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安小雅。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女儿出生时我正在等待中刚好翻到《诗经·小雅》部分。她今年4周岁零3个月,已经上了一年多的幼儿园了。妻子在靠近城边的一个农村小学里教语文课。这是一个苦差事,她带的班级有54名学生,除了批改正常的一百单八本作业和作文外,还要管理班级和学生,工作比我还要忙。备课和批作业往往要熬到夜晚十一、二点,早上7点二十要准时赶到教室。两边的老人家都在农村,各有自家的事做,没有时间来照看孩子;加上我们住得十分窄小,实在无法再容下另外的一个人。因此,接送女儿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每天早上,我们家就象准备打仗一般:6点准时起床;6点半前全家要洗漱完毕;7点要准时开饭;7点20前全家就要各奔东西,我送女儿去幼儿园后接着上班,妻子则直奔教室。如此的日子忙则忙矣,倒也正常,最怕的就是礼拜六。一般情况下我要出发,妻子单位要求教师上半天的班,女儿的幼儿园则放假。这样,女儿就没有人带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带着女儿到处奔波。讲到这里,我有些心酸。仿佛女儿是上帝特意安排在我们身边受苦的。好了,我还是讲几个小故事吧。
第一次带女儿出发是1999年7月,女儿才15个月,刚会走、刚会冒话儿。徐州德赛园艺有限公司的郑晓彭经理邀我去给清山泉乡的荒山承包大户于厚志搞规划。妻子虽然放假,但还要学习。我只好带着还不懂事的女儿去徐州。在山上讲课的时候,只好抱着女儿。后来女儿在我的怀中睡着了,我边讲课边擦汗,听课的村民眼圈都红了。回来的火车上,我问女儿徐州好不好,她说:“有好高好高的楼。”一下子把我逗乐了。
第二次带女儿出发是2000年4月,女儿刚满2周岁。这次去北京主要任务是果树新品种引种。这些品种是某科研单位刚刚育出的,当时还都是代号没有对外推广。育种者王老师见我千里迢迢带着小孩实属不易,就破例把所有的品种都给了我。还给我们父女照了象。他说:“安先生,我钦佩你的敬业精神。这是我交你这个朋友的主要原因。”返回时我左肩背着苗子,左手领着女儿,右手提着笨重的手提箱(里边主要盛着女儿吃用的东西),累得苦不堪言。到了北京站,由于候车的人多,没有座位。我想让女儿松开紧抓住我衣角的小手,她竟然说:“妈妈告诉我,不要松开你的衣服。北京大,我会丢的。”当时,我真想抱着女儿大哭一场。
第三次是带女儿去浙江绿园公司;
第四次是带女儿去胶南农业精品园;
第五次是带女儿去浙江神农公司;
第六次、第七次是带女儿去滕州市东郭镇;
第八次是2002年4月21日带女儿去胶南市农业精品园。这天是女儿的4周岁生日。她也有幸分享了果农们丰收的喜悦。讲课结束后我们紧赶慢赶,晚上7点前赶到枣庄锦丽华大酒店的时候,亲友们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的歌声就要响起了。
我不知道该对女儿说些什么。当然,她现在还小,也许她并不记得她很小的时候跟随爸爸走过的一个又一个喧闹的城市和乡村。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她现在已经习惯了跟随爸爸远行,不管是去哪儿,她都不哭不闹,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火车卧铺抑或爸爸的肩头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现在,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和外面,我们的雅儿都是大家公认的文静孩子和别的孩子的榜样。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心里没有自豪,只有自愧!
这里还想说说我的妻子。她叫马静,来自滕州市,和我一样也是农村出身,她是一个生性好强的人。她的工作忙极了。一年之中有52个礼拜,其中37个以上的礼拜六、礼拜天我要在外地度过。除了实在没法由我带着女儿外,绝大部分时间是由妻子一人带着的。有时候我出发一个多礼拜时间,孩子就由她一人接送,还要照管自己的工作,可谓辛苦之极。但她从无怨言,她以沉默的劳作支持了我……
该对她说点什么呢?
还是不说了吧。
5、未完的结语写完这些文字,正是午夜两点。妻子和女儿还在沉睡。我知道我欠她们的太多。我也清楚,她们仍然会象以往一样地支持我。感谢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它使我在劳作的时候不感到疲倦;它使我独自一人在外地的时候不感到孤寂;它使我在不得不带着幼小的女儿奔波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的时候不感到烦躁;它使我在即使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也不感到空虚……
我知道,在事业的道路上我走出去的路程还太短太短。我想我会拿出百倍的热情来回报这个社会的。我的所学和所长,是人民给予的,当然也是我报答善良的果农们的所在。
2002-7-31于藏菊斋
课题研究报告前言
时间似一位步履轻盈的少年,挥手之间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新世纪在给我们带来祝福带来机遇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成功的喜悦和深深的遗憾。其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机遇摆在你的面前,你有些时候视而不见,有些时候见而不抓,其结果都是让它白白溜走,剩下的只有无奈的嗟叹和空落落的心。
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也是这样。
枣庄市地处落叶果树自然分布最适区的南端,是一个果树种质资源自然分布较多的地区。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遴选出不少表现优良的乡土品种,由于重视不够和当地农民小农意识的蓄意封锁,其栽培面积都不大,更谈不上进行产业化开发了。有些品种流失出去以后,经过外地同行甚至果农的研发而成为他们当地的主导产业,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却给我们这些“吃皇粮”的果树工作者留下了教训和反思。
伏脆蜜枣品种选育研究课题是由市中区科技局资助的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由枣庄市市中区林业局承担。该课题实际开始于1996年,是安广驰等同志利用下乡为果农进行技术服务的时间和业余时间开展并完成的。其间得到了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高惠民、市政府副市长王光荣、市社科联主席王恒君、区政府副区长王广德及其他有关部门领导尤其是区科技局刘绍积局长的大力支持,这是我们这个课题能够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原因。在这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王恒君主席,作为一位社会科学研究界的学者和老同志,他以超前的眼光从“伏脆蜜枣”这个不起眼的枣树品种中看到了农业产业化的远大前景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多次与课题组的年轻同志一起爬山越岭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完成了近万字的题为《小枣带来大产业》的调查报告,并安排在《领导决策参考》、《鲁南商情》杂志上发表,为该课题的完成和推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王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敬业美德,也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这是我们课题组除了科研成果之外又一个巨大收获。
在整个课题进行的过程中,齐村镇、孟庄镇等有关乡镇党委、政府给予了我们人力、物资方面的大力支持,区局领导也给予了全力帮助。在这里,课题组的全体同仁对所有关心和支持过我们的专家、领导、同行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
伏脆蜜枣是枣庄人民的,她不属于任何个人。把她选育出来只是我们作为果树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是,一个新品种的选育成功也还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热切地希望她能为枣庄果业的振兴添彩,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对她足够的重视,使她自身也能形成产业化,为枣庄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时间短促和水平所限,本课题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2002-9-30
遥远的青春的怀想
忽然有一天,我记起了遗忘在西集老家的一个旧书橱。
正好一位朋友驾车回老家,我拜托他将书橱顺路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