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方楼,前向西南的土墙已经坍塌,夯土墙上长出了半人高的杂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它越发显得沧桑,好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无言地凝视着所有走来的后人。
这就是位于闽西永定湖雷镇下寨村的馥馨楼,当地人又叫作大楼厦、火烧楼,根据此楼居民孔氏族谱记载,它建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是闽西南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对于这个族谱记载,学界多有争议,本文不赘)。一千两百多年来,馥馨楼在岁月无情的磨蚀里,墙皮剥落,变得坑坑洼洼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大楼一角还被火烧毁,但是整座楼至今依然坚不可摧,前些年,楼内人家觉得只有一个门出入不便,想要在楼后增开一个小门,几个壮汉挥起开山锄,乒乓一声,锄头被墙壁重重地弹了回来,锄嘴倒卷了一个口子,而墙壁除了出现一个白点,纹丝不动。楼里人家只好请来石匠,像打石头一样,叮叮当当,一小块一小块地凿,起早摸黑干了二十多天,方才凿出一扇窄门。
馥馨楼四周原有四米宽的壕沟,楼里人家以吊桥进出,整座楼就像一座城堡一样,易守难攻。1949年后壕沟填平了,现在变成了一条淤泥的小水沟。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客家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墙体全部以土夯成,墙厚1.3米,高三层,它的内部格局与通常方楼不同,是上下两堂式,走进楼门厅就是下堂敞厅,前面相对的是中堂敞厅,这种突出中轴、左右匀称的建造理念很接近五凤楼的模式。所以,当你走进这座最古老的方土楼,你会感受到一种五凤楼的森严气氛。
其实,馥馨楼最早的居民并不是孔氏,而是方、易、章、林四姓。多姓氏合建一座土楼,这说明闽西的早期移民人口不多,财力有限。也许正因为是四姓合建,馥馨楼才建成了东西南北四向均有敞厅的方楼。后来四姓将楼卖给了沈氏,若干年后,沈氏人丁兴旺,另外择地建了新楼,便将馥馨楼卖给来自山东曲阜的孔氏。
历经千年的沧桑,馥馨楼早已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缺角的楼体、残破的土墙,竟显得那么荒凉和颓败,但是它那石头般坚硬的夯土墙,散发着一种绵绵不息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也是在永定,抚市镇新民村有连成一体的两座大型方楼福盛楼和福善楼,合称永隆昌楼,始建于1851至1861年间,1874年完工。两座楼连接而成,又各自独立,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结构布局基本相似,前后左右高低错落,外围楼高四层半,正楼五层半,里面还有一些二三层的楼房,主要是私塾、账房、碓米房、佣人宿舍等等。永隆昌楼一共有20个天井、144部楼梯、92个厅堂、624间房间、70口水井,重重叠叠,庞大复杂而又变幻莫测,让人一走进楼里,就像走进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这种像官家府第一样的庞然大物,我们一般只有在小说里和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它的巍峨形状,可是它却真实地出现在山高水长的山村一隅,其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足够我们细细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