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江南四大名楼中,岳阳楼最令我神往,这当然要归功于范文正公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慷慨激昂,虽然他更多的是强调那“先忧后乐”的思想,但我却神往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景。
正在我胡思乱想间,有人喊“到了”,下得车后,细雨蒙蒙。有人说,今天的天气不好,而我则觉得这样的天气是看古楼的最佳时机,朦胧中给我们一种距离感,也更容易让我们找到一种历史的沧桑。
哦,这就是岳阳楼,那个曾经让我梦牵魂萦的岳阳楼。烟雨中的岳阳楼,坐东朝西,面临洞庭湖,耸立在八百二十平方米的城台上,巍峨壮观。台基用花岗岩石铺砌,楼体属于尖顶建筑木构架,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三层三檐盔顶,顶层有如意斗拱,整体估计高近二十米。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柱、三层、飞檐、斗拱、盔顶、纯木。
正在欣赏间,却听到有人说,这也没什么特别的。这句话让我感到难过,这样的一栋楼,被誉为千古名楼,不说它在建筑学上的价值,单是它的文化价值已经是非常厚重了,如果你对中华文明一点不懂,你真的不必来这儿看的。没有历史的眼睛,缺乏诗意的眼睛,其实看到再美的东西都是毫无趣味的。在中国古建筑艺术宝库中,湖南汉昌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和湖北武昌黄鹤楼,称之为“三昌古楼”,或曰“江南三大古楼”,而岳阳楼最为著名。
湖边楼阁欲凌空,春日登临有客同。
漫说藤王遥拟胜,回看黄鹤近争雄。
一声铁笛风帘外,几叶渔舟烟渚中。
巨浪洪涛撼天地,屹然砥柱是谁功。
这是明代诗人毛伯温的《岳阳楼》,对岳阳楼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美。另一位明代诗人李东阳在《书岳阳楼图诗后》中写到:“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洪都之滕王,西山在眺;武昌之黄鹤,汉阳川树可俯而数也。沧海,吾不得而见之,天下之大观于此焉尽。”这说明“巴陵胜状”中的岳阳楼早就闻名天下,雄视千古,像一支绚丽的奇葩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我没有跟着导游听她的讲解,我要通过远观近望弄清楚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岳阳楼的美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它巍然屹立在岳阳市西北高丘上,下瞰洞庭,遥对君山,北望巫峡,南眺潇湘,视野开阔,气象万千,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中国古代建筑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表现单座建筑本身的完善,而是凭借周围的自然环境,以群体组成一个和谐的空间。而岳阳楼就是与周围山湖壮丽景色融为一体的“因地构筑,借景而生”的杰作。
二
当别人挤在底楼听导游讲解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楼顶,放眼四望,“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纵目远眺,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尽收眼底;远近湖面上,大小船只,往来穿梭;沿湖两岸的千里金堤,锁住了洪魔的侵袭;秀逸的君山隐现在湖水之中,宛如青螺戏水;市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一派勃勃生机。眼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果真是“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岳阳楼金碧辉煌,洞庭湖银光璀璨,与君山的翠绿葱茏得到统一,令人心摇神夺,逸兴飞扬。岳阳楼之美的确是因其“得山而壮,得水而妍”,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吟咏使岳阳楼更添妩媚色彩。
在二楼的墙壁上绘着曾经登上岳阳楼并留下诗文的历代文坛高人,他们为岳阳楼题咏的诗文,广传人间,有些甚至是千古绝唱。自唐宋以来,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都曾登楼赋诗,赞美岳阳楼,写下了许多车载斗量的诗篇。元代诗人梁曾在《题岳阳楼》中这样写道:
岳阳楼观倚晴空,楼外君山指顾中。
地势平吞三楚远,城堙高压九江雄。
乾坤好句唐工部,廊庙雄文宋范公。
秋晚登临更奇绝,只疑身在水晶宫。
离开岳阳楼,也许我们能够记得住的就是这些诗文,每读这些文字,都令人神往,因为移情最力,流传最久的,莫过于这些文字。郁达夫先生在《咏西子湖》中说过“江山也要文人捧”。所以风景之美,很大因素是通过文人渲染出来的。当然,我们伟大的祖国湖山绚美,本是客观存在,而经过文人墨客的倾笔描绘,才更加亲切有味,引人入胜。能在一些名胜古迹留下墨迹的都是一些学问修养造诣极高的人,他们能够较深刻地撷其精华,有思想有感情,容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华章始出。所以,看风景游名胜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只可惜我们在游览的时候,往往是走马观花,难以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清风送我上斯楼,一洗胸中万古愁。
帝子空余斑竹泪,希文岂只庙堂忧。
讥谗总伴泥沙去,德誉长和日月侔。
百代江涛流不尽,浩茫世事注心头。
这首诗是著名画家范曾1982年写的,诗里用了许多典故,而这些典故或者是神话传说,或者的古代名人的事迹,总之,都是积淀在岳阳楼身上的文化影子。英国著名的地理美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自然物与文化的交融,就形成了人文景观。岳阳楼的美就与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关。诗仙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五言绝唱,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还有神仙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以及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动人传说,大大美化了岳阳楼,其本身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
三
在岳阳楼的所有楹联诗歌辞赋中,首推李白最有名气,对岳阳楼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岳阳楼在李白之前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称为“巴陵城楼”、“洞庭驿楼”、“洞庭连天楼”或者“南楼”等。直到李白才有了岳阳楼的名称。导游小姐讲,李白是被流放途经岳阳时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从这首诗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两句中,可以感觉李白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似乎不是流放途中所作。回家后我查阅《唐书》,原来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达巫山时遇赦,不久来到岳阳,在兴奋中吟出了这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首次用“岳阳楼”这个名称。后来李白与朋友贾至、裴九驾轻舟同游洞庭湖,贾至即景抒情,吟下了《初至岳阳楼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吊古伤怀,寓意深长。因为贾至的诗以岳阳楼为题,进一步扩大了岳阳楼的知名度。从此,岳阳楼的名称逐渐传扬开去,并被后人沿用至今。
岳阳楼文化始于李白,在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座艺术高峰。吟咏岳阳楼的有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贾至、元稹、李商隐、孟浩然等“迁客骚人”,他们先后登楼览胜,留下了成千上万的诗篇,组成了一阕岳阳楼的大合唱。其中,孟浩然和杜甫的诗流传最广。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篇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诗人孟浩然的传世名篇之一。这是一篇干谒的诗,尽管表达的是希望被丞相赏识,使自己有所作为,但诗人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俗人,即使写自荐诗也要曲折委婉,不失身份。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诗人笔下洞庭湖的博大浩瀚,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我站在岳阳楼的三楼,念着这样的诗句,从窗口望出去,果真是八百里洞庭,浩无际涯,水天一色,不知是湖中涵水,还是水中融天?
我从三楼下到二楼,导游正在讲解杜甫的那首《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毕竟是个忧民的诗人,他登岳阳楼时,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了,面对洞庭美景,联想到祖国的苦难和自己的飘零,他却无法释怀。但他毕竟是大诗人,把洞庭湖的浩渺博大写得无以复加,所以后人有评论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众。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皆见于世。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阔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几云梦也”。我们看到杜甫诗的雕屏是毛主席手书的,字体气势磅礴,灵动飘逸,围观者无不称好。的确是诗好字也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