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舞,是罗浮山民间娱乐性传统节目之一。其历史悠久,观赏性强,场面壮观,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民间艺术。
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的人们就要满怀深情地歌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此时便盛行春牛舞这一活动。“春牛舞”一般由十多个人表演。有“掌牛仔”(牧牛人)用两手抱着塑料或毛皮制作的春牛道具在前面引领,淡定又稳重;使牛佬(耕夫)右手掌犁,左手扬着牛鞭边唱边吆喝,潇洒又自如;后面的男子挥动着锄头跟着,调皮又诙谐;四个花旦挑着花篮唱起客家歌谣,曳又浪漫。他们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乐器虽然简单,但旋律浑厚、欢快,优美。
“春牛舞”串村走寨,挨家逐户地拜年。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舞牛。而后,村中的每家每户用鞭炮和锣鼓迎接。歌手唱起四季歌。歌手们还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随编随唱,恭贺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歌声一寨传一寨,“春牛”舞完一村又一村,直至元宵方罢。
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掌牛仔”引着春牛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俏皮打诨话,逗引发笑,渲染气氛,然后边舞边唱“锣鼓打来喜洋洋,各位观众企(站)两旁”,接着,“耕夫”、“掌牛仔”齐唱“锣鼓打来叻勒声,今晚在此打头棚,各级领导拣(这么)重视,百花齐放竞争妍”,“锣鼓打来叻勒声,舞牛等下就下棚(开始),人多地窄难开档,借阔地方就开棚”。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来接受人们的称赞。“使牛佬”是这台戏的主角,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挥动着牛鞭,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借助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充分表现农民对这一农家宝贝爱怜的纯朴感情,动作逼真、和谐,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菜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团团转,样般(怎样)中间唔开行?”表演者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汪汪,留出中间做鱼塘。这样有来有往,使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分别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击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源于远古先民的打春活动。曾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季东纪》说:出土牛,以送寒气。“相应的民间传说是,每年立春前,夏朝的国王少昊氏之子句芒率领农夫准备翻土犁田,可是犁田的老牛仍畏寒”冬眠“句芒不忍心鞭赶勤劳一生、老老实实的老黄牛,就用泥土制成一个土牛,然后摔鞭响打,以警示老牛”不用扬鞭自奋蹄“老牛被鞭的响声惊醒后,看见伏地睡觉的同类因贪睡正挨打,吓得赶紧下地干活了。从此,鞭打开春的土牛渐渐成了古人的迎春礼仪习俗。传说,汉代的迎妻接福,就是祭春神农神,都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季节的到来,催劝农桑。宋代以后,春牛活动除围绕农事活动之外,在原有迎春礼俗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为节令喜庆活动。宋后南迁的罗浮山客家人,包括客家语系的地方,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至今,舞春牛在罗浮山已流传了五百多个年头。其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远古时,人间没有牛,农民靠人力拉犁耕地。天神体恤民情,放仙牛下凡,从此人间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们为了感谢牛的帮助,就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活动,唱牛赞牛,赞美牛的勤劳、勇敢、诚实、纯朴,祈祷一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这种象征性歌舞在罗浮山就流传着春牛春牛,黑耳黑头,犁地耙田。越岭过沟,常年辛劳,五谷丰登……”的春牛调。
“春牛舞”是地戏的一种。演出设置简陋,以唱为主,有做手、台步、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它不需要舞台、布景、戏幕,与观众面对面,背靠背,通俗易懂,是老少咸宜的演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通过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做戏是人,看戏是人,打响锣鼓人看人”,是舞春牛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歌舞活动,在罗浮山下的平安、柏塘、湖镇、长宁、福田乡镇较为普遍,解放前后曾盛极一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浮山的“舞春牛”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各乡镇都有戏班活跃在罗浮山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盛况空前。后来一场“文革”,这些节目作为封资修被扫除了,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舞蹈现已较少见,仅有福田镇保留着这一蕴涵浓郁客家风情,浓缩迷人客家文化的民间艺术奇葩。经过福田横山头村几代艺人的努力,流传民间多年的春牛舞终于重返舞台,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
春牛舞的演员一专多能,既能演唱、扮演多个角色,也会打锣鼓钹,轮番上场。春牛舞用罗浮山本地客家话演唱,唱词与自然腔调接近,听众听得清楚。唱词大量采用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语言,言语通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形象、生动、含蓄。演员的唱词,讲究抑扬顿挫,与日常生活的对话有明显区别,多了吆喝和节奏节拍。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缠绵,客味浓郁,朗朗上口。音乐结构一般只分上下两个乐句,每两句之间加锣鼓钹间奏,循环反复,结构简单。唱词浅显易懂,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观众往往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现抄录福田镇春牛舞一部分歌调以飨读者。
开头语及贺歌
锣鼓打来喜洋洋,首先来贺你祠堂,
麻石就来从底起,青砖顶到子孙梁。
锣鼓打来喜洋洋,今下贺喜好屋场,
到处高楼拔地起,家家住进新楼房。
锣鼓打来喜洋洋,如今农村不同往,
水泥道路宽又长,读书多过耕田郎。
使牛歌
铜锣打来响赳赳,如今开始来使牛,
舞牛唔系我创造,自古传来天下有。
铜锣打来响赳赳,贺歌紧唱也还有,
三日六夜唱唔尽,不如快点来使牛。
春牛古子尾刁刁,今朝忘记装牛尿,
装得尿来又怕晏,犁田唔多又一朝。
诉苦调
肚拔饿来裤头松,财主粜米涯断肠,
一连几日都食粥,愚话寒酸唔寒酸。
今日世界系难捞,肚拔饿到难伸腰,
全家大细都冇食,唔想办法命都冇。
对歌调
石上定线八字开,愚有山歌迎面来,
今摆大家柬热闹,开喉同愚考口才。
乜人吹箫嘟嘟嘟,奈人身带火葫芦,
乜人出世冇爷姐,奈人出世冇丈夫。
韩湘吹箫嘟嘟嘟,铁拐身带火葫芦,
王朝出世冇爷姐,观音出世冇丈夫。
爱情调
托张锄头去挪坡,坡下遇到两娇姨,
放下脚锄同佢聊,盲曾聊到水过坡。
挪过坡头去挪田,柬岩又遇两娇怜,
一心都想睇真的,盲曾睇真水过田。
罗浮山的舞春牛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奇葩,舞春牛寓意着人们载歌载舞庆丰年,“春牛”也为人民送去美好的祝福。每到年初一至元宵节,“春牛”都会活跃在罗浮山下的农村,那“春牛”用当地方言唱着各种内容的祝福歌谣,祝愿人们家庭幸福,老少安康,五谷丰登。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牛歌”从一片片辽阔的田野长长地响起,回荡在罗浮山湿润空气里,洒落在农户人家的心头,似清风又似春雨。
(原载《罗浮》2010年第9~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