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以为文章在安排西门闹及其转世的死亡时,是最有意味的讽刺。故事的开端在1950年1月1日,西门闹在两年前死亡,他这样对阎王叙述自己的冤情:
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铜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他们用一杆装填了半葫芦火药、半碗铁豌豆的土枪,在距离我只有半尺的地方开火,轰隆一声巨响,将我的半个脑袋,打成了一摊血泥,涂抹在桥面上和桥下那一片冬瓜般大小的灰白卵石上……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第一章)
可见,五十年代是个给身份定性的年代,身份代表一切,代表到至高的高度,像是一个人明明一米七,因为表格填一米五,就认为他就是一米五。莫言在思考这种身份认同是没办法涵盖所有人的,就像地主西门闹,是个好地主,而打死他的雇农们有可能是坏雇农,是非黑白,在身份的框定下成了疯狂的摆设。莫言经历过身份认同的尴尬,也深受身份认同之苦,他的爷爷就是因为勤劳而定成了“富裕中农”,这让全家人在五六十年代受尽屈辱,后辈们没有好的前途和未来,他有这种共情,所以常常去书写这种错位也无可厚非。
接下来,转世为驴的西门闹是这样死亡的:
我本来想穿着这只新蹄子,为主人再卖几年力气,但随之而来的大饥馑,使人变成了凶残的野兽。他们吃光了树皮、草根后,便一群饿狼般地冲进了西门家的大院子。主人起初还手持棍棒护卫着我,但人们眼睛里那种可怕的碧绿的光芒吓破了他的胆。他扔下棍棒逃跑了。面对着这群饥民,我浑身颤栗,知道小命休矣,驴的一生即将画上句号。十年前投生此地为驴的情景历历在目。我闭上了眼睛,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大喊:
“抢啊,抢啊,把单干户的粮食抢走!杀啊,杀啊,把单干户的瘸驴杀死!”
我听到了女主人和孩子们的悲号声,听到了争抢过程中饥民之间的打斗声。我感到脑门正中受到了突然一击,灵魂出窍,悬在空中,看着人们刀砍斧剁,把一头驴的尸体肢解成无数碎块。(第十一章)
单干户有粮吃,公社人没粮吃,这其实隐含着那个时代对于公社的一种反思,就是人一旦没有精神上的高度而去加入一个需要崇高的自觉性和谦让合作精神的组织,必然会失败,而且有着惨痛的代价,大饥荒,就是土地给磨洋工的人们一记警钟。单干户蓝脸是个勤劳的人,这个单干户也是莫言写这部小说的初衷,这无疑是值得书写的,因为在大历史面前,总有什么被忽略了。
而转世为牛的西门牛之死也颇有意味,蓝解放牵着自家的西门牛入社,而牛不肯耕公社田,西门金龙先是用鞭子抽,把牛打得皮开肉绽,再给牛套了个鼻环,在母牛残忍地拉断西门牛的鼻子时,西门牛还是不肯耕田,于是西门金龙就在牛卧着的地方点了一把火,西门牛被烧焦了,西门金龙还是不罢休,于是——
金龙又拖着几捆玉米秸秆跌跌撞撞跑过来,我这重山哥哥,已经半疯了。金龙,金龙,如果你知道牛是你爹转世你作何感想呢?西门牛,西门牛,亲生儿子用这样残暴的方式对待你你作何感想?嗨,茫茫人世,积累了多少恩怨情仇。但就在这时候,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西门牛,你抖抖颤颤地站立起来,你肩上没有套索、鼻孔里没有铜环、脖子上没有绳索,你作为一头完全摆脱了人类奴役羁绊的自由之牛站立起来。你艰难地往前走,四肢软弱,支撑不住身体,你的身体摇摇晃晃,你的被撕裂的鼻子滴着蓝色的血、黑色的血汇集到你的肚皮上,像凝滞的焦油一样滴到地上。总之你体无完肤,一条体无完肤的牛能够站起来行走是个奇迹,是一种伟大的信念支撑着你,是精神在行走,是理念在行走。看热闹的群众都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没有声音,云雀的一串尖叫,在云端里,是那样的凄楚、悲凉。牛,一步步地向我爹走去。牛走出了人民公社的土地,走进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蓝脸那一亩六分地里,然后,像一堵墙壁,沉重地倒下了。(第二十章)
莫言给了牛的举动一种定义:
西门牛死在我爹的土地上,它的表现,令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晕头转向的人们清醒了许多。西门牛啊,你的事迹,成了传奇,成了神话。你死之后,曾有几个人,想把你的肉吃掉,但当他们拿着刀子赶来时,看到我爹双眼流出的血泪和他满嘴的泥土。便悄悄地溜走了。
我爹把你埋在了他的土地中央,堆起一个巨大的坟头,这就是如今成为高密东北乡一景的“义牛之冢”。
作为一头牛,你很可能流芳百世。(第二十章)
六七十年代,牛的死亡是蓝脸单干最后的坚持,牛也是在是非不分的“文革”世界里一个有着原则比人更像人的存在。
西门猪一生享福,在猪王和前来围剿的小分队惨烈战争之后,杀了分队成员赵勇刚复仇,接着在河边救了一些孩子。
孩子们玩兴正浓,不肯上岸,那迎春,竟战战兢兢地走下河堤来。此时,河面冰层坼裂,孩子们落人冰河之中。
我此时不是猪,我是一个人,不是什么英雄,就是一个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人。我跳入冰河,用嘴叼住——用嘴叼我也不是猪——一个女孩的衣服,游到尚未塌陷的冰面附近,把她举起,扔上去。……急忙回头,逆流上行,上行,浮出水面时,我感到眼前一片血红。是夕阳吗?我把这孩子,已经窒息的孩子勉强地推上冰面。一片血红中我看到,那些人,有金龙,有互助,有合作,有蓝脸,还有许多……都像血人一样,那么红,手持着长竿,绳子,铁钩子,拥上前来,他们在冰面上爬着,向孩子靠拢……真聪明,好人们,我此时对他们心怀感激,连那些整治过我的人都感激。我想到躲在一片金枝玉叶的珍奇树林里看一个仿佛搭建在云端里的戏台上的神秘演出的情景,戏台上乐声缭绕,一个身穿荷花瓣儿连缀成的彩衣的女旦在咿咿呀呀地唱,我真的好感动啊,不明白为什么感动。我感到身体很热,水很温暖,是那么舒适,我想着,慢慢地沉入水底。(第三十六章)
七八十年代的西门猪有着七八十年代另一场革命的气息——改革。它显然比驴和牛更加活泼,以至于莫言把猪的这一章称为“猪撒欢”。撒欢的猪跟这个时代的改革开放一样,给了蓝金龙一个他原本的姓氏——西门金龙,这种姓氏的改变和身份的解放一起被改革挺立出来。1976年,传染病在猪场肆意,之后,西门猪逃离了猪场还解放了更多的猪,并成为猪大王。情节里显然给了我们一个牲畜为人的世界,猪们都是有着牲畜外表的人类,这也是莫言在单个动物书写之后,第一次把西门闹的故事场景放在种群当中,1978年作为改革的一年,自然也是猪群政变为王的年代,他们追寻的还是自由,只不过,在混乱的自由背后,在复仇的背后,莫言把西门猪还是写成了一个英雄,勇救落水儿童,最后光荣牺牲。这种秉承一个人本身天性的佛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在几世轮回中一般都不会改变的想法,着实让读者有些不过瘾,西门闹被固定的性格为何不能在“猪撒欢”中变成一个彻底反派,这是作者的不忍,还是不想让小痞子似的西门猪痞子到底,他也想要一个痞子英雄。
西门闹的转世西门狗死得平静——
后半夜,你爹带着我走出了西门家大院。你爹现在是确凿地知道了我的前生今世。他与我站在大院门口,无限眷恋地、又似乎是毫不眷恋地看着院中的一切。我们向那块土地走去,月亮已经低低地悬在那里等待着我们。
等我们终于抵达了那一亩六分、犹如黄金铸成的土地时,月亮已经改变了颜色。它先是变成茄花般的浅紫色,又慢慢地变成了蔚蓝。此时,在我们上下左右,月光如同蔚蓝的海水与浩瀚的天空连成一体,而我们,则是这海底的小小生物。
你爹躺进他的墓圹里,轻轻地对我说:“掌柜的,你也去吧。”
我走到自己的墓圹前,跳下去,沉下去,一直沉到那座灯光辉煌的蓝色宫殿中。……(第五十三章)
西门狗是自然死亡,或者是在老死之前跟蓝脸一起死去的选择。在八九十年代,新的时代给了西门闹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西门狗开始走向城市,并且在城市中跨进官场。世态炎凉,西门狗都是一个良好的旁观者,在西门狗的世界里,他也是个大王。作为四道轮回的英雄,西门闹其实在体验他作为人无法体会到的巨大成功感,他在狗的世界为王,并且狗的世界保持着简单的原则,他强壮并且公正,只是这个世界是被重新划分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因为每只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社会地位,每只狗的背后都有一种社会生活,这就在无形中让读者去体会两种世界。其实,在现实当中,九十年代的确有着两种不同的世界,一种是刻板的体制的,一种自由的流动的,人们在不同的世界也有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种是循规蹈矩,对上级恭恭敬敬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墨守陈规的界限;一种是自由自在,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不定的生存方式。这大概也就是蓝解放放弃县长的职务跟着庞春苗过起普通日子的原因,这大概也是西门金龙、西门欢在官场、商场之间起起伏伏的原因。
西门闹转世为猴子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的篇幅很短,转世为猴子像是莫言为了凑齐六世轮回而强加的角色,猴子更像是一个陈设,它的人生体会可有可无,甚至主观感受都不作数。这样两种轮回的存在不是莫言写累了,就是读者看累了,但仿佛就是要有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省略号一样,正如佛家所说: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卷首)
或许,疲劳的莫言也想快点结束这55万字的长篇,因为不快点结束,他也不会“身心自在”。
《蛙》——旁观者之殇
《蛙》是莫言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王德威在评论《生死疲劳》时说:
“尤其后半部急于交代情节,未免有虎头蛇尾之憾。这是莫言的老毛病了。”
《蛙》显然要好得多,它的结尾是一部戏剧,主人公是给人代孕的陈眉。剧本开始了另一个故事,主要体现陈眉失去了孩子之后的痛苦,母爱泛滥在整部戏剧当中。这样的另起炉灶,就规避了莫言以往作品中到了后面的章节黔驴技穷,草草收尾的面目。这部小说的主题,自然是讨论生育的,蛙、娃,不断出现的泥土娃娃,女娲造人的隐喻,女人产子与母爱泛滥,一切关乎繁衍的古老、现代字眼都存在。不过,我总觉《蛙》在书写上最成功的地方是把姑姑作为一个生育的旁观者。
1
小说的前半部分的主人公是姑姑。莫言有意安排姑姑作为一个生育的旁观者,就是姑姑没有自己生育。姑姑有爱情,年轻时没有婚姻,直到62岁才和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自然没有亲身经历过生子。姑姑的爱慕者很多,首先得益于她的能干,她十几岁就去了县城学习新法接生,16岁成为乡里的专职接生员。莫言写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还带着五十年代的特色,一个是新法接生与旧法接生之间的对比与人们的接受程度,还有就是家庭成分了。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陈鼻的母亲很特殊,是个黄头发蓝眼珠抱着斑点狗的哈尔滨来的女人,叫做艾莲,陈鼻的父亲陈额也很特殊,他是合法地拥有两个妻子的地主。艾莲一开始找“老娘婆”接生,就是用旧法的接生婆,这种接生婆被姑姑称为“都该拉出去枪毙”。
提起这些“老娘婆”,姑姑就恨得咬牙切齿。姑姑说不知道有多少婴儿、产妇死在这些老妖婆的手里。姑姑的描绘给我们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老娘婆”似乎都留着长长的指甲,眼睛里闪烁着鬼火般的绿光,嘴巴里喷着臭气”。姑姑说她们用擀面杖挤压产妇的肚子。她们还用破布堵住产妇的嘴巴,仿佛孩子会从嘴巴里钻出来一样。姑姑说她们一点解剖学知识都没有,根本不了解妇女的生理结构。姑姑说碰上难产她们就会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她们甚至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第一部二)
莫言对于旧法接生的描述,并没有失去客观,在后面的叙述中,还提到“我奶奶”也是个“老娘婆”,只不过她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尽量鼓励妇女自己把孩子生下来,生下后用剪刀剪断脐带,敷上生石灰,包扎即可。看来即便是这种不太野蛮的接生婆,深谙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我奶奶”,也让人看到了产妇的苦痛,“生石灰”?简直不可想象。况且,这帮“老娘婆”们还会造谣:
1953年,村民们对新法接生还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谣。她们说新法接生出来的孩子会得风症。“老娘婆”为什么造谣?因为一旦新法接生推广开,就断了她们的财路。她们接生一个孩子,可以在产妇家饱餐一顿并能得到两条毛巾、十个鸡蛋的酬劳。(第一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