。况且,按照神最初的实力,是不可能让阐教解体的。这只有一种解释:太上老君协助神肢解了阐教。
佛的发展
在《封神榜》时期,佛还是被称做西方教的,这个教很有趣,只有两个高人:接引和准提。而到了《西游记》时期,则改西方教为佛教了,并一跃成为与神并肩的强大势力。从《西游记》描写中看,此时的佛人员数量并不比神多,也不比仙多,但综合实力却绝非神仙可以比的。
佛从组织上来说,也是存在等级的,但这个组织结构不同于神。神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估计其等级如中国古代有的九品一样。而佛只有佛祖、菩萨、罗汉和其他人员这简单的几层。这一方面是佛受人数限制,不能采取多层次组织;另一方面,是佛直接采用的现代管理中推崇的扁平型管理模式。从现代管理学来看,佛的管理模式明显要高于神的管理模式。从实际效果看,也确实如此。
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违法乱纪到被追捕,整个过程手续繁复,层层传递,层层分兵,最后玉帝还是以失败告终。而佛方面,比如观音菩萨寻找西天取经人物的过程,从最高领导如来佛祖发出命令给观音菩萨,然后观音菩萨根据自己的判断,直接就将任务顺利完成了,避免了很多手续,也避免了信息传递的错误。
当然了,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大家可以看看管理学,自然就明了了。从人才方面看,佛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通过严格的考验,从妖、魔中遴选;一种是将佛族群中的优秀分子,通过严格的培训,获得提升。前一个例子,在《西游记》中有孙悟空、红孩儿等为证,后一个例子就是唐三藏了。
从《西游记》中,并没有看到佛直接从神中挖掘的事例,所以可以判定,佛在《西游记》时期是不能直接从神中遴选的。但佛在看中神中的某一人物时,还是会采用种种手段,使神自己将此人物踢出神这一族群,使之成为妖或者魔,甚至是最初等的人和生物,佛然后再按照前面说的第一种手段来将其引导佛。
所以说,正是因为佛采用了严格的“人才机制”,才能确保佛在人数少的情况下保持强大的实力。佛在《封神榜》时期是没有遴选人才的权力的,只能从仙和神都不要的人物中挑选。这一点,看看《封神榜》里接引和准提收服门人便可知道。他们所收的都是既不能成仙,也不能封神的人物。当时截教处于解体前夕,截教人员的出路只有仙位“下岗”和神职“上岗”。那些没有上《封神榜》的全部属于“下岗内定人员”,接引和准提也都是从这些“下岗人员”中遴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才,来充实自己门下的。可见此时的佛是依托仙这个超级“垄断”势力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佛的人员组成来看,《西游记》时期的佛很大一部分都是《封神榜》时期的仙,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既受职于神,也隶属于佛。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根据前面讲述神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个隐藏历史,正是因为那个巨大的变动,使仙的组织阐教在倒闭解体后,一部分依附于神,一部分投靠了佛。在那个变动时期,阐教的解体绝对和神有某种协议,就是仙受神保护,而且保留仙这个头衔。阐教中有很大一部分则没有投到神的保护伞下,而是改换门庭,成了佛的一员。佛有部分人员从事神的职务,而且神遇到巨大问题时,会向佛求救,这也可以看出神与佛是同盟关系。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认定,在那次隐藏的变化中,其结果肯定是肢解了阐教,攻击方就是以神为主体、佛为同盟者、太上老君为内应的同盟组织,其结果就是神与阐教达成协议,阐教中不愿接受协议的就投靠为佛,神与佛瓜分了阐教。
魔的产生和妖的发展
魔这个族群在《封神榜》时期是没有的。虽然有魔氏四兄弟,但不是魔。魔的来源从《西游记》中看,是很复杂的,有从妖修炼而成的,有从神贬为魔的,也有从佛贬为魔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魔都是叛逆者。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魔这一族群,是一个叛逆了自身原本族群的自建组织。对于这个族群的产生,我们几乎看不到。只能猜测是在某个时期,因故产生了魔。
在《西游记》时期,魔这个组织,并没有领导者,也没有相互的紧密联系,就算有,也是极其松散的交往关系,并不具备任何效力。而且,魔对于叛逃这个组织的一员也没有什么谴责或批评类的意图。所以说,魔是一个很自由的组织,可以说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个组织,当然说成是俱乐部更准确。
所以说,我们看《西游记》时,经常看到魔各占一个山头或山洞,相互间纵然有往来,也是“各扫门前雪”的状态,对方死活,自己高兴了管管,不高兴了当没看见。这也是《西游记》中,唐僧一行沿途虽然遇到许多魔,却没有被这些魔集中起来围攻的原因。
再说说妖。
妖这个族群在《封神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受女娲领导。到《西游记》时期,妖已经没有领导者了,反而成了和魔类似的组织群体。
妖的成员,主要是各种非人类的生物或非生物。比如,妲己是狐妖,王贵人则是玉石琵琶精。所以说,只要能够吸收日月精华,修炼出法术,就算是妖。
在《封神榜》时期,截教很多门徒可以说都是和妖一样的出身,但二者不同的是,妖没有师傅,全靠自己修行,而截教的仙则是在通天教主的指引下修行。
而到《西游记》时期,妖则成为神、佛、魔争取的对象,这三个组织都有从妖中选择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势力的做法。
结合这两点,可以说,妖就是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修炼的一种初始状态,是成为其他族群的基础。
对于人来说,和妖同级的就是那些修炼的道士或和尚尼姑等,我们称之为玄士,这些玄士也是成为神、仙、佛、魔的人选。这些事例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仙在《西游记》时期已经不从妖中选择人员了,而不是像《封神榜》时期通过截教来从妖中选择人才。由此可见,封神榜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妖与魔在《西游记》时期是很类似的,这也是人们经常说妖魔的缘故。
但认真分析其来源,则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魔的整体实力要强过妖的原因。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妖一直处于整个神仙体系的最低级,和人差不多,都是其他等级的基础。虽然很悲惨,但从《封神榜》时期的被女娲领导发展到《西游记》时期的独立自由,终究还是有所进步的。
至于在《封神榜》时期领导妖的女娲,在《西游记》时代已经不见了。至于何时不见,因何不见,去往何处,我们都无从考证,这就要靠诸位挖掘了。
鬼的发展
鬼和魔一样,都是在《封神榜》时期没有的,而在《西游记》时期已经等级化的组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