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教会学生,更要教学生会学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一个小孩每天都去看一个老者钓鱼,老者很是好奇,便送一条鱼给他,可小孩摇了摇头,表示不要。老者以为嫌少,便送两条,小孩还是不要。老者更感好奇,便决定将整桶鱼都送给他,可小孩头摇得像拨浪鼓,仍然不接受。老者于是很生气,便问他道:“你这小孩,真是奇怪,到底想要什么?”小孩天真地笑了笑说:“我要你教我钓鱼的技术!因为送我的鱼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我学会了钓鱼的技术,便永远有吃不完的鱼。”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也就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捕鱼”,才能受益一生。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早在1919年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话之所以颇有见地,是因为他把师生这两个积极性科学地统一到“教会学生”上。吕叔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经验告诉我们:变化是客观生活的规律,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学生只有“会学”,才能产生应变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呢?
1.教学生会学,主要是教方法
教学生“会学”,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呆读死记,把活泼的学生变成“书架”,而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前者是动机教育,是向科学高峰登攀的能源;后者是方法教育,是通向科学知识高峰的阶梯。学生“会学”主要是会思考,懂方法。善教者,正是要教人研究的方法。教方法绝不是拿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自己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剖给学生看,或把自己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使他们学会思考,掌握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2.教学生“会学”,要重视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是培养能力的起点。激发兴趣是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宗旨的,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自学能力,因为它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精读、深思、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的探求、思考、发现往往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教师的责任是敏锐而及时地抓住它,并在全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鼓舞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自己发现有价值,自己的研究有收获。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思路会越来越宽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在教会学生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生“会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序”即规律,它包括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规律以及学生受知识基础、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接受知识中必须遵循的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只有“循序”才能“渐进”,教师必须根据这个规律,使自己的教法适应学生的学法,使所教的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符合量力性原则。正如朱熹所说:“未得乎前,不能求其后,未通乎此,不能志乎彼”,如此“循序渐进”,才能“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能奏聚沙成塔、涓滴汇海之效。
教学生“会学”,必须在兴趣上启发学生,在观点上指点学生,在内容上丰富学生,在方法上点拨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出学习的途径,悟出学习的规律。
指导胜于教导
有的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习惯于喋喋不休的教导:你不认真能有好成绩吗?没有成绩你考什么大学?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有什么出息……
殊不知,空洞的教导是苍白无力的,有用的是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得好,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勤勤奋奋,反而学得不好?显然,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学习方法没有好坏之别,但有适合与否之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起来如风行水上;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能事倍功半,学起来就像挑担上山。
现在的中小学生如果只掌握有限的知识,而不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永远不可能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其学习范围是非常狭小的。这样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剧增,最终会成为“现代文盲”。
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完成课业方面的指导
这是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对学生完成课业各个环节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指导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辅导、课内渗透、相互交流、自我总结等。
先看一个案例:
《多收了三五斗》的教学片断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大家预习这篇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作者的描写对象是谁?为什么把“多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何作用?现在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描写对象是贫苦农民,里面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农民进行刻画。
师:能复述几句吗?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生复述)
师:很好,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什么?
生:农民的悲惨生活……
师:既然是描写农民的悲惨生活,那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写农民遇到灾年,靠树皮草根生活、卖儿卖女不是更好吗?
生:是啊!(沉思)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呢?
生:我觉得写“多”收了三五斗好。因为在丰年的时候尚且这么难过,灾年就更不必说了。
师:很好。
(下课前十分钟)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文。(师生回顾课文)
案例中教师运用了课程、渗透、交流、点拨等技巧对学生的预习、上课、听说、复习、课外阅读等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几个过程结合得水乳交融。
(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
这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心智活动的方式。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让学生掌握一般智力活动的方法,如观察、记忆、思考、想像与创造、自学的方法,等等。其二是习得各种心智活动的技能,如阅读、运算、解题、作文,等等。指导的方式主要是结合各科学习有机渗透、点拨或进行训练,也可采用专题辅导、相互交流、自我总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
(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如,根据自己认知的特点,计划和组织学习;根据学科性质和特定内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对学习的进度和方式进行审视和调整,等等。指导的方式除个别辅导和自我教育外,还要有必要的集体指导。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很难截然分开。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渗透、有合有分、灵活安排。
要想取得好的指导效果,还须注意方式方法,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方法:
(1)直接型指导
这主要是面向学生集体,用直接传输的方法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中的“共性”问题,具体的做法有:
讲解式。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直接授予学生某种学法。在形式上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开设课程,也就是把学习方法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表,依据或亲自编写有关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二是举办讲座,即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规程式。把一些常规性完成课业任务的方法,制订为学习规程,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活动,使他们掌握方法并形成习惯。
(2)渗透型指导
渗透型指导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相关学科的学法。一种是通过学习内容,使学生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方法,如解题思路与技巧、思考方法等;另一种是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如何听讲、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如何思考等。
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子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
点拨式。点拨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拨学法。在学生不注意、不清楚的地方点拨一下,话可能不多,却可以解决学生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联结式。联结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某种新知识时,唤起他们对同类旧知识的回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掌握学法的一种指导方法。教师教学新知时,适时引进同类旧知识,加以比较、分析,找出规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3)个别型指导
这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目的地给予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方法上的障碍的指导方法。
诊疗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诊疗的方式有互诊互疗式、他诊治疗式或会诊治疗式。实施的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答辩法等。
调适式。当学生采用的学法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者学生还未能习得适当的学习方法时,教师给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调适。
支持式。下面几种情况都属于支持的学法指导。当学生尝试采用或探索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方法时,教师要给予支持、肯定;当学生为调整自己原有学法而犹豫不决、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具体指导;当学生因学法上的障碍而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时,教师要给以鼓励,增加其信心,并应耐心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
(4)自悟型指导
学法指导的要义是指导学生自己找到适合自身的学法。因此,学法指导贵在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习得、去掌握。
自我总结式。教师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法,总结经验与教训,找出这些方法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境以及学法与各种条件的关系,使他们学会对学习活动加以调控。提倡学生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计划调控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安排、制订学期、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觉地调控。学生通过对学习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方法和效果,逐步促使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
相互交流式。相互交流分为口头交流法和文字交流法。
口头交流法,常用的形式是考试后的经验交流以及和优秀毕业生学习经验的交流。文字交流法,常用的形式是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科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对学法进行自我探索和总结。
寓成绩于习惯
中国有句俗语:“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到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有人问那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们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他获得了很多习惯,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及时道歉,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这些习惯让他受益匪浅,受益终身。而这位学者的回答,得到了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一致赞同。
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
同样,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对学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学习成绩。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是职责,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传授知识更大的职责。因为知识无止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后的漫长人生路上,他们需要靠自学汲取知识。老师不能陪伴一生的学习之路,学习习惯却能陪伴终身。所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给他们灌输知识更重要。
可能有人认为花费那么多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只为他们能在今后更好地学习,而眼前的学习会不会因为把时间大量用在培养学习习惯上,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呢?没有近期效益,我这个教师岂不是要丢饭碗?我想有这种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大家一般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分数啊,名次啊,哪个学生在哪次考试中排多少名,相信做老师的记得很清楚,可是很少有老师费心去分析这个学生有怎样的学习习惯。我却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比他的分数、名次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给了学生利器,还愁他们不出成绩?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要靠好的学习习惯来规范学习行为,来端正学习态度,来提升学习质量。所以,拿出精力和时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相反,它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同时很好地做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如果硬要同时做,那势必使每件事的质量都下降。所以,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效率,就该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二用绝对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如,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摆弄笔、书之类的,要求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心无旁骛,不要拖拖拉拉……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养成干任何事情都集中精力的习惯,那么在学习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做到专心致志了。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习惯绝不是以扼杀孩子天性为代价的,比如孩子上课有些小动作或坐姿不端正,其实只要不影响他人学习就不应该制止。就是我们成人听课或是开会都要不断地活动身体,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直直地坐在那里呢?
第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我们也当过学生,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没有预习过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打开课本,还不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要学什么,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被动地听老师讲,被动地接受知识。倘若我们还是贪玩的孩子,偶尔再开开小差,那么这节课听的效果就更差了。
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育目标通过预习都可以实现。
第三,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具体解释“复习”,就是在学过新知识后,及时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温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