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仙都帮女娲补天。他们不停地补呀补呀,九天九夜过去,天空终于被补好。大地放晴,天边出现五色云霞(据说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女娲接着收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填平地上洪水泛流的沟壑。
补好天地,天空比以前更灿烂绚丽,女娲很欣慰地微笑起来。可她还是不放心,便从东海捉来万年巨龟,斩下它的四足用作擎天柱,分别竖在大地的四角,支撑住天地的四方。
天地虽然已经补好,但在所难免地留下了痕迹。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归向西方;地向东南倾斜,所以江河湖泊都往那里汇流。
做完这些工程,她稍微安顿下来,转身突然想起什么,人呢?她创造的儿女们都上哪儿去啦?原来,很多野兽妖怪乘天下大乱之机,出来四处作恶。人们为了活命,吓得全部躲藏起来。
女娲气愤不过,怒冲冲地跑去冀中平原,杀死在那里兴风作浪的黑龙,还铲除那害人的大鸟。其他野兽闻讯后,相继逃亡,纷纷敛迹,再也不敢出来行凶。人们得以消除大灾难,安居乐业。大地再次出现祥和欢乐的气氛,人们更加幸福地生活。
女娲劳苦功高,她和她的哥哥伏羲氏、及“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氏,被列为上古“三皇”,为中华民族人之初的祖神。
◎伏羲画卦
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体卦图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水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相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瞭——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在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相传嫘祖是中国远古时代的帝王黄帝的妻子。她勤劳、贤惠,不仅操持家务,还帮助黄帝处理国家大事,而其最大的功劳就是教会了老百姓养蚕、治丝。
相传,在嫘祖养蚕、治丝以前,人们穿的都是用紵麻织成的衣服。这种衣服又硬又重,颜色也不鲜艳。那时候,大地上有一个蚕神,每天爬在大桑树上,不停地吐着银白闪亮的细丝,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利用它来织绸做衣服。有一次,黄帝打了大胜仗,老百姓都来庆祝胜利,善良的蚕神也把吐的丝作为礼物送给了黄帝。黄帝把蚕丝拿给妻子嫘祖,嫘祖看到蚕丝轻若浮云,柔似流水,高兴极了,便用这些丝织成绢做衣服。她看到这些衣服既好看,穿着又舒服,就试着养蚕。她亲自养了许多蚕宝宝,像母亲对孩子一样,每天采摘桑叶,精心喂养这些蚕宝宝。蚕宝宝慢慢长大了,吐下很多很多的银丝,嫘祖又用这些蚕丝织绢,做出一件件漂亮的衣服。老百姓们看到嫘祖养蚕、织绢,也都纷纷来仿效,嫘祖就把这方面的技术耐心地教给他们,这样,养蚕便在中国盛行起来,丝绸也就成了中国的特产。
◎黄帝失玄珠
黄帝祭祀祈求了苍天后,那老天终于露出了笑脸,恢复了它的故态。黄帝这下松了口气,他便与素女一起到昆仑山行宫周围去游玩,在这仙境,中有一位如同仙女似的妙龄才女陪同,他竟忘了归路,他本来是要去迎接仓颉的,但这一玩,不知又过了多少日,早违了期限,他自己也把此事给忘了。因为他一路上有素女陪着他,一边游玩,还一边给他讲解阴阳八卦,高兴了时还为他鼓上一曲,他太快乐了,快乐得把他的新婚妻子嫘祖都要遗忘了。谋臣天老不得不催促他赶快离开昆仓山回国,国内还有许多重大事情等他回去处理。这样他才恋恋不舍地从昆仓山起驾回国了,从天国又回到了人间。
黄帝带着素女与随从从赤水经过,素女一不小心把他一颗最珍爱的又黑又亮的宝珠丢失在赤水的近旁了。黄帝本来准备把他这颗宝珠,赏赐给嫘祖,让她缀在她的凤冠上,如今却丢失了,黄帝心里很着急,马上派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天神名叫知的,去替他寻找这颗宝珠,知去寻找了一遍,全无踪影,只得空着两手转来向黄帝报告寻找的结果。黄帝又派那个在昆仑山琅琊树上躺着看守琅琊树的天神离朱去寻找宝珠,离朱虽然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而且每只眼睛都明亮得出奇,可是去找了一遍,还是踪影全无。黄帝只得又派一个能言善辩的天神契诟去寻找这颗珠子,他寻找了一遍,在这件细致的工作中,也没有能够用上他的辩才,终于还是失望地转来。黄帝没办法了,最后,只得派那个神国闻名的粗心大意的天神象罔去寻找。象罔领了旨命,飘飘洒洒,漫不经心地走到赤水岸上,用他那恍兮惚兮的眼睛约略向周围一瞧——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颗黑而放光的宝珠,正不声不响地躺在草丛里呢。象罔便略弯了弯腰身,从草里拾起宝珠,仍旧飘飘洒洒,回来把宝珠交还给黄帝。
黄帝看见这个粗心大意的天神,一去就把宝珠寻找了回来,不禁大为惊叹:“唉,别人找不到,象罔一去就找到,这真是奇怪啊!”于是,黄帝便把他这颗最心爱的宝珠交给了粗心大意的象罔保管。
哪知道这个“能干会办事”的象罔,拿着这颗宝珠,仍旧漫不经心地朝他那大袖子里一放,回到都城后,每天照样漂漂洒洒,无所事事地东游西荡;后来终于给震蒙氏的一个女儿奇相知道了,只略用了一点计策,便把这颗宝珠从象罔身上偷了去。
有一天,震蒙氏的女儿来看望象罔,只见那象罔赤裸着上身,用双手不断的在身上乱抓,震蒙氏的女儿走上前,见他的背上抓出了许多的血痕,她便很痛心地说:“你怎么了?看,你把你的背都快抓出血来了。”因为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并没有啥大防,她走近他,便用她那素手来为他揉揉、摸摸,女人的手,在他那背上搓来揉去,马上就好受多了,她一边揉摸,一边关心地问道:“你这衣裳上沾上了什么呀?”她便从他手中拿过了衣服,双眼仔细地为他寻找什么东西,一只手却把他藏在衣服中的玄珠取走了,然后说:“你这衣服上什么都没有,怎么会痒呢?”她便把衣服重新为他披上。象罔顾得身上痒,全忘记了黄帝的玄珠。他身上痒的根源就是震蒙氏的女儿奇相的捉弄:她头一天趁他把衣服晾在圆顶房前面,便把一种叫“美人脱衣”的棘果中的纤维撒在了他的衣领上,这种纤维很细小,一但与肌肉接触,就会奇痒难忍。
象罔不得不把丢失玄珠的事报告给了黄帝,黄帝在懊恼之余,把事情调查实在,便派遣天神去追捕震蒙氏的女儿奇相。震蒙氏的女儿害怕受罚,便把宝珠吞进肚里,跳进汶川江(即岷江,在今四川省境)里,变做了一个马头龙身的怪物,名“奇相”,从此以后,她就做了汶川的水神,据说后来她为了谢罪,还帮过黄帝很大的忙呢。
震蒙氏部落原本就不是神农、有熊氏之后裔,他们仍然属于蛮民,但震蒙氏接近有熊氏,早已开化了,这又与蛮民部落不同。震蒙氏的女儿偷了他的黑色玄珠,黄帝十分生气,因为这宝珠他还没有来得及送给他的元妃嫘祖,竟被震蒙氏的女儿偷了去,而偷窃者已经投水自尽了,黄帝也无法再追回那再次失去的宝珠了,由于黄帝对华、夏两族之外的部落存有偏见,便要追究震蒙氏教女无方的罪责。
震蒙氏在万般无柰之下,被迫率部落企图渡过黄河,向西逃避。
震蒙氏的女儿,知道由于自己一时过错,给整个部落带来了灾难,很是内疚,但她又不能阻止黄帝的追杀。她眼见得黄帝的军队快要追上震蒙氏了,奇相便作法,布下漫天大雾,使黄帝的军队立即迷失了方向,这样才使得震蒙氏部落得以从容渡过黄河。
震蒙氏渡过黄河后,这黄河两岸都是陈仓部落的地盘,在那里当然是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地的,这样只得继续沿黄河西上,到了黄河的上游的三危山,即赤水以东,在那里才找到了他们的栖身之地。所以《山海经·海外南经》上说:“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震蒙氏立稳足之后,便向东扩展,进入那广袤的大草原,成为匈奴的先民,其孙子后代再次归依黄帝纛下。
◎吴刚伐桂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玉兔,另一个不详。
◎刑天舞干戚
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而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来赞颂刑天的精神。
◎仓颉造字
据说,仓颉生下来就很神异,与众不同,他有着一张宽大的龙脸,脸上还长有四只灵敏而闪闪发光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仓颉小时候就顽皮异常,他经常拿着一根树枝或芦苇秆在沙地上画来画去。说也奇怪,这孩子还真有绘画天赋,画山像山、画水像水,画得生动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是什么。大一些后,他又喜欢用刀子在树木上或石头上刻来刻去。随着这种兴趣的不断增长,仓颉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长大后,仓颉被黄帝任命为库典,管理牲畜和粮食等事物。仓颉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把牲口的数量和粮食的多少记录得清清楚楚。后来,牲口和粮食不断增加,仓颉又想出新的结绳记事法:他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和粮食,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量增加,用挂贝壳的方法表示数量的减少,这样免去了结绳和解绳的许多麻烦。
由于仓颉的工作做得很出色,黄帝又把他升为史官。仓颉继续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如: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大结;发生了一件小事,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小结。如果两件事情接连发生,人们就打一个连环结。在当时,这种方法,在初期还是大有用处的。可是,后来事情多了,人们就搞不清楚哪一个结是代表哪一件事了。因为这种办法总归是很混乱无章的,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后来人们开始用刀或其他物品在树木或竹片上刻下一种形状,用它来表示事物。
有一年,南方的炎帝派人来向黄帝求和。黄帝命仓颉把历年来炎帝杀戮,掠夺走的人口、牲畜等财产做个统计。仓颉把自己关在屋里足足统计了两个月,也没有彻底算清数字。因为用的绳和打的结太多了;绳子上的结是不同人结上去的,也不好辨认;仓颉自己打的结、拴的贝壳隔几天也弄不清了,得重新核对、计算。
当仓颉把统计结果告诉黄帝后,黄帝非常不满意地说:“仓颉,照你的统计,炎帝把我们的人一个不剩地杀了,也凑不够你统计的数字;而炎帝抢走我们牲口的数量又少得可怜。”仓颉羞愧得无言以对。
又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呢?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用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