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所作所为,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仅是自私的,也是愚昧的、残忍的。第一,他自己死不算,还要拉上十族一起死,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入狱和充军流放者达数千。第二,虽然朱棣篡位,但国家还是姓朱,这还不是什么有关天下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皇帝的家事,方先生以死相抗,至于吗?臣从君,只能君负臣,而不能臣负君,说白了,臣就是君的家奴;方孝孺也是这样,是前皇帝所优待的家奴,只认前主,不认新主,虽然刚来的皇帝也姓朱,和前皇帝是一家人。
方孝孺介入了皇帝的家庭纠纷,以死捍卫皇权“正统”,反对篡位。另外,方孝孺之所以在明成祖面前表现得如此决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与明成祖的政见不同。
明太祖推行宽猛相济,以猛为主的政策,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只要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连刘基这样的开国第一谋臣,也逃不了厄运。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孝孺赴京师接受明太祖的召见,明太祖对皇太子说:“此庄士,吾不能用,留为子孙光辅太平足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第二次召见方孝孺,听取其治国的主张,由于孝孺主教化,太祖重刑罚,看法不一致,上曰:“今非用孝孺时。”派他到陕西汉中府任教授。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受到重用。他的见解与明太祖不同,但是和建文帝却十分合拍。因此,方孝孺知恩图报,想要为建文帝设计出一整套的治国方法。可惜,由于明朝皇室的内乱,建文帝政权被推翻,这是方孝孺想不到的,也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觉得自己的计划再也不能实施下去,更加上明成祖朱棣气焰嚣张,方孝孺的满腔怒火就全部喷向了这位“篡位”的皇叔。
但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自己的忠义名声,方孝孺就选择了死路,这不但让他的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更是让他成为愚忠的代表。
海青天:非典型性君子
孟子说过一句话,说有的人是“有恒产而无恒心”,只知道注意自己家里的产业,根本没有什么终极关怀;而有的人,“无恒产而无恒心”,当然,温饱还没有解决,没有终极关怀是可以理解的。孟子认为,只有“士”,才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产业,但是一直在忧国忧民,为了治国安邦而努力。
孟子的话说得十分具有号召力,事实上,真的有这样的人,自己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依然想着自己的君主,以及国内的百姓。这样的人,注定是非典型性的君子,而他们只知道谋国,却不知道为自己谋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君主的“家”也当做了自己的家。
教导皇帝的呆臣子
有这样一道大臣给皇帝的上疏,言辞恳切,入情入理,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去掉其中与“君臣”有关的字眼,简直看不出这是写给皇帝的,倒更像是写给自己做官的亲人的一封信。
下面就是这道上疏的内容,其中有关君臣的称呼都已经去掉,有心者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感情色彩:
“我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臣工,使臣工尽心陈言而已。所以,我愿意竭诚所见,直所欲言,为您陈说。
“从前,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并非是苛刻责备,因汉文帝性格仁慈而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将不免于怠废,这是贾谊所大为顾虑的。您的天资英明杰出,超过汉文帝很远。然而汉文帝能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用爱人,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您治国时间不长,就被狂妄想法牵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至于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亲自过问政事,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卖官鬻爵推广开纲事例,毁坏了国家名器。二王不能相见,人们认为薄情于父子。因猜疑诽谤杀戮污辱臣下,人们认为薄情于君臣。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人们认为薄情于夫妇。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蔓炽烈。请您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较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之前一样而已,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道侍奉您已经很久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现在竟然前来进贡那些迷信的物品,比如仙桃天药,大家一块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官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出寻求。您的错误举动,大臣们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您端正言论,阿谀奉承的太过分了。然而心中惭愧胆气空虚,退回去又有议论怨言,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您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家的,内外臣工都是使您的家坚如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您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您的情偏。然而说您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败,实在有不能令您满意的人。其实不然,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您憎恶卑薄臣工,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您陷于过失之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恶太大了。《礼记》说:‘在上的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怀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君治理劳苦。’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且,您的失误很多了,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自古圣贤留给后人的训条,修身立命的说法叫‘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了,没有听说过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中的典范,没有能长久在世,在此后也没有见过真正自汉、唐、来至今仍存在的。授给您道术的陶仲文称为师,陶仲文既已死去了,他没有长生,而您如何能够单独求到?至于仙桃、天药,怪异虚妄最成问题。从前宋真宗得天书于乾祐山,孙爽说:‘天如何能说话呢?岂能有书?’桃子一定是采摘后才能得到,药一定是炮制以后才能成。现在无故获得这二个东西,是有脚而能走吗?说‘天赐给的’,是上天用手拿着而交给您的吗?这是左右奸邪的人,制造荒唐离奇的事用来欺骗您,而您却误估了他,以为确实这样,太过分了。
“您又要说标明刑罚奖赏用来督责臣下,则分别职掌治理有人,天下没有不可治,而学道修行为无害己吗?太甲说:‘有人以言语违背了你的心,一定要用意义求其意。有人以言语顺从了你的心,一定要非道来考察。’用人而一定要他一句话也不违背,这是您谋划的错误。就说严嵩吧,他主持政务时,有一点儿不顺从您的吗?梁材遵守正道坚守职责,您认为是叛逆的人,然而现在在户部做官的人还在称赞他。然而诸臣宁可学习严嵩的顺从,不敢仿效梁材的抗争,难道真没有窥测您的细微好恶而暗暗作为趋吉避凶的人吗?就是您又从这些人当中得什么好处呢?
“您的确知道斋蘸没有好处,一旦翻然改悔,每天临朝听政,和宰相、侍从、言官等人讲论天下利害,雪洗数十年以来的积误,置身在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圣贤君主的行列,使诸臣也得以自己洗净数十年阿谀奉承君主的耻辱,置身于皋陶、夔龙、伊尹、傅说贤明辅臣的行列中,天下有什么忧虑不能治,万事有什么忧虑不能理?这只是在您一振作之间而已。放下这些不做,而急迫于轻身能飞脱离世间,枉费精神,用来追求茫然不可知的领域,我怕您劳苦一辈子,而最终将一无所成。现在大臣为保持禄位而喜欢阿谀奉承,而小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说话,只有卑微的我,制止不住自己的愤恨。因此冒着死的危险,愿意竭尽诚挚之情,希望您听取。”
这道上疏,可以说是推心置腹,甚至有点循循善诱的意思了。其中,最为有趣的一句,就是说“天下是您的家”。可见,在这位大臣看来,皇帝的家和国是统一的,因而,为臣子的,忧国忧民忧君主,就是为皇帝的家和国分忧。
上疏的人,是明朝有名的硬汉海瑞,而被他“教导”的这位皇帝,就是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上疏,十分愤怒,甚至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打算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的。”
嘉靖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并且不停地叹息。嘉靖也知道,海瑞说的是肺腑之言,也是确实为他担忧的人。但是,嘉靖真的需要海瑞这样忧国忧民的忠臣吗?
忧国忧民忧君主
海瑞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敢于用那样的语气给嘉靖皇帝上疏?如果简单地回答,只能说,他是一个固执的、缺乏个人情趣的正直大臣。
出生在海南琼山的海瑞,童年生活非常贫困,从4岁起就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母亲的针织维持生计。母亲刚毅正直,对儿子的教导非常慎重严格。
当时的海南贫穷荒凉,这似乎是海瑞此后生活单调、没有业余爱好的历史原因。他曾经有过三次婚姻的经历,但是都没能百年好合,前两次婚姻,都因为妻子和母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孝顺的海瑞便用休书解决了问题,而最后一位妻子却意外死亡,海瑞差点儿因此吃了官司。他也曾经有过三个儿子,可惜的是都夭折了。
家境的贫困和家庭的不睦让这位不幸的知识分子成了工作狂,似乎只有工作能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的勤勉和任劳任怨都是出了名的,据说其受理的案件有时竟达3000多起,在乐于感受文恬武嬉风尚的封建官场,海瑞的古板和认真让他成为当然的另类。在33年的仕途历程中,其清廉是始终如一的,不仅亲自到后花园种植蔬菜,工作餐中也不能有鹅和黄酒,每逢有人有所表示,也都会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他不愿意玷污毕生追求的清白。
他用近乎自虐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清廉,在当时的官场中,就被视为异类,他的上司们私下都觉得他是个君子,但是并不觉得他这样子有什么用。
确实,在当时,官员们纷纷以中饱私囊、压榨百姓来牟取自己的生活舒适,在这些官员看来,这就是“谋家”,而“谋国”不关他们的事。但是海瑞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谋国就是谋家,为皇帝分忧、天下太平,自己的家才会安定。这个看法,似是而非,但无疑,没有人认为海瑞这个看法正确,也没有人效仿他的行为。
他的作风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却遭到诸多官员的极度反感,很少有人愿和他共事。他绝对不讲官场规则,因为他坚守着与官场习惯不同的道德律令和洪武时代的政策法规。他固执地认为,圣人和太祖是绝对不会提倡阿谀奉承和贪污腐化的。
他的努力要以极大的勇气作为支撑,摸老虎的屁股,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比如说严嵩的党羽巡视盐务,事前明令“素性俭朴,不喜逢迎”,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让海瑞认真对待,他致书这位大人以简朴的诚意,迫使对方强忍怒气绕道离去。
有勇气不等于不必承担代价,海瑞的代价是遭到权臣弹劾。他一度被免职,好在他的老上司朱衡极力推荐,他才又到异地当了七品县令。此后被调往北京做户部主事,因为曾经以微职对抗腐败权臣,这个模范是应该得到表彰的。户部主事大抵也就是个闲官,没必要天天办公,其主要意义在于积累从政的资历。但海瑞等不得,他觉得自己应该对时局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不辜负自身的使命。
于是,就有了前文所转述的那道著名的上疏。他直接指责皇帝不听臣民直言,以使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甚至公然提到了皇帝屠杀臣属、不教亲儿和冷落皇后,难怪百姓觉得“嘉靖嘉靖”也即“家家皆净”,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翻然悔悟,洗数十年之积误”。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也成了全国的名人,连太监宫女都为他的正直所感动。这样的奏章自然让皇帝大怒,但海瑞已经为后事做好准备,嘉靖皇帝只好拿着奏章仔细研读。
嘉靖皇帝知道海瑞在忧国忧民,也知道海瑞在为他考虑,但是皇帝就是不觉得海瑞的话好听——忠言逆耳,自古就是这样。无奈之下,嘉靖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他曾说:“海瑞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当时,嘉靖生病,心情郁闷,就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嘉靖皇帝对心腹说:“海瑞所说的都对。可是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
看来,海瑞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嘉靖皇帝下令逮捕他,追究主使者。不久又把他移交刑部,判处死刑,可判决文书送上后,嘉靖却留中不发。有人觉得皇帝不想杀海瑞,就请求释放海瑞,以证明皇帝的宽厚,结果这个人被嘉靖皇帝关进了监狱。
嘉靖皇帝刚死,当时消息还没有公布,外界一般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
至死不悟的忠臣
海瑞确实太过奇怪。他生活贫苦,但并不利用自己的官职谋取金钱,反而甘于吃苦,并且时刻与那些贪官污吏较量;嘉靖皇帝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反而把他关进监狱,而他不但没有什么怨言,反而在嘉靖皇帝死后号啕大哭。
如果不是海瑞,而是别人,也许人们会觉得此人精神不正常。的确,海瑞不同于常人,他的思维,他的操守,都不近人情,而且永不和世俗妥协。
在如何安排他的问题上,仍然让人头疼,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束之高阁。但这并不能满足海瑞的渴望,这位以清廉为操守的孤臣是不会尸位素餐的,既然得不到重用,那就罢官退隐,内阁和吏部只好给他个应天巡抚的实缺,远远打发出去,眼不见心不烦。
可海瑞觉得机会来了,他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自己的严厉的廉政举措,弹劾的奏章又多起来,他见状慷慨道:“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不愿意与“妇人”为伍的他回到老家,平平淡淡过了16年,同情他的人微乎其微。
他的坚持等于远离文官集团,正直而果敢的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他的“过激”或“过当”让时人难以接受。而海瑞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始终不变、不讲究方法地清理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