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置了人工鱼巢后,要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并且要清洗鱼巢上的泥土和污物,以免影响卵子的黏附效果。
4、取卵孵化
泥鳅一般喜欢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的时间多在清晨开始,一直到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
产卵前,1尾雌泥鳅往往被数尾雄泥鳅追逐,高峰时雄泥鳅以身缠绕雌泥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当泥鳅卵附上鱼巢上后,要注意及时将其取出并放入孵化池或孵化容器内进行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消过毒的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直至全部雌泥鳅产卵结束。雌泥鳅一次产卵200~300粒,经反复数次交配,才能产出其腹内的全部卵粒。每尾雌泥鳅的产卵量一般在2000~5000粒,因为泥鳅卵的黏附力很差,所以在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防止鱼卵脱落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孵化池不能有泥鳅鱼,否则泥鳅会大量吞食鱼卵。泥鳅卵孵化对水温要求不严,但以20~28摄氏度为佳。受精卵在经过了1~2天后仔苗便可孵化出来。泥鳅的鱼苗在孵出后的第三天,其体色变黑并开始摄食,这时可以投喂煮熟的蛋黄和奶粉等。
5、自然繁殖的其他形式
(1)苗种来源
为了解决稻田养殖泥鳅的苗种来源的问题,可通过采取人工的办法,让泥鳅在稻田的鱼沟或鱼溜之中进行自然繁殖。方法是:在鱼沟或鱼溜水体10~15厘米的水层中,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3平方米的产卵场,内放棕榈片、水浮莲等作鱼巢,然后按雌、雄比为1:3的比例,将成熟的亲泥鳅放入产卵场内,与此同时在田间投放优质饲料。产卵结束后,应将亲泥鳅从产卵场全部捕捞出来,否则,亲泥鳅会吞吃受精卵和孵出的仔鱼。
(2)诱集繁殖
此法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地诱集其产卵群体并且获得受精卵的方法。在繁殖季节选择比较僻静的环境,首先于浅水区施2筐草木灰,然后每亩施400~500千克猪、牛、羊等畜类的粪尿,放置人工鱼巢,将泥鳅诱集前来产卵,然后再将人工鱼巢收集来,移入孵化池中孵化。
(二)泥鳅的人工繁殖
1、催产
泥鳅自然繁殖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比较低。因此还是人工繁殖的效果好,此法还可以有计划的集中生产鳅苗,目前已被生产单位普遍采用。
催产时,将成熟较好的亲鳅用毛巾包裹,用1~2毫升注射器和4号针头吸取药液,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每尾雌鳅注射的剂量为1个鲤PG或HCG800~1000国际单位,雄鳅的剂量则减半。注射时间一般在下午,经10~12小时即可发情产卵,人工授精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半夜。当雌雄鱼频繁追逐,发情达高潮时,开始人工授精。首先制备精液,可剖腹取出精巢,用剪刀将其剪碎,放在林格氏液(1000毫升蒸馏水中溶入氯化钠7.5克,氯化钾0.2克,氯化钙0.4克,
匀)中搅拌,制成精液。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将雌鳅用毛巾包住,露出肚皮,轻压腹部将成熟的卵挤入干燥的白瓷盆中,立即用注射器吸取制备好的精液浇在卵上,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后将少量清水加入其内,用以增强精子的活力,使精卵充分结合,在最后将完成操作的受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2、孵化
孵化泥鳅的受精卵一般是利用家鱼的孵化设备,如环道或在孵化缸中进行。孵化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8摄氏度,孵化率在90%以上。容器内保持微弱流水,使它有充足的溶氧。孵化用水应清新、富氧、无污染,pH为7~8,溶氧在6~7毫克/升,不能低于2毫克/升。水温25摄氏度时,仅需要2天鳅苗就可以被孵出。
刚孵出来的鱼苗,全长约为3.7毫米;再过3天后鳅苗全长约3.7毫米;3天后鳅苗全长5.3毫米,鳔充气、腰点出现,卵黄囊消失,开始吃外界食物,进入鳅苗种培育阶段。
3、孵化管理
(1)清池消毒
无论采用何种孵化容器,都必须对所用的容器进行消毒。在孵化的前10天,孵化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待药效消失后,注水30厘米,把粘满卵粒的鱼巢放入池中孵化。
(2)孵化密度
一般情况下,每升水放500~1000粒受精卵是最为恰当的。
采用孵化缸孵化的,每升水体放受精卵2000~3000粒。
于采用孵化槽孵化的鳅苗,其每升水体最好放500~1000粒受精卵。
采用静水孵化的,每升水体可放受精卵500粒左右。
(3)水质
孵化的用水必须清新、富氧、无污染,其溶氧在6~7毫克/升,不能低于2毫克/升,pH值为7~8。
(4)控制水量
孵化水深为10~25厘米,静水、流水都可以,但最好是微流水。孵化期间为了防止因水质恶化而导致胚胎发育时缺氧死亡,必须定期将新水加入池中,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5)水温管理
泥鳅苗的孵化率被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因此孵化泥鳅受精卵时的水温范围是18~31摄氏度,适宜水温是20~28摄氏度,最适水温是25摄氏度。
水温与孵化所需时间的关系。当水温在18摄氏度时,其出膜的时间是70小时;20~21摄氏度时,出膜时间为50小时;24~25摄氏度时,出膜时间为30~35小时;27~28摄氏度时,出膜时间25~30小时。
于水温与孵化率的关系。当水温在15摄氏度时,其孵化率为80%;水温是20摄氏度时,孵化率则为94%;25摄氏度时,孵化率为98%。
(6)避免振动
因为泥鳅受精卵的黏着力不是很强,当受到振动时就会容易脱落,沉入孵化容器底部而相互黏着成块,这些卵粒容易死掉。所以,应防止孵化用水急剧波动。如在室外孵化,则要防止因风力而引起的水面波动。
(7)清除水霉
如果在孵化的过程中发现了水霉,可用10克孔雀石绿和10升水配制成溶液洒在孵化器中,使孵化水体的药液浓度在0、2~0、5毫克/千克的范围。定期用0、5伊10-6
的孔雀石绿溶液或2、0伊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粘满卵粒的鱼巢。
(8)其他
泥鳅苗出膜阶段,要及时将过滤网上的卵膜和污物清除干净。当仔鱼全部出膜后,迅速把死卵捞出,以免卵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4、泥鳅苗出膜后的管理
刚刚孵出的泥鳅苗还不能自由活动,它们会用头部附在鱼巢或其他的物体上,以卵黄作为营养。泥鳅出膜后呈透明的“痘点冶状,苗细小,体长3~3.7毫米,背部黑色,明显可见卵黄囊。卵孵出仔苗后6~8小时,体色逐渐变黑,体长4、1毫米;孵出12小时后,可见卵黄囊前下方的心脏有微弱的跳动,大约每分钟20次;在孵出40小时后,其体长为4.6毫米,眼睛由灰变黑,卵黄囊变小,口下位,开始活动;55~60小时后,体长可达5.3毫米,卵黄囊会全部消失,并且其尾鳍条开始长出,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已经出现,此时其肠管内充满食物,鱼苗已开始摄食。
所以,在孵化出苗后第三天,取出鱼巢,开始投喂煮熟研碎的鸡蛋黄(每10万尾1个鸡蛋黄)或鱼粉悬浮液,每天2次,并且投喂量要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随着鳅苗个体的增长,可逐渐投喂豆浆、水蚤、小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连喂3天,待鱼体由黑变成淡黄色时,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水的深度要保持在20~30厘米,其密度要保持每平方米在500~1500尾,如果鱼苗过密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同时,还要注意敌害侵入和天气变化,最好能在孵化池上覆盖薄膜,以防敌害和寒潮雨水侵袭。
§§§第五节水产品疾病防治
(一)鲤痘疮病
鲤痘疮病危害的鱼类主要是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此病一般在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摄氏度)时流行。在水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认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
1、症状
此病症状的表现是早期病鱼体表会出现乳白色的小斑点,同时在其体表还会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和扩大,直径可从1厘米左右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毫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原为光滑,后来会变得粗糙,玻璃样或蜡样,质地由柔软变为软骨状,较坚硬,俗称“石蜡样增生物冶,状似痘疮,故痘疮病之名由此得来。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摩擦所碰掉,但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别是大鱼,其危害不是很大,并不会致鱼死亡,但是如果增生物占据鱼体的大部分,那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发育,对骨骼,特别是对脊椎骨的生长也会造成严重损害,可发生骨软化。病鱼生长受到抑制、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组织学检查,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其组织细胞层次混乱、组织结构不清,并且有大量的上皮细胞堆积增生,而且在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可见包含体。电镜下在增生的细胞质内可以见到大量的病毒颗粒,病毒在细胞质内已经包上了囊膜。
2、防治
为预防鲤痘疮病,可加强综合预防措施,并且要严格地执行其检疫制度。
于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榆预防此病,还可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流动的清洁水中,如此一来其体表的增生物便会自行脱落。
虞治疗此病,可采取的措施是在每尾鱼的肌肉内注射25毫克氯霉素,然后再将其放入0.23毫克/升氯霉素药液中浸洗,3天后病灶好转,7天后能见到明显效果。
(二)虾黑鳃病
1、症状
虾黑鳃病的症状表现为虾体的鳃部、腹部及各附肢变黑,从而造成鳃功能障碍,影响其呼吸。在高温期,此病由池底形成还原层而引起,或虾体损伤后,由真菌中的镰刀真菌或细菌感染所致。
2、防治
在虾黑鳃病发病前,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防止池底恶化,在其发病后要设法彻底清除残饲和池底有机物及换水,可用3毫克/升孔雀石绿长时间药浴,或用3毫克/升呋喃唑酮药浴2~4次,或与15毫克/升甲醛混合后药浴,疗效好。
(三)河蟹纤毛虫病
1、症状
固着类的纤毛虫寄生在河蟹的幼体上时,常常是在头胸部、腹部等处分布,同样其在抱卵蟹的卵粒上也可寄生,但很少见寄生附肢上者。幼体被该类寄生虫附着后,附着部位如棉绒状,蟹幼体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壳困难,使幼体大量死亡。腹管虫和间隙虫寄生在病蟹上时,其全身会被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所覆盖。固着类的纤毛虫一般多寄生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蟹一般在黎明前后死亡。
2、防治
预防:为预防此类病症的发生,最好能将放养的密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经常要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投喂新鲜可口的饵料;发病高峰期每亩每米水深用纤毛净200~300克或甲壳净150~200克泼洒预防。
治疗:防治河蟹纤毛虫病时,可将每亩每米的水深使用400~500克纤毛净,将其化水在全池泼洒;每亩每米水深用甲壳净200~300克,化水全池泼洒;用大蒜素3‰拌饲投喂4~5天。
(四)海马气泡病
1、症状
海马气泡病发生时的症状是,当海马身体上的各处表皮隆起时,会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影响正常生活,浮于水面,失去平衡,呼吸困难,同时还引起细菌的并发症;特别是生长在吻部的气泡病能使海马呼吸闭塞并发生炎症而死。
2、防治
为防治此病的发生,保持水质的清洁以及控制藻类的繁殖是最有效的措施。当其发生时,将病海马移至新鲜海水中,或用5毫克/升高锰酸钾海水浸洗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