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涉及到独创性的话题。在科学技术史上,巴斯德没有发明巴氏疫苗接种法,别的人也总会去研究发明出来,这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但文艺作品却不同,王羲之没有写《兰亭集序帖》,就不可能有另一个原创的《兰亭集序》;米开朗基罗没有雕刻“大卫”,“大卫”也不会是由别的什么人创作。这就是所谓原创性的独创意义,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一次性。
文艺作品讲究创新,喜欢个性化的独创,拒绝重复。但新也不等于美,创新并非就会产生美,然而美往往离不开新。
不能完美
世事很少有完美的,十全十美的物事很难见到。即使众人都认为某事有完美的结局,也总会存在一些看不见的缺憾。就像维纳斯雕塑,你要让她不断臂,让她不缺憾,可能离完美更远。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青年画家想画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为了让这幅画能尽善尽美,画完后他把这幅画放在街市上展出,旁边放了支笔,附上说明,要求观众指出画的缺点。收画时发现画面涂满了批评意见。他很失望,但又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将这幅画重新临摹一幅,又拿到街市上展出,却要求观众在画上对妙笔生花处作记号。当他再次取画时,发现画上充满了赞美的言词。
这就说明,每一个人或每一种事或每一件作品,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是完美的。一幅画你无论画得多好,也不能没有缺点。太阳很美,但酷暑灼人,何况它暗藏黑子;大海很美,但它会掀浪翻船,还暗藏礁石与鲨鱼。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遗憾,有许多不完美。倘若就因不完美而懊悔,或终日担忧这不完美那不完美,就等于自己给自己罩上阴影,自己的心灵被自己锁上,将在懊悔中丧失良机,在旧的不完美上添加新的不完美。
我们要走出“完美”误区,敢于承认缺憾和不完美。有勇气走出不完美,敞开心扉,阳光就会辉煌心境,人生前程就会有无限风光。
理论进口
就像足球运动最早源于中国古代鲜为人知一样,近年来文学批评中的很多术语称是“理论进口”,其实大都在我国传统文化阐述中有过相应的提法。
就如文艺理论中近来讨论得较热烈的“现代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现代性”提法是西方文学派别或艺术潮流的一种。20世纪有三次大规模讨论“文艺现代性”问题,在西方讨论所形成的理论,又“进口”来为中国文学阐释。甚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等理论似乎都“进口”了,不时在文艺批评的各类文章中出现,频繁地进入我们的理论视野。试想,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现代性”这个关键词时,就出现难以回避的一个难题:现代性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问题,还是虚设的论题?或且说西方的现代性理论能否有效地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
文学艺术的批评理论可以从美学角度分析,西方的理论热点并非就是中国文化能照搬过来的论题,“失语症”的来源与“反思”的表述都未能解决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中国有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发展到现在的许多理论体系似乎在传统文化中均有涉及。《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以及古代的很多诗话等等,在现代文艺理论或美学理论中或多或少渗透着。所有的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现在常常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称为本土文化,连沿袭传统语言创作出的文学也列为本土文学。本土文学以不受西方影响为特征,而中西文学中有很多是“不约而同”地“异口同声”,不管术语多新鲜多新潮,也逃不出传统本土文学中的某些影响,甚至在古代文论中都有所讨论过。
本土幽默
幽默应该是美学里比较重要的一种品质。“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这是词典对“幽默”的解释。国内刊物介绍西方幽默的理论,尤其是“黑色幽默”的理论及其作品时说,“黑色幽默”是20世纪西方风靡一时的流派,其中有“致命一蜇的幽默”和“绞刑架下的幽默”,即一种悲观绝望而无奈的悲喜剧性的说法。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这种所谓的起源于西方的理论,我以为并非如此,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有这种所谓的“现代派”的黑色幽默。
就像戏剧界曾讨论过“荒诞派”一样,在中国古典戏剧尤其是元戏曲中已经存在过,只是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逊了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古代黑色幽默的例子。
《庄子·至乐》中有这么一段话: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后来就以“鼓盆之戚”这个成语指丧妻之痛。“鼓盆而歌”的典故是发生在战国时期,从现象看,哲学家庄子死了老婆却鼓盆而歌,很荒唐可笑;从理性上、哲理上说很超越;从内心说,是悲之无奈以歌当哭。看似古怪可笑,实则悲痛沉重。这也许可以算作“黑色幽默”吧?
我国南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里有很多这种黑色幽默的例子。如建安七子之一、大文人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死后安葬时,魏文帝曹丕亲自去祭奠,要吊丧的人都学驴叫,由皇帝带头,大家都学叫驴声。这也可算是典型的黑色幽默了。
古代民间笑话里、明清白话小说中,都有这类黑色幽默的故事记载。甚至在书画艺术家中也存在着,如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等都曾表现过或浅或深、时浓时淡的黑色幽默情思。可以说,中国古代早就有人在文学艺术中表现了现当代西方文坛的黑色幽默感受与才情,还早了两千多年。
其实古今中外的黑色幽默,都是将个人思想情感上的悲剧成分与喜剧成分紧密结合,在幽默中表现着深沉绝望的东西,但又能从中发出笑声。这是人类心灵共有的美学,并不是舶来品。
感受语言
虽然在自己简陋灰暗的书房里,有占用了很多空间的摆满书籍的书柜,却就是见不到“黄金屋”;虽然不忘在自己起居的各个角落里放些随时可以翻阅的书刊,却总得不到“万钟粟”;虽然也从书柜上拿下一些书认真地阅读查看,却总是遇不到“颜如玉”……我的所谓读书达不到古人所设定的读书目的,为此,我更怕谈读书的话题。
如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外,还有电脑网络上的电子书。这几年来,自己的阅读主要是浏览点击网络上的文字,为此,我只能是站在读书边缘来感受文字语言。
语言是魔方:有棱有角有立体的排列组合,有声有色有容量的信息辐射;语言有弹性:可以压缩可以拉长,可以晾干可以注水,也可贬也可褒;语言呈多维性:能在平面上直来直去,能在时空间转弯抹角;语言也有重量:人微言轻或掷地有声,同一词汇由不同的人表达效果不一样。有的小词大用,有的大词小用,有的言不由衷,有的词不达意,有的言简意赅,有的言近旨远。
语言千姿百态:有时诟语恶言,有时甜言蜜语;有时流言蜚语,有时金言玉语;有时花言巧语,有时豪言壮语。语言是有生命的: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有的还鲜活灵动;有的被时光消蚀得毫无色彩,有的随时代变幻又浮出水面。语言是有温度和感觉的:有冷嘲热讽,有冷言冷语,有铁板般冷冰冰,让人起鸡皮疙瘩;也有火热滚烫,有的好言一句寒冬暖,让人热血沸腾,能让人泪流满面也会令人激奋异常。
人是先有了语言而后思维还是先有了思维而后语言,就像先有了鸡才有蛋还是先有蛋才有鸡一样无法轻易回答出来。然而,语言无孔不入,思维与语言总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天下言读书者多,能读书者少。”是谓也。古人说“开卷有益”的时候,大概不曾想到书卷也会如此良莠混杂。面对形形色色浩如烟海的出版物和网络语言,真正“有益”还是需要有选择的“开卷”或“点击”。当然,除了有字之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生社会这部“无字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