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说:“沉七洲,浮福建。”
倒真有个七洲洋,在琼岛(今海南省)的东南。张燮《东西洋考》中说:“船过此极险,偏东便是万里石塘,宜祭海厉。”明代,月港商船到此,都要祭海中恶鬼,以求不遭海难。
不过,事涉荒远,它是否沉下的七洲,说不准。连福建是否因此而从海底浮出来也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我们家乡一定有过剧烈的地壳运动,有过沧海桑田的巨变。
在龙海市隆教畲乡的白塘社东南,就在白塘湾头,有个牛头山火山口,潮涨时没于水下,潮退后现于海滨。
据地质学家考证,这牛头火山有过3次爆发,最后一次距今也有2200万年了,那是地球第三纪的中期。
火山口周围的岩石,似乎将火山爆发作了记录。围着火山口的,如四面开花的爆炸一般,虽然早已冷凝不动,却让人感到那雷霆万钧的迸喷气势。从火山口汩汩吐出的岩浆,当时一定是浓稠的膏状物,如熬开的麦芽糖,流布四处。冷却后,颜色也就由红而灰,成一大片一大片坚硬的石壳。它上面的石块,有的大于斗,有的小于卵。还有千奇百怪的岩石,不可名状,想是破土而出的地底精灵吧。
据地质学家说,火山第一次喷发的岩浆冷凝成深灰色橄榄玄武岩,第二次的是粗玄武岩,第三次是色黑而粗、内含少量花岗岩的玄武岩。
那第二次的粗玄武岩节理发育成4-6棱石柱。它们有的堆叠成弧形,向外倾斜,围着火山口;有的铺成十来亩大的一片,全一条斜压着一条:这似乎是造化作了精心的安排,蔚为奇观,叫人诧异不止。
火山灰覆盖广大地区。有个民间故事,说散仙罗隐到漳浦,内急,又没个“五谷轮回”之处,只得褪下裤子拉野屎,引来一群小孩围着看,掩着鼻子嘻嘻地笑。他刚拉出一半,觉得这不像话,将未拉出的屎硬是缩进去。正是因为这样,漳浦一半土地,种什么不上肥也行。可惜的是没让罗散仙将屎全拉出来,要不,全漳浦县就都是这样的沃土了。
过去,人们不知道2000多万年前这地方曾有过火山爆发,甚至不知道这牛头山火山口是火山口。那是20世纪60年代,来了省区域地质测量队,才发现它。难怪民间要口头创作出这故事,把覆盖地面的火山灰当成是罗散仙所出的“恭”。
还是看看火山口吧。它状如大漏斗,口径10多米,深约3米。靠海的那边,由于风浪的冲击、噬啮,而今只剩大半圈。
它位于从长乐至南澳的深断裂带上,而这断裂带是太平洋板块斜插亚欧板块形成的。
这两大板块的碰撞,肯定造成无比强烈的地壳运动。
在隆教畲乡的南太武山上,有块“飞来石”,上刻“眼底东京”4字,石上嵌满蚝壳儿。可见,它原是海里礁石,却“亭亭玉立云霞外”。
又原海澄县城南,有座鹿石山。《海澄县志》载:“绝顶有牡蛎壳,极大。或云昔海潮至此,殆所谓深谷为陵者耶?”
又漳州城北40里有座石蚝山。据《龙溪县志》载,它“高入云表,顶有粘蚝石。相传昔海水所浸”。
以上材料,都说山顶有蚝壳儿,且粘在石上。这完全可以证明,是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海底上升而成陆地,成了我们这世世代代繁养生息的故土。
也许有人要问:本文写家乡的沧海桑田,却为何题为“火山口”呢?
笔者实在是想从这巨变中寻找桑梓年轮的第一圈。
望着这火山口,不由怔怔地想:莫非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