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县志·风俗》载:“出郭南五里,有乡曰塘北。居人不种五谷,种花为业。花之利视谷胜之,盖地瘠,种谷不蕃,宜花故也。又能于盆中种古松及各花树,枝干扶疏,古致异常。”
这塘北,因在明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开浚的邹塘之北,故名。
这地方土地贫瘠,种谷收成不好,却宜于种花。塘北自古以种花为业,他们都说“养花长福”,故塘北又名“长福”。
据该村《朱氏族谱》载,其开基始祖是朱茂林。
朱茂林系朱熹第9代孙。
朱熹于宋绍兴元年(1190)任漳州知事,颇有惠政。
元至正四年(1334),朱熹的第7代孙朱填到漳州任长泰县令。下车伊始,县库银就为强盗所劫,他弃官携子朱庸出逃,藏身于莆田朱氏宗亲中。到建文十年(1400),莆田朱氏宗族遭奸佞诬害,族人四散。朱庸4子中的长子朱茂林逃至漳州南郊的邹塘之北,在此地落脚。
这世事变幻,本就无常,却也有点巧合。
他总算有了这安身之处。
这里,四季长青。他于是养花种草,以此谋生。
终于繁衍生息成一聚落,有了塘北这社。
朱氏后裔,世代相传,以园艺为业,至今已600年了。我们这一带,就他们以卖花为生,因此,人们都称其为“卖花塘北”。
事情本来就这么明白,但民间有个传说,与此不同。说是朱大人离任时,他一个小妾不走,要留在漳州。他问:“女流之辈,孤身在此,欲以卖花为生乎?”这“卖花”暗指卖笑生涯。据说,他是圣人,说出的话会应验的。这小妾为破它,免坠烟花受罪,真就养花、卖花过日。于是有了这“卖花塘北”。
说的虽然不同,但系朱文公的亲属,这一点却都相同。
说真的,当饥寒是生存的可怕威胁时,平民百姓是不会买花的。花虽然美而香,但不能御寒果腹。物质决定精神,这不能说人们没有爱美之心。
自然,歌楼酒肆、财主官宦是买家,但毕竟少数。再说,“为富不仁”,这些人的钱不是好赚的。虽然这地方种花比种谷收入多,但在那狭窄的销路中讨生活,也一样“到处潜悲辛”,无非“聊以卒岁”吧。过去,塘北和其他地方一样,并不见得就比较光鲜,尽管家家户户都是花。
饥寒交迫的广大民众,爱美之心被冰封、被冻结了。塘北人能生产出美来,但无力去融化那冰冻着的心。况且,他们也在饥寒中。
终于过一天是一天,过一代是一代。塘北人历尽沧桑,惨淡经营,等待着老百姓爱美之心在温饱中解冻。
1964年初,朱德总司令南巡,1月31日,慕名来塘北。朱老总喜爱兰花,而这里的兰花可多了。建兰、四季兰、素心兰、大青兰、一点红、鹤顶兰、拜岁兰、蕙兰,品种甚为齐全。朱老总进村,见家家户户姹紫嫣红,不觉赞叹说:“真是百花村呀!”在观赏兰花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养护。”回京后,托人送来《兰花谱》一部,共上、中、下三卷。
从此,“百花村”的美名传扬开来。
1980年10月2日,陆定一同志亲临塘北,题“百花村”三字,字疏淡清雅。
现在,朱老总送的《兰花谱》就收藏于村委会二楼。陆定一亲笔所题的“百花村”手稿也在这里收藏,这三字还被镌刻在村口立的石牌楼上。
走进石牌楼,也就进了“百花村”。一条街道,又直又宽。两边都是楼房,鳞次栉比。家家户户都是花圃。真是寸土寸金,从门外院墙脚下、门内庭院,直至墙头、屋顶平台,无处不是花!
花在人家里,人在花园中。人养花,花养人;人养花常春,花养人长福。这里,人花合一,和谐而芬芳。
这塘北风俗,办喜事,花是吉祥物。红漆圆盘堆攒着万寿菊、大丽花等,用以恭贺新婚夫妇“姻缘美满”、“白头偕老”。装着石榴、桂花的篮子,用以预祝“贵子”降生。摆在几桌上用百花编成的龙凤,悬挂厅堂中用各色花儿扎成的花灯,用以庆贺办喜事人家“龙凤呈祥”、“光辉满堂”。花为爱情礼赞,花为婚姻祝福。
村中有座大花园,占地100多亩。种有兰花、池荷、菊花、红梅、海棠、瑞香、辛夷、月季、丹桂、茶花、金橘、塔松、龟背竹、七里香、榕树、榆等上千种花木。绿转红回,流光溢彩。春光秋色,美不胜收。
在花木扶疏中,一座六角形亭子翼然而立,典雅大方。这是为纪念朱总司令巡视而建起的“兰亭”。这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他此行不仅给塘北一个美名,而且,更重要的是扫却了当时强加在“花花草草”上的污秽,解开了对“爱美之心”的束缚。
大花园的后部,为花木盆景区。那里,有盘根错节的榕树,有亭亭玉立的文竹,有龙蟠虎踞的苍松,有夭夭灼灼的三角梅……
山水盆景中,多植有榕树、福建茶等。那石头堆成千山万壑,或崔巍,或峥嵘,或磅礴,或嵯峨,或逶迤,或突兀……
这里,回响着大自然的呼唤,让人禁不住投入其怀抱中。
游过花园,再去逛逛“百花一条街”吧!
几里长的花街,一家家的花木公司,都前面临街为店面,后为基地花圃。基地都建有大型温棚。除传统花卉外,又引进泰国兰花、韩国仙人球、新加坡色叶、印度榕树、巴西铁树等国外名优花木36种,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这里,还作为漳州花博会会场之一。广场上矗立一巨型仙人球雕塑,四五层楼高,鲜活逼真。它壮丽的身姿,使人深切感受到美的震撼。
改革开放,百姓脱贫致富,美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被冻结的爱美之心终于融化开来,塘北花木进入了千家万户。
生活变得美了,“百花村”与各处一样富了。
富美,美富,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物质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最终,人们的心灵,会都是一个“百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