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禅寺,我们这里大多称为“岩”,如:岱仙岩、石狮岩、乌石岩、白云岩、瑞竹岩、石室岩……经查,〖DK〗“岩”有一义为古代贤人隐居,或释、道修炼之山中洞窟。想是因此,以后山中盖起寺院庙观,则仍“岩”以称之吧。角美镇有座文圃山。它是古代贤人隐居,也是僧人修炼的一座山。
山中有座寺庙叫龙池岩,据说建于南朝的宋永初(420-422)年间,迄今已近1600年。
相传,唐会昌四年(844),太子李忱随断济禅师云游至此。天气酷热,于是在泉水池中洗了个澡,好清爽舒泰,就口占一绝:“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他在武宗之后继登大位,是为唐宣宗。因为他这“真龙天子”曾浴于这山中泉水池里,所以,这寺庙得名“龙池岩”。寺门上悬有直书的“龙池禅寺”匾额,如此看来,还是“敕赐”的,否则,只能横书。
寺中住持善扬法师,十几岁出家,20世纪50年代就在这寺内修炼。法师颇工书法,绍衣堂、新建成的山门、重建的憩亭的匾额,均为他所书。厦门南普陀藏有他抄写的多部经卷。
当我开口求字时,法师没说什么,提笔将刻在寺门的楹联“龙树传衣源流有本,池莲生钵法力无边”书赠予我。他话很少,以致我认为他手写的比口说的要多得多。
他收有华圃讲堂的匾额和碑记。
这说来就话长了。
此地,曾是唐代进士谢翛与其弟的读书处。五代时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贤石蒉曾隐居于此。宋代进士杨志为建“三贤祠”,以祀这3位先贤。
理学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慕名前来瞻仰三贤祠,并游了文圃山。之后,他在龙池岩右侧建了“玉屏讲堂”,前来从师求学的很多。后来讲堂改名为“华圃讲堂”,成了闽南有名的学府。
在龙池岩右边一块大石上,还留有“拍门”二字石刻。相传,朱熹教导弟子,凡有求教,须先拍门,老师允许方可进入。这石刻是书院留下的遗迹。
还有一处石刻,是朱熹所题的“寒竹风松”,笔锋清逸而刚劲,有如铮铮铁骨。
明洪武元年(1368),名儒胡宗华在这书院讲学。太子太傅郑深道(榜山翠林人)、广东右参政林魁(角美埔尾人)都出自这书院胡宗华之门下。
这书院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后毁。现仅存重修后的遗物两件。
一是刻有“讲堂”二字的匾额,善扬法师保存于龙池岩内,后归龙海市博物馆收藏;一是《华圃讲堂碑记》,因被盗凿,青灰色的石碑断为两截。善扬法师及时发现,阻止,并将它收存寺内。
匾额的落款是谭尚忠。碑记也是他撰文,为张书勋所书。
谭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分巡福建兴、泉、永海防道。张是翰林院修撰。
书院这两件遗物,还真亏了善扬法师的保护与抢救。这是他出家人的慈悲,也是龙池岩的一大功德。
但说到底,这与法师的书法有关,且关系甚大。
有关朱熹及讲堂,就仅存这两件遗物和上述两处石刻。
但文圃山石刻还有多处。
在龙池岩右边岩壁上,有邑宰(县令)王楷题刻的“丹灶石”,其前新建一六角亭子。据传,这是宋代民间名医吴夲的炼丹旧址。
在一块岩石上,刻有“涉趣”二字。据传,郑成功占领江东一带地方,清顺治九年(1652)三月,在此伏击由同安来犯的清兵。作好部署后,他与部将陈泽在石旁下棋。一局未终而战打起,伏击大获全胜。后来,山下的白礁社人在这石上刻了这二字,以志此役,并展现郑成功从容自如、指挥若定的军事家风度。这为晨钟暮鼓和一片弦诵之声的文圃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更缤纷璀璨。
文圃山上,现存石刻20余处,不过,山上保存最长久,而今又新、扩建的是龙池岩。这让我惊诧梵宇琳宫的生命力。我尘世中人,不谙佛学妙谛。但依我看,“岩”总是与山林浑然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乃至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山明水秀,这大概就是其活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