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们反对拔高文凭、专业、学校牌子,只是从一方面来看;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东西的真正意义在于,你能考上大学,这就说明你比周围同龄人中许多考不上的人(如今考不上的人可是越来越少了)要聪明一些,或勤奋一些,或既聪明又勤奋一些。仅此而已。你还有什么要说的?你的路还长着呢!你需要学习、需要掌握、需要努力、需要提高的东西还多着呢!哪怕博士毕业吧,哪怕名牌大学“高才生”吧,同样还有很多要做的呢!
只有不拔高客观条件,否定客观条件过于重要的作用,你的工资才能有质的飞跃。因为文凭只有在与比你低的人竞争时才产生作用。而在如今的年代,你的文凭一般不过是本科,并不高,且你的目的是要挑战高薪,那就意味着你应该要去与比你文凭更高的人竞争,所以文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再说,我们许多机构已经在大学毕业生中做过问卷调查,80%以上的人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甚至在社会上、平时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多少。
当你的客观条件在你的工资(收入)比例中占20%或以下,那就是合理现象;相反,要是超过了20%,那就不合理,你的工资数目一定偏低,或者说你的客观条件的重要程度偏高了。这时你便要考虑改变理念,准备跳槽;你就得根据本书中的原理与操作,开始行动,去换一个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
□内在素质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
素质并不等于学历与分数。基础并不等于条件与证书。真正的内在素质才更重要,而外在的东西只是花架子,没有什么实在作用的。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在就业时与职场上,还是要讲真本事。须知,你去人家公司上班,不是去被人家供养的,而是要为人家创造业绩、创造效益、创造环境的,所以,你这个人究竟怎么样,人家觉得招录你有没有用,你究竟能不能让人家满意,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一方面,我上文说了,文凭、专业、成绩、学校牌子的主要意义在于,你能考上大学,这就说明你比周围同龄人中许多人要聪明或勤奋或既聪明又勤奋一些;另一方面,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或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即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文凭、专业、成绩、学校牌子差一点的人,其真正的能力、学问、才干更高;另一些文凭、专业、成绩、学校牌子更好的人,其真正的能力、学问、才干反而还低得多。这个现象,与中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弊端有关,也与各人情形各异有关。
有高薪商、拿高薪水的,一定得是高素质的。把前两者做好的(争取具有高薪商、争取拿到高薪水),也一定得是高素质的。艺高才能人胆大嘛!歌德也说过:“大胆包含了天分、力量与魔法。”而客观条件(文凭、成绩等)只是素质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本来,就一般情况说,素质高的,往往客观条件也好;客观条件好的,往往素质也高。但问题是,由于上文提到的现象,也有很多客观条件好的,素质不一定高;素质高的,客观条件也不一定好。
那么什么是内在素质?那就是真正的能力、学问、才干,也就是本章《基础显能》一节中提到的那些方面,包括聪敏、机智、灵活、变通、自信、认真、称职、敬业、开朗、热情等。以及《高效人士的7种能力》一书中提到的,要有“蜗牛的坚持不懈、蚯蚓的能屈能伸、骆驼的蓄势待发、变色龙的适时灵活、壁虎的舍末求全、刺猬的保持距离、恐龙的适者生存”。
除了已有的高素质外,在当前求职的过程中、在将来就职的过程中,你还要继续努力、不断用心,以求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提到当前的求职,除了掌握本书中提到的在战略战术、方式方法、态度行动上的抢夺高薪职位的23条规则外,我要强调的是其实就包括在其中的那一条——《微观取胜》,微观非常重要、细节非常重要,必须完美发挥、万不要失误,尽量准备好、计划好。正如卡耐基著作中所提到的,诸如礼仪(包括服饰、气质、神情、举止、精神风貌等)优势、语言的魅力、时刻注意自己的礼貌、冷静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冲破困境、诚实要直接、讲究方式方法以实现自己的独占鳌头等。
这里还是要提到我自己的例子。当我顺利走进外资企业、拿到高薪收入时,我发现自己的外在条件本来是所有应聘者中最差的之一。可人家老总为什么最后只要了我呢?我在前面说,那是因为他正是觉得我条件差才要了我,他想要我一辈子都欠他的情、都忠诚他、都为他与他的公司用功工作。这确实不错。但另一个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有胆量、谋略,有求职的技巧、科学的行动,知道直接上门去找老总、用自己的方式打动他,知道直接效忠老总、用心去争取自己与彼此的利益,并且对该公司早已大有了解、热爱该公司。所以尽管我不过是普通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外在的),人家却看中了我这些方面(内在的)。
□合理、适当运用客观条件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我们说,比起内在素质、综合基础来,客观条件并非最主要的;比起掌握求职的23条规则并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注意细节、漂亮发挥来,学校牌子、专业、学历、成绩并非最主要的。但这并不是说,客观条件就不重要了,就不需要了,那又是走了另一个极端。比如说,如今大家都是大学毕业了,而你连大学生都不是,那你素质再好,求职总会遇到很多障碍和艰辛;我们就不管学校牌子好不好、不管你是否博士硕士、不管你是否科科90分以上、不管你是否当过学生干部、不管你是否读的冷门专业了,但你起码得是大学本科毕业吧。又比如说,你想应聘IT业公司,可计算机一级都没考,行吗?你想出国,可英语连四级都没通过,行吗?你想考公务员、去机关上班,可既没当过学生干部、又不是党员,行吗?你想当编导,可不是学的这个专业,行吗?你想去部队锻炼锻炼,可眼睛竟然近视,行吗?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强调客观条件,但总有个底限,有个最低标准的。
我们只是觉得,不要太拔高客观条件的作用,将其置于主要的、第一的位子;这些东西并非是弄虚作假的,也并非通过歪门邪道得到;你并非是高分低能、闭门造车的书呆子;你得具有一定的基础,并愿意按照23条规则去认真行动。只要这样,客观条件还是需要的,也还是重要的。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它不万能,无它万不能。
也就是说,首先,你有真正良好的才学基础、内在素质;第二,你愿意按照23条规则去认真行动,在战略战术、方式方法上都做到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注意细节、漂亮发挥;第三,在前两者的前提下,拿出客观条件来,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这就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这就叫做合理、适当运用客观条件,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比如说,你们两个都去竞争同一个高薪职位,你的素质与他一样好,你俩都能按照所有规则去做;可是,你是硕士毕业,他是本科毕业,人家难道不要你吗?人家总觉得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比他要扎实些。你是重点大学毕业,他是普通大学毕业,人家难道不要你吗?人家总觉得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更开阔,见识更独特,更有大气。
比如说,有个媒体工作招新,你俩都是新闻系毕业,都能做,可你更擅长新闻业务、而他更擅长新闻理论,人家就觉得你会做得更好。
比如说,某公司需要文秘人员,你俩都很优秀,可是你当过学生干部、他没当过,人家就觉得你会做得更好。
比如说,一家化工厂要人,你俩都是学的化学专业,其他各方面你俩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可是你有20科是优秀,他却只有15科是优秀,人家就觉得你的专业成绩更好、做起工作来可能更稳定可靠,也就会先考虑你的。
比如说,一些公司需要招收年轻而青春、长相气质均好、身材身高均达标的女生或男生为公关小姐、公关先生,而你不但素质能过关、规则都做到,而且这些方面也是你的优势,你说人家老总能不乐呵呵、眼巴巴地盼着你去?
……
到这时,你的那些客观条件,什么“毕业学校、专业、学历、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以及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是否拿过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格证书、获得奖励”等,包括年龄、长相、身高等方面的优势就能派上用场了。要是你在前文中提到的所有方面都做到了;要是你在这些客观条件上又都具备得不错,并附加在其上,这岂不是一个很关键的、很重的筹码,为你的最终成功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与支持么?相反,你其他什么都好,但就是在客观条件上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略有一些不如他人,又岂不是存在遗憾,甚至为最终的成功制造麻烦、增加困难?
当然,客观条件不过是客观条件,它只是起附加作用,而不是主要因素;它只能锦上添花,而难以雪中送炭。要想使客观条件产生效果,必须有两个前提:一,内在素质真正好;二,把本书所提到的这些规则都掌握并运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