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高层暗斗
【党派之争】
东汉自刘秀建国以来,已经走过154个春秋,所谓的灾异现象时有发生。
利用怪异现象、恶劣天气、地震旱灾等非人为因素来毁谤政治对手,诛杀朝廷官员,并非蔡邕首创,亦不会因蔡邕而止。正如前政治高官陈蕃、窦武等人就曾私下商议,要趁日食之机,向中央政府提出要求革除宦官参政。(欲为将军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范晔《后汉书-窦何列传》)
这是清流派士人的惯用政治手段。
蔡邕虽然并没有自称清流,但他与清流人士过往甚密,他的观点与清流人士的观点也多有相似之处。这份奏章并没有什么新奇和独特的观点。和往常一样,无非是说天降异端皆因朝政不公云云。所提出的建议也没啥特别,无非就是提拔一拨人,和处理一拨人。
蔡邕的这份工作报告,与其说是祛异方案,不如说是一份反腐控告。他在密奏中所控告的,均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朝廷高官。他列举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中常侍程璜、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等人。
他要弹劾这一群人贪污腐败,生活奢靡。从内阁首辅到皇室侍从,再到军队高官,均有涉及。这显然是要打老虎的节奏。
【惨遭诬陷】
刘宏并没有马上表态,亦没有作出指示。会议结束后,蔡邕回到自己的府第。
可是几天之后,蔡邕就听到风声,说是皇上刘宏将密奏泄露出去了。据说是中常侍曹节趁刘宏上厕所的时候,在一泡尿的功夫偷看了蔡邕的密奏。
外界更是盛传,说这位小官蔡邕,与他的叔叔蔡质因私事多次拜托中央高层刘郃。可是由于刘郃清正廉洁,严格按照规章程序来办,没有理会蔡邕与他的叔叔蔡质。所以蔡邕才会有意中伤与程璜关系较好的高官。
蔡邕开始慌张起来。
蔡邕并非一个会耍政治手段的人。
蔡邕饱读经书,当时已是东汉极负盛名的大学者。当初,正是由于蔡邕才高艺深,才被朝廷强征当官;也正是由于蔡邕学问渊博,才被刘宏特旨诏问。
但是,纵然他一身学问,且书法妙绝,琴技纯青,画艺非凡,也不能拯救他脱离苦难。反而他的直属领导光禄大夫杨赐凭借自己与刘宏是帝师的关系,在这场争斗中躲过一劫。
很快,蔡邕就接到了朝廷的通知,要他对请托刘郃办事以及恶意诬告政治高官一事作出合理解释。(范晔《后汉书-蔡邕传》)
【无辜下狱】
蔡邕战战兢兢,又写了一篇五百多字的自辩书,坦诚自己和叔叔并没有请托刘郃,也没有袒护党人,更没有诬告陷害官员。
蔡邕越写越激动,甚至对刘宏大发怨言,认为是刘宏给他设计了这个圈套。如果不是刘宏叫他上奏,他就不会提出那些措施,就不会招来祸害。
蔡邕并非担心丢官,因为他对仕途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只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在国家史学馆——东观,参与当时官方大型史书的编撰工作。
他实在是太害怕深陷牢狱。因为一旦入狱,就会遭到有关官员的打击报复,使用卑鄙手段毒害他们叔侄俩。他在奏章里面,明确告诉刘宏这点。
【流放边疆】
虽然蔡邕曾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显然他的上司并没有看重这点,也没有打算从这方面考虑他的功劳,免除他的刑事处罚。很快,朝廷的处理决定就公布了,要判决蔡邕叔侄死刑,罪名是大不敬。被关押在洛阳监狱的蔡邕叔侄听到判决后,惊恐万分。(范晔《后汉书-蔡邕传》)
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是一名中常侍出面为蔡邕叔侄说清,将罪罚减轻一等。这名中常侍名叫吕强,是一名忠直敢言、不畏强权的宦官。可是这名忠直的宦官并没有得到善终,他后来同样被其他宦官诬告陷害,被迫自杀。(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
蔡邕最终与他的家族被剃光头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上如同狗圈一般的刑具,流放到北方边疆,从此踏上流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