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翔天
左宗棠
在古南台的大庙山上,俯瞰款款东流的闽江,南望烟雾迷茫的台江,思绪透过迷茫的烟雾,穿过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古老的福州之过去,看到台江悠久的往事,想到清代曾在这一带生活和战斗过的著名爱国名将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卒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享年74岁,初以举人身份从军立功,后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赠太傅东阁大学士、二等靖恪侯,卒后谥文襄,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常胜将军之一(其他三位是汉代的韩信、唐代的李靖、宋代的岳飞)和著名爱国将领。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大学文史教授缪凤林先生曾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他收复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现今我国领土的近六分之一。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在1983年8月会见左公一位后裔时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后人发扬的。"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清代将领,他曾三度在福州任职,第一次因皇命难违从浙江追击太平军,于1864年12月底从浦城进入福建,后被朝廷任命为闽浙总督,于1865年初进入福州,到福州后,不久,为彻底剿灭太平军残余势力,又从福建进入广东,在广东梅县彻底扫除太平军残余势力后,第二次于1866年2月,又从广东回到福州,并于1866年12月16日,因担任陕甘总督,带领3000名子弟兵,第二次离开福州;第三次于1884年12月14日,为抵御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根据清廷的任命,再次督办福建军务,来到福州,直到1885年9月5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病逝于福州。三次入闽总共在福州生活了约两年时间,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福州任职期间,除了主持福建军务,抵御外国侵略外,还创办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尾船政局等利国利民的实事。左宗棠在福州期间,除了创办船政,惩治贪官外,还办了许多好事,仅在福州台江就办了几件令民众拍手叫好和大快人心的事。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在福州耿王庄(即今之南公园)设立"桑棉局",目的在于促进福州地区种桑养蚕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在他的倡导下,福州的种桑养蚕业,曾一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除了积极办学,培养丝纺人才外,他还在生产上采取了许多扶持措施,如替蚕民购买春蚕良种及各种养蚕器具,再低价卖给蚕农,种桑用水,即通饬各部属,尽心整顿水利,实行民办官助等。虽然左宗棠做了许多努力,终因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终无回天之术矣!福州丝纺业仍日逐消亡,所以百十年后,人们只知苏杭丝纺业兴盛,而不知福州亦曾有过十分兴盛丝纺业!1885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过世后,当地人于南公园门口(原来的龙津街)特建"左公祠"来纪念他。人们还在园内荔枝亭上撰楹联:"亭馆问谁家数里莺环排绿树,蚕桑兴美利沿村衣被胜黄绵",以寄托人们对左宗棠提倡养蚕种桑,热心恢复和发展福州纺织业这一兴国之举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南公园进行了多次修建,1962年修建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要求,将左公祠改建为南公园电影院,左公祠才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
暮色的降临,把闽江水渐渐调成了黛色,鳞次栉比的高楼上,逐渐灯火辉煌起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当那些"活化石"们相继逝去,时光的流逝不仅可以涤荡痛苦,抹杀耻辱,淡漠情愫,也能稀释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毕竟,那段历史太遥远了。在左宗棠以及如他一般的历史人物遁入历史烟尘时,我们在没有他们的时代里,仍可感知到曾经的历史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