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楷书的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因曾为太子率更令,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询书法小楷书称最,被誉为唐人楷法第一。《唐书》说:“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动过人,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宣和书谱》评曰:“询之正书,为翰墨之冠。”
欧阳询的楷书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楷书影响最大的《九成宫醴泉铭》,为欧氏晚年奉敕之作。此碑笔力苍劲遒丽,腴润有致,高华庄重,法度森严。世人认为它的影响不下于王羲之《兰亭序》,被推为唐代楷书之冠。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笔画方直。如欧字的“俯”、“居”、“重”、“疾”、“犹”、“涧”等字,最强调的是横画与竖画都保持在水平和垂直线上。“疾”字的撇出,表现为竖钩;“犹”字的圆弧钩,也表现为斜弯转为竖钩,“俯”字之长撇,也作竖画的处理。此外“涧”字的左右竖画作相背弧势竖下,左竖笔向右弯,右竖笔向左弯,更突出了欧字的方峻体势。又如“涧”字的“水”部,第一、第二点,作垂势直下点出,第三点也作垂直挑出,三点贯联,处理成一竖笔的空间之中。
二、取势窄长。欧字的基本体势窄长,如“阁”、“舜”、“葛”、“膺”、“黄”等字。“阁”字的“门”部两竖笔为相背弧势竖下;“舜”字左下“夕”部,点作弯竖点,顶部的中间一点,也作长竖;“葛”字的上、中、下各部,都紧靠中心轴紧收;“膺”字的左撇,既短又不展出;“黄”字的上部,两竖偏长,中部和下部也向中间收紧等等,都表现为紧缩左右,开张上下的架势。
三、大小参差。把欧楷《九成宫》中最大最小这部分楷书对照,就可一目了然。形体小的如“有”、“云”、“生”等,只是体形大的“龟(龟)”、“凿(凿)”、“职(职)”等字的几分之一。欧字的大小是随字的笔画多寡而定的,大的一组字在20多笔,小的一组则在5笔至6笔之间。这样处理,就能使笔画多的大字从容不迫,笔画少的小字也没有故意造作的感觉。
四、右纵左收。欧字稳静中寓险峻,“右纵左收”就是成功的一招。“霞”、“寔”、“宫”、“藉”、“应(应)”等字的共同特点,都是右边大大宽于左边。如“霞”、“寔”字的捺脚,“高”、“宫”的下部和“藉”字的上下各部都强调了右侧的舒展,“应(应)”字的“心”部,向右更是放纵;“霞”字的“雨”部右纵左收尤为突出,中间的横画,左右比例达1∶2。
五、强调主笔。“年”、“武”、“针”、“求”、“堕”、“差”等字,表现了不同笔画在文字中的主次之分。“年”字,强调横画的末笔;“武”字,强调戈钩,“针”字,强调竖画,“求”字和“坠”字,分别强调了中间和左侧的竖笔,“差”字,则强调撇笔。这些主笔或中流砥柱,或长袖起舞,使文字的笔画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楷书的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唐中宗景龙三年(709)生,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自署琅砑郡(今山东东南部)人,唐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公,故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书法早年取法褚遂良,35岁后取法张旭,雄秀独出,一变古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丰肥高古。颜真卿书法若与欧阳询比较,即表现在方与圆的区别,“欧以方胜,颜以圆胜”,这是历来书家的一致看法。颜体书法历来被视为学书者之楷模。颜真卿不但字写得好,而且为人也深受人们的称道,宋欧阳修《六一题跋》有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人足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体楷书在用笔和结体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起笔和收笔都强调圆转回锋,很少见方笔,如“士”、“三”。
二、强调横画和竖画的粗细变化,表现为竖画粗重而横画细劲,特别是中间的竖画更为粗壮,如“曾”、“荦”。
三、长的横画多为左低右高,向右上取势,收笔回锋呈点状,以使左右平衡;同时笔画中间略带上拱,如“二”、“千”。
四、长的左右竖画相向取弧势,如“甫”、“同”。
五、捺笔浑重,起笔处圆如“蚕头”,捺出时先顿挫然后提锋捺出,形如“燕尾”,如“延”、“逆”。
六、钩笔也先驻锋顿挫,然后转换笔锋,最后再作提锋勾出,所以颜体钩笔多呈“鸟嘴状”,如“侍”、“沈”。
颜真卿的结体也不袭前人,主要表现在体势开张,强调框架宏伟,舒展开阔,形趋方长。初学颜体要正确把握其特点,不要片面强调,否则会将粗壮浑厚写成臃肿肥软。
颜真卿的传世作品较多,主要有《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等。
柳公权楷书的简介
柳公权,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神策军碑·柳公权
柳公权书法是在继承欧阳询、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唐代的一位楷书大家。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并有“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宋·周必大《平园集》)。他的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体现在:笔法方圆并用,遒媚劲健,瘦不露骨,气象雍容。在他的笔画间可以感受到欧体和颜体的逸韵,如他的横画总是以方笔起收,采用的是欧法;直画的起收则用笔浑圆,主要运用的是颜法。柳公权传世作品很多,楷书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柳字的楷书用笔和结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画采取方圆并用,“宝盖头”的点,以竖点的表现,点下后再作竖下,然后收笔,如“空”、“室”,
二、横画表现为长画瘦劲,短横粗壮,如“赤”、“平”。其中短横总是略带上仰,以此增加横画的变化。
三、竖画较粗,也体现了颜字的遗韵,如“土”、“焦”。
四、撇、捺也与众不同,长撇表现为细而短,如“唐”、“虔”等字的长撇;短撇表现则较为粗重,如“德”、“相”。捺笔也都粗重,有的还依稀能见到“蚕头燕尾”的形态,如“迷”、“趣”。
五、转折采用提笔圆转的方法,这也显示了与颜体运笔的相仿之处,如“固”、“宫”。
六、钩笔总先作回锋顿挫,然后再将笔锋提起,沉着痛快地勾出,如“宗”、“初”。
柳字的特点还表现在结体上有自己的处理特色:
一、“宝盖头”取势开长,作左窄右宽的架式,而将宝盖下部的结构处理得比较紧小,这样自上盖下显得十分宽绰,如“家”、“灵(灵)”。
二、书写“口”部结构时,根据“口”部结构内有笔画与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如没有笔画的“口”部,左竖笔较长,如“欲”、“器”;如果框中有笔画时,最后的一横画处理成较长,如“凉”、“恩”。
三、整个字的结构表现为内紧外松,如“惊(惊)”、“集”等字。
为了便于初学者掌握柳字的特点,书法家郑诵先编了《柳字歌诀》,诀云:“中宫收紧,横竖舒长。笔笔顿挫,筋骨开长,撇轻捺重,并重圆方。点圆波短,横弱竖强。短撇粗壮,短横上扬。回锋起踢,挫衄相当。折需提笔,颜柳同行。”这一歌诀将柳字的基本特点都概括进去了。
赵孟楷书的简介
赵孟初名孟俯,字子昂,晚年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元朝入仕,官至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时称“赵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年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尤其突出,篆、隶、正、草,无不妙绝古今,山水、人物无不博采精研,他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之一。他的行、楷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他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楷法易化,使之易学易书,大大提高了楷书的表现力。赵孟楷书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易笔法。赵体楷书用笔纯正,避难从易,逆锋落笔,回锋收笔,意到即行,并没有过多的回旋,这样书写起来就简捷得多了,如“三”、“下”。以往的晋唐楷书,都注重起笔和收笔的笔锋转折顿挫,赵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应用,省略了锋颖的萦绕盘回而干净利索,削繁就简。
二、字形方整。赵体字形方整,如“纵(纵)”、“密”等字,“纵(纵)”字为左中右结构式,这三部分的长短相仿,上下整齐,排列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密”字为上中下结构式,上下排列紧密而向左右扩张,使字保持正方。即使有的字字形趋长,如“慧”、“昆”等,但依然结构方整。
三、略参行法。赵体楷书由于行笔简捷,所以有些笔画不再是以“标准”的楷书作一一交待,“等”、“依”、“兴(兴)”等字都已明显地展示行书的风采。“等”字的“竹”部六笔已经成为带笔表现;“依”字的“衣”部捺笔已衍化成长点,“兴(兴)”字的“同”部,也都作行书的两竖和两点表现。
四、线条浑厚。赵体楷书行笔粗重,如“石”、“武”等字。所有笔画凝重丰厚,无论是横画还是竖画都是一样的粗细,甚至撇画也没有提按。减少提按也是赵体提高书写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阳询《九成宫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七十六岁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征撰文,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
书丹。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书碑刻中最著名、流传最广远的一种,简称《九成宫》或《醴泉铭》。
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原为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依山而建,豪华壮观。杨坚在此宫内为其子杨广所弑。隋亡后,唐太宗下令复修,并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时的原名“仁寿宫”为“九成宫”。其宏大壮丽为唐代离宫之首,魏征的描绘是:“冠山抗殿,绝谷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但宫内缺水。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宫中“西城之阴,高阁之下”见一块地方显得潮湿,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为一渠,其清如镜,味甘如醴”,于是名为“醴泉”,并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撰文纪事,命欧阳询书写立碑。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天台山山洪暴发,九成宫被毁坏,此后再未修复,现仅有遗址残迹。但《九成宫》碑尚完好保存,系黑石所镌,石质细腻坚润,弥足珍贵,今已砌碑亭围保护之。碑高7.4尺,宽3.6尺,楷书24行,每行50字。其书法度森严,点画工妙,丰腴有致,钩、捺颇直且隶意,润洁而沉雄,结体多呈纵势,点画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并于紧凑中见疏朗,于严谨中见洒脱。楷法严谨峭劲,浑厚沉稳,不作姿媚之态。可谓是炉火纯青,为欧书之代表作,历被认为是楷书之极轨。
北魏书体的峻严方整,孕育了欧阳询的风格体势。欧字如力士挥拳,意态上却不失浑穆高简;笔画坚劲而不僵枯;结体险峭而重心放定;规矩至严而深邃古雅;密丽潇洒而气韵高华。
南朝书体的清雅秀丽,孕育了欧阳询的内在情韵。刚柔相济,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宣和书谱》称他的楷书为“翰黑之冠”,“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惊蛇,云间电发,至其笔书功巧,意态精密雄逸外,后人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明王世贞《珣州山人稿》说:“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宋人评此碑“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
欧阳询自己在其书名篇《传授诀》和《用笔论》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妙处。”“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珣吻而噶珣,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往来,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浓或淡,或浸、或燥,逐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窈绍,备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即错落而灿烂,复珣连而埽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郭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可乎古道。”
回观欧氏之言,乃是学书写经验之谈,对照《九成宫醴泉铭》可谓通幽洞微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