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58400000020

第20章 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2)

中期的明朝,早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而呈现出一派衰微的景象:政治上吏治腐败,弊端丛生;经济上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边患云起,险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蒙古逞威。鉴于此,张居正在入阁的第二年,就上了洋洋几千言的《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地提出了整顿朝政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既切中时弊,也切实可行。但穆宗毕竟不是明君英主,你言之谆谆,他听之藐藐,并不准备付诸实施。穆宗的冷漠,并没有熄灭张居正的热情,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鞑靼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由于家庭纠纷,率众请求内附,大同巡抚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定收留他们。张居正得知后立即写信给王崇古,指授方略,妥善安置把汉那吉,然后要王崇古、方逢时联名上疏,请求朝廷受降。疏稿至朝,朝议大哗,很多人以“敌情叵测”为借口,反对纳降。张居正力排众议,和内阁首辅高拱极力主张受降,终于说动穆宗,对把汉那吉授官赐衣,后来又应俺答的请求,礼送把汉那吉回归故乡。

由于对把汉那吉处置得当,终于感动了俺答。俺答不仅把先前背叛明朝、扰乱边疆的叛臣缚送明朝,还请求封贡、互市,愿意和明朝和平相处。这本来是有利双方的好事,可朝廷又是物议纷然,有人甚至攻击王崇古“邀近功,忽远虑”(《明史·王崇古传》)。张居正认为“封贡”、“互市”是争取边境安宁的“大机大略”,决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一方面在朝廷力争,申说贡、市之利,批驳各种谬论;另一方面又致书王崇古,希望他不要顾虑朝廷中的流言浮议。在张居正等人的力争下,隆庆五年(1571年)终于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俺答进行贸易。从此,东起延、永,西抵嘉峪,数千里边防线上,干戈化为玉帛,炊烟代替硝烟,明朝赢得了二十余年的边境安宁,开创了蒙汉人民和平交往的新局面。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去世,神宗即位。张居正和司礼太监冯保密谋罢免内阁首辅高拱,他一跃而为首辅,总揽大政。

六年的阁臣生涯,锻炼了张居正的政治才干,也加深了他对国家积重之势的认识。但是困难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激起了他的勃勃雄心。这时的万历皇帝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权力和重担实际上都落在张居正一人身上,他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了。为了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理想,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

体制性的大变革

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吏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因此,他执政伊始,就奏请神宗实行考成法。

考成法规定,六部及都察院对于皇帝批准的各项奏章,应立即转发各有关衙门执行。转发前,应先酌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限,置立一式三本文簿。一本留底,月终注销;一本送达六科备案,实行一件,注销一件,半年将文簿上交一次。另一本送交内阁查考。这样,对于要办的事情,从内阁到六科,从六部到各衙门,都做到心中有数,层层考成。

考成法收到了显著成效,原来那种崇尚空谈、不务实事、互相推诿、公文旅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

另外,他针对当时在用人问题上的各种弊端,大声疾呼:要“为国家爱养人才”,并提出了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随才任使”、“信而任之”的用人之道大胆选拔了一些各有专长的人充实到各个部门,使其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万历二年(1574年),为了纠正当时存在着的“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的情况,张居正又推行内外官久任法。规定:知府、知县六年一迁,其间如发现某人不宜任某官、某官不宜在某地的,抚、按官可量行更替;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三年一迁;中央科、道、部、曹六年一迁。这样,“藩(布政使)、臬(按察使)、守、令皆得自展”,能尽心本职工作。他还裁减冗官,罢黜贪官,请皇帝召见各地廉官,以资奖励。

张居正认为:“致治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法,莫重于守令。”因此,他对地方官考察很严,规定能够“安静宜民”者列为上考,如果“虚文骄饰”,即使平日浮誉素隆,也列下考。经过这一番整顿,万历初年吏治的情况大为改善。中央政令一经发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明朝中期的衰败,当然不仅仅是吏治的腐朽,也有其他弊政的原因。张居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实干家,对于各种弊政,他总是一桩桩地去厘革。

如“核驿递”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明朝在全国各地交通干线上都有驿站,专为公差人员提供食宿和旅途方便。驿站开支主要由沿途百姓负担。明初规定,只有军国大事,才能凭“勘合”(凭据)使用驿站。但后来,这一规定渐成具文,有的甚至在驿站恣意追逼勒索。凡此种种,致使驿递“困敝至极”,人民也不堪负担。张居正决心对此加以整顿。

万历三年(1575年),他对驿递的使用制度,作了详尽严格的规定,并由考成法来监督执行,违者重罪。规定颁布后,凡有以身试法者,均受到严惩。如甘肃巡抚的儿子擅用驿递,被革去官荫。甚至皇亲去武当山祈嗣,也不敢使用驿递。

张居正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回乡应考;命令仆人骑驴返里为父祝寿;后来他弟弟病重,回家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张居正立即交还,并致函表示自己身为执政大臣,“欲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经过这样一番整治,驿递状况一反旧观,“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百姓负担也减轻不少。

接着,张居正又开始了对财政的初步整顿。自正德、嘉靖以来,明朝在财政上陷于困境,各地积欠赋税越来越多,国家收入逐年锐减。神宗初年,曾诏许隆庆元年(1567年)以前的积欠,悉行蠲免,隆庆四年(1570年)以前的积欠,免去百分之三十,其余一律在交纳本年赋税时带征。

为了切实执行这一诏令,张居正用考成法严加督查,完不成任务的,抚、按官听纠,郡县官听调。结果国家的岁入逐年增多。他还采纳户部尚书的建议,地方收入除必需开支外,一律上缴中央充作军费,这又使军费逐渐充裕。又由于和俺答互市,获得大批马匹,就将原来太仆寺所养的种马卖给民间,从而开辟了财源。

在开源的同时,张居正也不忘记节流。作为首辅,他没有迎合神宗的侈靡,而是循循善诱,劝导神宗节俭。在他的坚持下,宫中很多奢侈的开支或罢或减,一些锦上添花的工程也被停止,节省了大量开支。这些措施,终于使明朝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入不敷出的窘况。

不善谋身的政治家

张居正既有“富国”的理想,也有“强兵”的决心。他在全力整顿内部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边防的关注。自从俺答封贡以后,西部北部边境,烽火寂然。但鞑靼的另一首领土蛮却常在东北边境入犯,他们还和名义上归顺明朝的兀良哈部时相联合,构成东北边患。这样,蓟州、辽东二镇又首当其冲。“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加强防御。为了充分发挥戚继光的作用,张居正信任他、支持他、苦心维护他,使继光动无掣肘。

为了肃清东南倭寇的骚扰,张居正在沿海分段设寨,加强戒备。同时整修兵船,巡弋近海,一旦倭寇来犯,便歼敌于海上,不使他们登陆。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正当张居正拨乱反正、初见成效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封建社会,政府官员父母去世,一定要离职守制三年。除非皇帝特许,才能丧服视事,谓之“夺情”。张居正回顾入阁以来,揽政五年,致力改革,国家刚刚由乱归治,中兴在望,如今一旦撒手,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明朝的中兴,在皇帝诏许下,他置封建孝道于不顾,决定“夺情”视事。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反对派交章弹劾,攻击张居正“忘亲贪位”。张居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后来在神宗的干涉下,才制止了这场风波。

张居正在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国事中来。为了从根本上整顿国家的赋役,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奏请“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明初全国纳税土地共有八百五十万顷,由于剧烈的土地兼并,官僚地主乡绅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又千方百计逃避国家赋税,以致出现“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摊派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的状况,到了弘治年间,全国纳税土地竟只有四百二十万顷,使国家财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为此,张居正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无畏气概,冒着得罪豪强巨室的危险,重新清丈土地,经过三年的大清查,查得天下土田七百余万顷,比弘治时超出三百万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在查清了田亩数字以后,为了均平赋役,张居正又改革了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把部分丁役摊到土地上征收,赋役一概征银。一条鞭法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史载:“自正、嘉虚耗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多年紧张、繁重的国务,终于使张居正心力交瘁。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终年58岁。

在他去世前9天,他成了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太师,可他已经没有时间来凭借这个职位做更多的工作了。未到长寿之年便辞世的他一定是抱恨终天的,却并不妨碍很多人额手称庆。

张居正入阁以来,十年揆度,治绩炳然。他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是值得肯定的。

张居正为国家赢得了富强,却为自己带来了祸殃。他身死未几,尸骨未寒,便遭到一些人的肆意攻击。来自多方面的检举揭发使他获得了欺君害民、卖官鬻爵、结党营私、居心叵测、企图篡位等罪名,而神宗也早已耿耿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于是下诏尽削张居正官秩,追夺以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差点儿剖棺戮尸。张居正家乡荆州地方官也抄其家、封其门,他的家属饿死者竟达十余人,他的弟弟、儿子也被流放。

在遭到抄家的同时,其长子因为遭到“追赃”而自杀,他的其余两个儿子也被充军,张居正身后的劫难,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

海瑞曾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事实正是这样。唯其如此,他才是值得肯定的大政治家。他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同至高无上的皇权发生了矛盾。必然会招来不测之祸。这一切都决定了张居正改革最终必将陷于失败。这是张居正的悲剧所在,也是封建社会后期一切改革家的悲剧所在。

万历病灶:积重难返的衰败定局

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明朝虽然在崇祯时代亡国,但亡国的病灶实际是在万历时期。万历皇帝自暴自弃的“罢工”行为,万历朝臣浑浑噩噩的无能举动,万历时代对精英和真正读书人的排斥,都为明朝的破败打下了伏笔。

不成器的宰臣

万历时代,已经容不下张居正那样的大人物,因此,继任者自然应该是不成器的老成者,而不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申时行的发迹属于封建知识分子仰慕的标本,他是明朝殿试的状元,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大概是海瑞、张居正等人的认真态度所致,他的处事也一丝不苟,比如说要求君臣保持早朝的传统。尽管有很多人抱怨说,早朝实在是某种折磨。白色脸孔的冻成大红;红色脸孔的冻成漆黑,但他的逻辑是,这样的锻炼大有好处,还能促进政治清明,何乐而不为呢?

申时行成为首辅,似是意料之外的机缘促成的,张居正的继任者张四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丁忧,在即将回朝的时候又一病不起,当时的资深重臣马自强和吕调阳都已病死,担子就落在申时行身上。

申时行的从政态度较为温和,既没有高拱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张居正的“自由”,他的谦和是很有名的。因为他看到张居正的失败在于忽略了政策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实施,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屡遭艰难,就要考虑调整的问题,否则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其就任首辅的岁月,全国官吏达两万余人,官吏的团结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速度。不损害自己利益之时,能够帮帮忙说说话的场合总有他的身影,这也为他的正义感的张扬提供了舞台。当死后的张居正遭到“万人唾骂”时,他没有加入“唾骂”的队伍,而是提议实事求是地对张居正的功过加以评价。这个建议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提升百姓对于朝廷的信心,也尽可能放松官僚之间的紧张空气,可在当时提出来是要有几分勇敢的,尽管此举也有报恩于当年栽培的含义。

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看到了人性的“阴”“阳”两面,也即私人的谋算和公认的追求。将“阴”完全剔除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很多士人都不能摆脱做官而赢利的打算,而当务之急并不是改变士人的追求目标,而在于竭力地帮助年轻的神宗创建出一番大业。与其严厉地甚至不近人情地揭露、批判、处理人们的“阴”,不如更多地让他们展露自己的美好的“阳”,这样还会造成阳盛阴衰的感觉,也给很多人提供了名垂青史的机会,应该能够得到所有官吏的欢迎。

事情却并非如此,他的这种很有诚意的处事方式竟然被指责为“首鼠两端”和“左顾右盼”,甚至干脆不抬眼皮地说他的办法跟张居正如出一辙。更有人说他曾经营私舞弊,理由是张居正的4个儿子中有3人入了翰林院,而申时行是当时的会试主考官之一。进而还弹劾他的近臣,礼部尚书徐学谟就是因为和他是亲家而被迫去职。

或者是海瑞、张居正等营造的罢官风尚所致,感到疲惫的申时行也曾经有过11次罢官的经历,万历皇帝的态度也非常明确,首辅对于时政有重要的意义,参劾者全部遭到审查。这时的申时行又表现出自己的首辅风度,他建议不要过于追究提出批评意见的官吏,还曾建议将其中的能臣晋级。此举再次稳定了时局,官吏各安其位,也都交口称赞首辅的老成持重。

稳定和波折永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始终存在于封建官场。尽管他尽力在官吏之间以及官吏与皇帝之间作出必要的调和,而且还有客观的成绩,但是诚意并不是攻讦结束的理由。而神宗经由张居正,已经“吃一堑长一智”,不会给申时行过大的自由度,他在等待时机的好转,以真正让所谓的“万历之治”在历史的河流中光照后世,但漫长的等待并没有告慰他。

在万历立储的问题上,申时行让很多渴望动荡的士人找到了极好的口实,他真的感到安度晚年的必要了。事实上,他已经没有能力影响当时的舆论,直至被迫去职的时候,舆论也没对他产生某种同情,长江后浪推前浪,似乎没有哪位官吏愿意把推荐太子的功劳放在他这个老臣身上,他的威信已经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成过眼烟云。

同类推荐
  •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傀儡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傀儡篇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 鬼公子

    鬼公子

    机关算尽,成就千古吴越!前世情愫,望尽天涯陌路。钱风与女友一起穿越北宋,一人成就鬼谷门阴诡传奇,一人得宠帝王母仪天下。已然丧失前世记忆的鬼公子钱风,每一步算计,都留下不见血的伤疤。
  • 混世二烟王

    混世二烟王

    本故事描述隔河相望的部族因利益而引发的事情。这里的百姓相互通婚和通商,本来可以算是邻里亲戚。前几代人都和睦相处,相互来往。可是由于四处抓壮丁,逼交苛捐杂税,地方官员横行霸道,欺诈诱骗,鱼肉百姓。豪强地主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于是与官员商人勾结,横征暴敛,搞得穷困的人家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由于高山大河形成的天然屏障和阻隔,双方各自在对河两岸设置了兵丁壮汉把守渡口,于是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在加上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交织穿插,百姓、官员、土匪、地主、民兵、小偷等轮番登场,演绎花样百出的人生心酸苦辣的事件,展示在艰苦无奈的岁月,下层百姓尤其是小人物求生存求生活的人生苦情故事。
  • 汉主

    汉主

    一个少年,穿越到了汉朝末年,附身到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继子,张继的身上。这本来是魂穿,可奇异的是居然把太阳能充电的手机给带了过来,这怎么解释。更奇异的是,每当闪电划破长空的时候,手机在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里面,居然可以连接网络。这,又该怎么解释?其实,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释。本书就一乐呵,请别较真。
热门推荐
  • 绝世争斗

    绝世争斗

    本书剧情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见谅,都市小说,作者是初三学生一名,写的不好见谅。请大家支持,谢谢了。新书上市,请投一点推荐票,谢谢了。五大世家有:轩辕,东方,独孤,皇甫,欧阳。四小世家:陈家,慕容,上官,司马,一流世家:诸葛,南宫,计家,李家,宋家,拓跋,白家,公孙。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虫族帝王

    虫族帝王

    一个出生在剧变后的地球的屌丝,一年前的一场意外剥夺了他唯一的亲人,一场腥风血雨的阴谋,一场权利争斗的纷争,一次意外的车祸,一个神秘的系统,一个悠久的种族,一份难以推辞的天命,一起天灾人祸,天算什么,地是什么,天地皆为虚无,秩序难阻我路,化天化地化生灵,灭人灭神灭己身,亿万纪元之前,天地为虚,万灵未显,吾以吾血开天地,吾以吾魂化神灵,亿万纪元之后,天地为实,万族林立,吾以吾血灭乾坤,吾以吾魂渡生魂,噬天,屠地,弑神,吾以回归,这片天地,应当重开!!!君临天下,王者回归!!!!
  • 超级男教官

    超级男教官

    十年后他附体重生,却惊讶发现有人冒充自己担当华夏异能战队大统领,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呢?为了揭开谜团,也为了保全自己,他寄职为一所体术培训机构的男教官,带领着一支由美女组成的战队,开启了现代都市的逆天之旅。
  • 兵涯巅峰

    兵涯巅峰

    剑乃“百兵之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那就是神。修炼本就是逆天之举,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个伤心之人,穿越到了个修炼的时代。从此这个时代随着他的强大,也随之变成奇葩了起来................
  • 纳米研究

    纳米研究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Hello,我的继承者大人

    Hello,我的继承者大人

    她是一场豪门的联姻工具,却对未婚夫暗生情愫。原本以为她的苦心付出终有一天能够换回未婚夫的回首,谁知一场绑架她被迫受孕,原以为守候了多年的人会给她撑起一个家,谁知却在一起亲眼看到未婚夫跟别的女人上床。心慌意乱的她远走国外。六年后……孩子的亲爹死而复生,神秘强大,强取豪夺!久别重逢的未婚夫声称情根深种,联姻继续!多年挚友深情表白,非她不娶!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又该如何选择?
  • 男神晋升记

    男神晋升记

    高高在上的他喜欢上了一个小记者,可是这位小记者却根本不为所动。他用尽各种办法,只想让她明白一件事。他,喜欢了好多年。那喜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甜!本文是宠文!特别的甜!
  • 桌旁的尸体
  • 冥王降

    冥王降

    传说,某年,将有冥王降世,那时,天崩地裂,大陆重归蛮荒……叶青,便是那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