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1910年,美军部队在一次传递命令中情况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一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里集合,我将为他们放映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前往礼堂,这个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我们当然不愿意出现这样的误会。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以口头方式发出的简单指示、请求或意见,被听者彻底地误解了。
如果“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增快,人们都不喜欢那些穿靴戴帽、繁杂冗长、繁文缛节的空话或者套话。演说要能够达到简洁、明快,就要做到千锤百炼,从而使你的词汇更丰富、思路更清晰。
但是由于词语欠缺,表达的时候一定会词不达意、啰嗦干瘪;思维模糊,表达的时候也会语无伦次,枉费一番口舌。
8.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孔子曰:“待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险;不察言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强人所难和不见机行事都是应当避免的。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得,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
交际中认真把握时机,恰到好处的恭维是十分重要的。恭维时,应当切合当时的气氛、条件,有着一定的“时效”约束。当你发现对方有值得赞美、恭维的地方,要善于及时大胆地赞美、恭维,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不适时机的恭维,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只能事与愿违,起不到应该起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你还应该记住:当你的朋友发现他自己的某种不足而正要改正时,你却要对他的这种不足之处大加赞赏,绝不会令你的朋友满意的。
安慰人是要讲究一定的时机的,时机恰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丧亲者的安慰,就是当你一听到消息,就应该立刻出现在丧亲者的面前。你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就表明了你对他的关心和思念。而这种关心和思念,正好填补了他心灵上的空缺,安抚了他感情上的伤痕。
再如,当得知你的朋友失恋的消息时,你也应该立即赶到朋友面前。见面后,不要马上问他(她)是怎么回事,而是要任凭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在内心痛苦时,总愿意在朋友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或借酒浇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语。待他(她)宣泄完,内心稍平静后,你的安慰的话才能发生作用。
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正好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吗?
9.沉默是金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衷,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就必须沉默。”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一个人言谈的确很重要,有的人一句话就可以显露出聪明睿智,有的人却一开口就错,显得愚不可及。
《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是沉默。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沉默是金。”不能做到沉默,就要少说为佳。
老子也曾指出:“多言数穷。”这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辞穷;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付自如;三就是“不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点。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
儒家与道家都同时主张“无言”。“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之所以“无言”看起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全都在作明确的言说。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西游记》上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传道。现在我们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还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特别话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这种人只要你一开口他就来劲,说天说地,不知所云,让人头晕。这时我们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直接说:“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吧嗒”闭上臭嘴。你看,多言的人多讨厌,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做这种让人讨厌的人。
有个饶舌者在亚里士多德面前喋喋不休地谈论,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
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当然,话多的前提是话的精辟。
当我们自己感觉说话时快不行了,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时,就应该打住,或把语言弄简洁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当了别人的话靶子,让人肆意攻击。有人老是在心中恨恨不平:“他们为什么老是攻击我?”这总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场合说过什么足以让人攻击的话。
多言的结果往往就是死。你把别人说赢了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做出什么暴力行为。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
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自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自己不好收场,何必。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当然,“言不可不慎也”,并不是让人不说话,而是要人在不该说时可以不说或少说,这样才能在该说的时候尽兴地说。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意思是画一幅画无论好坏,都不如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代价。”安提丰作为古希腊最著名、最成功的演说家之一,平时却非常寡言,用别人喋喋不休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他与喋喋不休的人辩论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击中要害,从而获胜。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10年后听一遍,这位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
《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兰花默默开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对视,所以很传神。沉默是金,无言是水。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这就是沉默。
荀子也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知也。”即由发言而论及核心,可谓“知”;保持静默同样能达到核心的,也可以称得上“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雄辩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时候毋须开口说话,利用表情、眼神、举止、态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达意念而接触到核心。
现实社会复杂多变,有时候不开口比开口更有效,所谓知者不尽言,既“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日常生活中,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能产生诸多方面的良好效果。
有时,“适时沉默”可使你避免自食其言,以及由此引起的不愉快。一个朋友就因为缺乏“适时沉默”而尝到了自食其言的苦果。朋友的朋友邀请吃午饭,主人做了土豆肉冻,朋友很讨厌这种东西,但是出于礼貌他说:“你做的土豆肉冻真好吃!”主人听后自然很高兴,并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以后的十五年里,每次到那个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总要用土豆肉冻来招待他。
“适时沉默”还是一种办事的策略。有时有意的沉默,即使是一小会儿,所取得的效果令人惊讶。朋友回忆起有一次他到一家商店退一件圣诞节前买的礼物。当时商店里的客人很多,朋友要求退货时,一位忙于应付的店员说他买的东西不能退,并离开他到别的顾客那儿去了。于是朋友把礼物放在收款机旁等着。十分钟后,那位店员回来了,朋友冲店员笑了笑,但没有开口。那位店员在收款机前忙了几分钟后,没说一句话就拿起了朋友的礼物到柜台后面去了,回来时退钱给了朋友。朋友有礼貌的沉默使他办成了他想办的事。如果同店员吵闹,结果会适得其反。
总之,“适时沉默”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能力,很好地掌握并利用它,就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没有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冒冒失失地乱发议论。还是那句话:你不说话,人家不会以为你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