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台江原先有3座尚书庙,分别在南台三保的竹林、龙潭和坞尾,因岁月流逝山河流转,竹林和龙潭的尚书庙已经佚失,而坞尾的尚书庙也因道路拓宽高楼耸立而迁往下杭路口。尚书庙中所供奉的尚书乃是在福州百姓中口碑极佳的明末莆田籍人士陈文龙,这位尚书出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他是南宋末年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的忠贞刚勇宁死不屈的一位民族英雄。
早年南台的这3座尚书庙,每年夏季都要开展一次"迎尚书"民俗活动。所谓迎尚书,就是庙中首先建造一艘木制官船,置办各种食物用具,这是为了让尚书出海巡游时使用。到了出巡之日,庙中将端坐官座中的尚书塑像抬出四处巡游,四方民众则合家出动,站在路边夹道欢迎。当尚书的官座来到指定位置时,众信徒一拥而上,将那巡游的船板一块块拆散拿回家中,供在大厅前长案上,全家老少齐聚案前虔诚敬香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尚书护佑一家平安。待家家户户礼拜完毕,还必须将这块好不容易抢夺来的船板送回庙中,大家七手八脚将那些船板再一一拼接复原,将那官船按原样供奉。完成这一切仪式后,这还并没有完结。当日晚上,到了规定的时辰,众信徒们还要将这复原的官船抬至闽江畔沙滩上,趁着退潮之际将官船推入江中,顺水漂去,这就等于是将尚书送往故乡。后来这一仪式有了些许变化,人们不再将官船入水,而是在沙滩上焚化,这也是象征尚书公登程出巡。这一仪式持续时间达一周,直到尚书最后出海巡游才告结束。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今日的尚书庙内依然摆放着出海巡游的官船,供众信徒们敬香膜拜,但迎尚书的活动早已不再流行,之所以这样,我之愚见乃纯粹出于安全的考虑,因为现今街市繁华人口拥挤,要是真搞一次巡游,那恐怕肯定会造成交通堵塞了。
虽然迎尚书的活动不再风光,但尚书庙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却是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大年三十的讨债戏。
俗话说欠债还钱,而南台地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俗,商业往来中难免资金不足,那就得四处借贷了。当然如果经营顺利,借的钱很快就能还清,而一旦逆风顶水,生意失手,那么这笔欠款则难以还清了。中国人自古就有这么个习惯,那就是所欠债务必须在除夕前夜结清,不能跨越新年,因此这才有《白毛女》中杨白劳四处躲债而黄世仁大年三十追到家中逼债的情节。在我们福州也是这样,许多还不起欠债的人四处躲避债主,挨到新年初一,那么这笔债的压力就可暂时缓解了。然而过年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即使是欠债的人也应该过一个热闹的春节,于是大年三十南台尚书庙便会举办一场戏剧演出,看戏的观众当然大多都是为了躲债而难以回家团圆的人。
在南台一带百姓中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话说有一年除夕之夜,尚书庙依旧例上演躲债戏,众多观众中有两位躲债人成了朋友,分别姓郑和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处境相同的遭遇使他们同病相怜,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触。于是他们边看戏边闲聊起来,其中那位郑先生问李先生:"你欠别人多少钱?"李先生叹了口气:"我是小本生意,欠的钱虽不多,仅有16两,可就这区区16两银子我也没法还清,只好别离妻儿老小,躲在这里过个清贫年了。"郑先生一听心里可就嘀咕开了:我的生意可比他大多了,欠人家债务上百两银子,不过我身上还有十七八两银子,反正我是不能回家过年了,何不成全人家,让他先还清债务,回家过个团圆年呢?于是这位善良的郑先生把袋中银子悉数掏出,递到李先生手中,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位李先生眼睛盯着舞台正在皱眉叹息之际,却听得郑先生一席肺腑之言,喜出望外,这无异于大暑天降甘霖,解了燃眉之急呀!于是他对郑先生千恩万谢,欢天喜地拿着这笔银子回家去了。
一路上,李先生想给家里买点年货,让全家人都过个好年,可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闭门欢聚,哪里还有商家经营?一路走一路寻觅,好不容易看到路边一位摊贩在凛冽的寒风中哆嗦着,而他的篓中仅有一条河鳗。原来这位摊主是想将此鱼售出后好带些银子回家过年。于是李先生掏出怀中碎银买下了这条河鳗,那卖鱼的老者立即欢喜地回了家,李先生也拎着这条河鳗进了家门。进得家门李先生对妻讲了在尚书庙的奇遇,夫妻俩兴高采烈地着手准备饭食,同时等着讨债人上门要债。两口子正忙碌着,夫人将那鳗鱼清洗后放入锅中,可那鳗鱼经水之后异常滑腻,一不小心竟从手中滑落地下,两人立即掀开铺在地上的木板,四处寻找着那条鳗鱼,可找了几圈都没见到。妻子一着急,立即将手指插入土中挖掘,这一伸手还真挖到物件,什么物件?挖出一个瓷罐来。两人小心翼翼地除去泥土,捧出瓷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家伙!竟然是一整罐金元宝。这可真是意外之财呀!李先生得意之际,便想到了尚在庙中躲债的那位郑先生来,刚才善良的郑先生无私相助,这才有了自己平安回家过年。而今面对这飞来横财,这不正好也可以让郑先生还清债务从而回家团圆吗?福州有句俗话叫做"好人要两人做",古语也云"来而不往非君子",于是李先生当即向妻说了自己的打算,抓起几块金元宝飞快地赶到尚书庙中。
李先生回家之后,那位善良的郑先生颇感落寞,正百无聊赖孤独地在庙中看戏,此时李先生进来把他拉到一边,向他讲述了自己非凡的奇遇。于是郑先生也极为兴奋,拿着李先生给的元宝回到家中,还清了债务,全家人过上了一个热闹团圆的春节。同时,这来年做生意的资本也有了。
从此之后,两位成了好朋友,生意上相互关照,生活上相互帮助,两家人从此来往不断,成为世交。同时,他们还时常出资,在尚书庙搭台演戏,供那些无法回家过年的人在此观看。这一民俗相沿成习,从此约定俗成,就成为南台一带的民间风俗。
当然时至今日,人们再也不必为躲债而进入尚书庙看戏了,不过春节期间上演躲债戏的民间习俗倒应该得到保留并发扬光大。其实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任何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就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不,台江区政府对尚书庙的修复极为重视,在新的尚书庙迁址建成及陈文龙纪念馆落成之际,尚书庙中上演躲债戏的民俗也保留了下来,值得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