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学会说话之后,并不多说,守着“沉默是金”的原则。她没有因为掌握这么复杂的一种语言(汉语)而得意——像外国留学生那样大说特说。刚会说话的小孩好像都不爱说,可能是话不够用,也可能世界太深奥,怕说不好。我女儿除了玩之外,好多时候像在思想一些问题。我十分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问题。问:你想什么呢?小女笑笑未语,“不足与外人道也”。亦可说“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有一天,她开口问我:
“你有妈妈吗?”
我闻此吓了一跳,有如当头棒喝。我说“有啊”。
“你妈妈是谁?”
我说“奶奶”。
小女“唔”了一声,若有所思。
小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识是知道自己有妈妈,并了解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动物也是如此。我女儿经过观察发现,我和她并不共有一个妈妈,然后产生这样的疑问。而对“奶奶”,她只知道是奶奶而已。没想到奶奶竟是我的妈妈。她可能还疑惑,既然奶奶也是“妈妈”,为什么还叫“奶奶”呢?按照习惯,爷爷奶奶来到之后,我们也叫“爷爷、奶奶”,没启用另一套称谓系统,即“爸、妈”。
我说“奶奶就是我妈”,对小女而言可能也算当头棒喝。跟她年轻美丽的妈妈相比,奶奶老了,矮小瘦弱,每天忙前忙后,怎么也是“妈妈”呢?
“你有妈妈吗?”这样尖锐的提问,是小女对我的关切。在孩子们看来,没有妈妈是天下最可怜的事情。这间题又关涉哲学,即“你从哪里来?”她是她妈生出来了,如果我不是她妈生的,又是什么人生出来的呢?她想认识这个人。而“奶奶”这个答案出现之后,一切都明晰了。
我的女儿还有可能为此感动——我的妈妈竟对她那么好,那么喜欢她。这是为什么呢?小女思想着这些问题,陶醉其中,连话都不愿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