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亦在其文件中指出:各高校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要“建立起与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机制和制度”;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要调整高职人才培养结构,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迅速增强针对性的就业能力”。
缺乏实习环节,缺乏与实际工作的接触,使得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相当于一种投资行为,当然希望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直接胜任工作,否则就会增加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据上海《东方早报》2004年6月18日报道,某公司招募了500名应届毕业生,但两个月后竟淘汰了近20%,原因是“应聘学生一开始干活没法上手”;而专门为新手举办的职业培训,企业又要增加相应的成本支出。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不已,更为雇主挑剔其缺乏工作经验而感到不公。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上学时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才是让他们社会知识匮乏、选择面狭窄的真正原因。很多学生到了大四上学期,才开始考虑到将来的前途,急着找份社会实践工作,急着学习面试技巧;这些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对于现代大学生们来说,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要学会长远规划,以真正的工作热情去多方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去增强从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弥补没有工作经历与经验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就为自己的职场之路打开了另一扇光明之门,将来正式求职时就会从容不迫。相反,你要是什么都不考虑,那就减少了自己的很多能力与知识,限制了自己的很多机会,堵塞了自己的很多路子。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是个学生并想在某个特定领域开始工作,就给最好的公司打电话,问你是否可以进去,在假期里无偿工作一个星期。”这样你一方面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又给人家留下了好印象。将来人家要招聘新员工时,怎么会不把你放在第一人?
零报酬实习是职业的良好开端。零报酬实习是许多大公司乃至传统单位考核新人的手段之一。你完全可以调整心态,去争取来年的新人名额,这一点你可是已经抢占了先机。推一步说,就算将来你不能留在这家公司,有这个直接参与项目的实习机会也不错,可以为到其他公司求职增添一个重要的筹码。从低级的实习、杂务、跑腿、一项一项落实,正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人的必修科。
早接触社会、公司、工作、实践,那总是好的。实习让你学到很多实践知识、操作能力、社会经验、工作流程;实习让你提高本领、熟悉业务、搞好人际关系、认识多方人士;实习让你对所实习的公司增加了解、深入交流、沟通感情、掌握信息,人家一旦招新,岂不先考虑你?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你要另找单位,那也提高了很多能力,获得了很多成果,增加了很多机会;实习让你勤工俭学,出卖劳力,很有可能还会得到一定的报酬,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与企业都在搞零报酬实习,都在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实习生,大多还是知道公平交易、礼尚往来的,关键是你真的帮人家做了事情。
在读期间有实习行为,是你将来求职的一个重要甚至必要条件。且若你在实习过程中并非完全、一味的打杂,而能参与甚至主持一些业务项目,并与大家一起(有可能是在职人员,有可能是与你同在实习的在读学生)、或者就是你自己单独获得了一定的成果,那更是你能力的突出表现,那就更好了(这些项目越多、成果越大就越不简单),那更是你把求职目标对准高薪位置的关键筹码。
3、硬件第三,以客观为辅助——客观条件,客观看待;客观材料,客观运用
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第三方面还要对自身的客观条件有客观的看待和运用。“硬件第三,以客观为辅助”。也就是说,学校、学历、英文、计算机、专业、成绩等客观条件,虽不是主要因素,不能太看重其作用;但可以作为基础(对自己)、参考(对老总),也能锦上添花。
在本节中,理想的客观条件及其态度、运用包括以下3个方面:客观看待自己的客观条件,不要太拔高其作用;内在素质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合理、适当运用客观条件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客观看待自己的客观条件,不要太拔高其作用
客观条件就是现在甚至过去你本身便已经具备的不可改变与转换、不会下降与更差的东西,如毕业学校、专业、学历、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以及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是否拿过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格证书、获得奖励等。一方面,这些东西都是过去得到的,不能反映现在;二方面,它不一定真实,即使不是弄虚作假,也并非完全凭本事弄来;三方面,它也并不等于才学本身;四方面,它与你现在要去应聘、从事的工作,在专业上、经验上、素质上、实际操作上,同样也不是一回事。对于求职的新人来说,学历等条件只是你的一个敲门砖,是否是金子,还要等你在职场中熔炼以后才会知道。
文凭与学校牌子之类是你的客观条件,并非不重要。但是你若过于看重这些,那也可能喧宾夺主,偏离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
不像传统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那样,招聘新人往往是装点门面,所以很看重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文凭学历、学校牌子、与他们的关系(校友、老乡、朋友子弟、领导出面)等;业务性的公司招聘人员是看你能否给他带来效益、带来多少效益,他招你进来、给你开这么多钱划不划算,而不是虚空的装点门面。有人甚至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是在低效制度下的无奈之举。在北京希元人力资源咨询机构负责人、就业问题专家王希元看来,现在很多人追求学历最大化的行为,并不是要解决分工的问题,而是培养了一大堆既不具备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也不行的人。他对这些人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
卡耐基早就已经说过,在国际企业界,其录取员工的标准,已不是以一流的大学毕业、高学历、成绩优良者优先,而是纷纷转向了实际才能,强调动手的能力。企业界已不再一味盲信“大学明星效应”的观念,而是以“唯才是用”的实际情况为原则。卡耐基还曾研究过美国10000名成功人士,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而有85%是归结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另一篇文章中也说,外企太和高级顾问张逊认为,目前用人单位最大的转变是,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这看上是只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的变化。”因而这个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根本上的变化。比如说,一些著名企业老总就只喜欢录用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因我们在前文中已多处说过。
现在找工作的人,99%是大学毕业生,剩下1%也有假造的大学毕业证书。大学生早已不是资本。你只有去超越硕士、博士、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以及有工作经验的,那才叫有本事。
你要是那么迷信学历、学校、专业,可为什么两人同样的文凭、同一个班毕业,最后收入的差别却很大?因为选的地域、单位不一样;因为对工资、职位要求不一样;因为找工作的路子、技巧不一样;因为真正的才学、态度、追求、付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