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块,往往对航运构成严重威胁,过去在海上航运的船只,因碰上冰块而船沉人亡的海难事件时有发生。冰山露在海面上的体积小,不易发现,等船只发现冰山时,冰山虽在数十至数百米之外,但已经避之不及了。因为冰山水下体积庞大,船只很易被巨大的冰山撞毁而沉没。如 1912年 4月 14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船“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纽约途中,不幸在格陵兰以南的纽芬兰岛附近海面,与巨大的冰山剧烈碰撞后覆没,死亡1500多人,或为世界航海史上一次最大的惨剧。即使在最近的 1981年,也曾发生过联邦德国的一艘南极运输船被洋面上密集的浮冰围困,之后撞上冰山而沉没的航海事故。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很少再有,因为现在在两极航行的船只上,都配备了先进的卫星导航和雷达探测仪器,能为航行提供准确的冰情资料。
在沙漠地区旅行,时常能够领略出现一片清晰的绿洲,村庄隐约可见,到“海市蜃楼”的意境。在沙漠地区一汪清清的湖水……这是多么令人鼓长途跋涉,苦旱枯燥,干渴难耐,在舞啊!可当你向它奔去时,它却始终筋疲力尽之时,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隐隐约约,忽隐忽现。其实你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它是一种光线折射产生的幻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位于我国山东省境内,临海而立的蓬莱阁,就因可观海上仙境而闻名。正如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形容的那样:“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蓬莱仙境中的琼楼玉宇,绰约仙子,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是那样漂亮,又是那样神秘。
出现在两极冰雪世界的海市蜃楼,更加变幻无穷。两极地区近冰面空气层温度很低,当上层有巨大的暖空气层侵入覆盖时,两层空气因密度等性质不同,因而折射和反射光线的性质也不同,由此起到一种透镜的作用,使光线聚集,好像望远镜一样把很远很远的景物拉到人的视野之内,常常是无中生有,而且十分逼真,让人感觉到似乎进入了人间仙境,只要你轻声呼唤,绰约仙子便可款款而出。
极地另一种仙境便是“幻日”。在极地的天空中,存在着大量的微小冰晶体,通过折射、反射太阳光,也会形成变幻无穷的美妙景色。例如,当太阳光线透射于大气中密密麻麻的冰晶体时,因折射而形成光环,围绕太阳而成为日晕,在日晕两侧的对称点上,冰晶体好像是无数面小镜子,纷纷反射阳光,于是显得特别明亮,形成辉光点,犹如日光,被人们称之为“幻日”。
冰天雪地里的“蓬莱仙境”、“海市蜃楼”,使极地的景色更加迷人,更加壮观,也为极地倍增了神秘的色彩。
但是,极地大气层和冰面的强烈反射现象,也常常给极地探险、考察的人员带来危险。例如,极地冰雪反射出来的雪光十分厉害,使人的视网膜受到强烈刺激,甚至使人暂时失明,成为雪盲。而且这种雪盲症常常发生在阴天,因为人们忽视了阴天极地冰雪反射的雪光仍然十分强烈,因而不戴墨镜,所以,很容易被雪光刺伤眼睛。又如,极地常常出现的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乳白天空”,也与极地大面积冰雪面的强烈反射有关。当阳光照射到冰面时,冰面阳光强烈地反射到低层云间,而由无数冰晶体或霰粒构成的低层云又把阳光反射到冰面上,如此来回反射便形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乳白色光线,甚至天上地下,乳白浑然一体,产生“乳白天空”。“乳白天空”对极地探险考察的人员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轻则能混淆人的视线,使人们对前面的景物产生错觉,重则使人失去知觉,甚至因此而丧命。极地探险考察人员遇到这种可怕的“乳白天空”而且遭遇危险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如开车翻车、滑雪者摔跤等,更为危险的是飞机驾驶员会因为这种“乳白天空”而失去知觉,致使飞机失去控制,最后机毁人亡。可见,极地上空,既有“蓬莱仙境”,也有“无形杀手”,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注意防备。
§§§第二节 探索南北极
早在公元前 6世纪,有人就曾大胆地假定,世界应该是一个球体。而且,他们很是崇尚逻辑思维和对称美,于是便很自然地想到,南方还应该有一块很大的陆地,以便与北方他们脚下的这块陆地相平衡,否则的话,地球就会因为头重脚轻而翻滚不已。
后来,这种想法终于出现在地图上。公元 43年,最早的罗马地理学家米拉经过反复而慎重的思考之后,终于绘制出了一张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世界地图。他在南半球上圈出了一块很大的陆地。在这张图的说明书中,他写道:地球表面为海洋所包围,并被海洋分为两半,这叫做半球;而且,沿从东到西的横线,又可将地球的表面分为五个带,中间的地带很热,两头的地带又非常寒冷,只有热带和寒带之间的两个带温度适中,适合于人类居住,且气温随着季节而变化。
将地球分为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的这一概念沿用至今,这是米拉的一大贡献。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他当时把赤道地区想象得过于炎热了,以至于认为人类在那里根本无法生存,当然也就更无法逾越了,这使得后来的探险家们都望而生畏。因而,人类对南半球的探索被推迟了好几个世纪。
当然,人类对于南半球的梦想与好奇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公元 2世纪,居住在亚历山大城最著名的希腊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托勒密,绘制出了一张广阔的南半球大陆图,并将这块大陆称为未知的土地。他画的这块大陆,把非洲与东面的马来半岛连接在一起,使印度洋成了一个封闭海。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当人类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知识大爆炸。15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就是人类知识大爆炸的最好例子。这一时期,不仅产生出了一些伟大的科学和艺术,并且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考察,结果使世界已知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后来发现,南半球的大陆,原来并不是连在一起的,从而使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究竟是谁首先发现南极大陆,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俄国探险家、航海家别林斯高晋与拉扎耶夫率领的探险队曾和美国船长帕尔默,于 1821年 2月 11日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不期而遇,一时引发了一场美、俄两国究竟谁先发现南极大陆的争执。而与此同时,英国则声称,他们的史密斯船长和探险家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早在 1820年 1月 30日就已经发现了美国人帕尔默看见过的陆地(即南极半岛),并取名叫“格雷厄姆地”,时间整整比帕尔默早了 10个多月。
其实,他们 5人都是最早发现南极大陆的探险家,只是由于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且他们又是从不同方位看到南极大陆的不同部分而已。
1820年 10月,当别林斯高晋和拉扎耶夫分别率领“东方”号与“和平”号船离开澳大利亚杰克逊港(悉尼港),最后一次向南航行时,水手们在海面上捉到一只企鹅,把它杀了准备美餐一顿,厨师在开膛破肚时竟意外发现嗉囊中有块石子。这立即引起了船上专家们的注意。因为企鹅的潜水本领不大,怎么会从深海底采得石子呢 ?看来只能从陆地或近岸浅海底采得这块石子。他们断定,陆地就在附近。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们信心倍增。然而,命运多舛的“东方”号,偏偏在这时触撞了冰山,船身受到严重损伤,由“企鹅奇石”引发出来的“大陆将近”的推断,也难以实地证实。正当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海面上居然云开雾散,天色放晴,他们看见天涯尽头,陆地显现;海角之隅,群峰逶迤,山岭冰川,依稀可辨。本来,这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南极大陆,但当时甚至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些。直到 120年后,挪威捕鲸船才把俄国人看到的陆地及海岸命名为毛德皇后地。
美国船长纳撒内尔·帕尔默,于1820年 11月 16日受命指挥“英雄”号单桅纵帆船,从南设得兰群岛的利文斯顿岛出发,穿过布兰斯维尔德海峡,目的是找到更多的捕猎海豹的海滨。到达迪塞普申岛后,因遇逆风,帕尔默将船停泊在特里尼蒂岛附近。第二天凌晨,他发现了一条海峡,并清楚地看到了海峡以南的陆地,由于海峡被冰块堵塞,难以到达南面的海岸,帕尔默只得拨转船头向北行驶,于 11月 18日回到出发地南设得兰群岛。帕尔默深信自己已经找到南极大陆,并将其看到的陆地公布于众。5个月后,在美国出版的一张地图上,明确地把这块陆地(即南极半岛)称为“帕尔默地”。结果,造成了英美两国之间一桩长期棘手的地理发现纠纷事件。
英国人认为帕尔默发现的陆地,就是 10个月前由英国船长史密斯和海军军官爱德华·布兰斯维尔德发现的陆地,当时就以英国海军大臣的名字命名为“格雷厄姆地”。
美、英两国的这场纠纷一直持续了 144年,直到 1964年,人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这块陆地的北部称为格雷厄姆地,而其南部则称为帕尔默地,统称南极半岛。从此,这场纠纷才得以平息。
1475年,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类,首次穿过了赤道,实践证明热带并非不可逾越,赤道也并不像米拉想象的那么可怕。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首次绕过了好望角,从而将非洲和梦想中的南方不明之地分开了。
1520年,另一位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从南美洲南端绕过了合恩角,驶进了太平洋,找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并且发现,南美洲南端与想象中的南方不明之地,也不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当麦哲伦驾船通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时,他确实看到了南方有一块陆地,到处闪烁着一堆堆的篝火,于是便把那块陆地称之为“火地岛”,并且认为,那就是人们所梦想的南方大陆的一部分。直到 50多年以后,即 1578年,英国第一个环球航海家德雷克才发现,麦哲伦所看到的,实际上只是一系列的岛屿,而那些闪烁的篝火,只是一些火山的余烬,并非人烟。这些岛屿以南,仍然是汪洋一片。后来,到人们发现了南极大陆之后,便把火地岛与南极半岛之间的这个海峡,称之为“德雷克海峡”。
在对澳大利亚的发现中,荷兰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1605年 11月,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派遣了一艘航船向南挺进,到达了澳大利亚海岸,往南一直航行到南纬14°。当时认为,他们所发现的,就是南方的未知大陆,称之为“新荷兰”。1642年,荷兰著名航海家塔斯曼船长,首次驶达澳大利亚以南,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塔斯曼岛。这时人们才知道,澳大利亚原来也不过是南方不明之地的一部分。
探险事业只有与广大公众联系起来,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否则,探险家的事业,将永远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业。为了把探险家的故事加以宣扬,作家们便找到了用武之地。但是,首先把航海探险写成故事的,却是一些海盗式的人物。这也难怪,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这种切身的经历。
1688年,英国海盗威廉 ·丹皮尔,在完成了多次航海冒险,并取得了许多地理发现之后,又到达了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在南纬 16°31′的地方登上海岸,深入到陆地内部考察。1691年,丹皮尔回到伦敦埋头写作,并于1697年出版了《新的环球航行记》一书,一跃而成为一名受人尊崇的知名人物。
无独有偶。1708~ 1711年,英国人布德斯也组织了一次海盗式的探险,尽管在地理上并没有什么重大发现,但却也写了一本叫做《1708~ 1711年的环球航行》的书,说在 1704年,有一个叫塞尔盖尔克的水手,因为和船长发生矛盾,被强行押送到一个叫胡安·赞尔南德斯的荒无人烟的小岛上。1709年,布德斯航行正好路过这里,把他救了出来。在与世隔绝了四年零四个月之后,塞尔盖尔克已经变成了一个野人,身披山羊皮,披头散发,几乎连话也不会说了。后来,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名著。
1721年,荷兰西印度公司又派出了一支强大的探险队,去寻找南方未知的大陆。并于 1722年初,绕过合恩角而朝西北方向航行。在 4月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在离智利海岸1500海里的洋面上,发现了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面矗立着许多巨大的石人,这就是神秘的复活节岛。至于这些石人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就这样,人们把这块梦想中的南方不明大陆的疆界,越推越南,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大了。
南极大陆的发现,激起了无数探险家、航海家对这块神秘的冰雪大陆的浓厚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向这块处女地进发,而企图登上南极点则更是他们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爱尔兰人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便是其中之一。
沙克尔顿 1874年出生于都柏林市郊的农庄。他自幼酷爱大海,从 16岁起就从事远航事业,1894年获大副证书,并成为皇家地理学会成员。1900年 3月,他参加英国探险家斯科特领导的南极探险队,第一次到南极探险。1904年 1月,他被任命为皇家苏格兰地理学会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