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美国教育家布鲁巴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此外,钱老师并不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层面上。通过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积累起必要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了能力。
钱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起始于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在引导学生提问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正在迅速生成。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
但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
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
我们已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当把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一堂很成功的优秀课。
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土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
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
美国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像,而想像才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
在美国大学里,学生提问已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一景,教师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哪怕是在讲授中,教师也会不时地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问题。教师并不在意自己的讲授为学生提问所打断,相反,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到学生清楚、满意为止。正因为课堂上有较多的师生问答交流,所以,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
不断提问,不断诱导,与学生开展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生思想一旦活跃了起来,那么,同样一个问题,甚至有时能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教师还更好。
你可能会说:让学生提问的效果是很不错,可是我的学生很少提问题,总是那么安静,好像所有的问题都被我说完了!
其实,在课堂上只要多启发,多诱导,学生的问题就往往会接二连三,令你应接不暇地提出来!
记住,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上山的路,不止一条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说明,通往目标的路绝非仅此一条,而过分关注于某条路线的存在,则往往使人们忽略其他路线及至捷径的存在。
如果教师这样做,那就是在误导,而不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很多人曾经都很纳闷:“课本上的那些思考题、应用题为什么个个都中规中矩,答案只有一个是标准或正确的?’
如果那些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似乎有无数个答案的“多面”题,在老师眼里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单面”题,那么,就会出现大学教授、专业作家辅导不了小学语文的怪事:原因是经过他们辅导下做完的作业在学校老师眼里全是错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给儿子的“代笔作文”被老师判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给女儿辅导的作文过不了关……
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凡事必须符合标准,否则,一切皆错!为了不让学生离“标准”太远,便紧紧扛起标准的大旗,所有的“异类”统统为标准让行!
在这些所谓的标准指引下,一些教师一路走来一路“欢歌”:“反正答案只有一种,只要尽量往标准边上靠,肯定错不了。”
最后,学生们在尽量接近标准化答案的生涯中结束了学生时代,进入了社会这所大学。
而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突然之间,他们曾经熟悉的标准规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完全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于是,他们感到茫然,完全不知道脚下的路该何去何从,不知道面临的难题该如何解决,总希望有人出面告诉自己成功的标准答案,总希望有人给他指出一条金光大道……
但是,得到的答案却让他们万分失望:路有千万种走法,答案要靠自己去找!
原来在这所社会大学里没有标准答案,可是为什么在课堂上听得最多的就是标准答案呢?
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1928年,应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教育的奠基人张伯苓先生的邀请,英国著名学者温弗莱·莫琳可女士来到南开大学参观。
在交谈中,张伯苓表示很欣赏英国的教学方式,并希望多了解一些英国教师的教学方式。温弗莱便决定在南开上一节数学课。
课上,温弗莱给南开的大学生们出了这么一道看似简单的题:在一条河一侧的B地仓库着火了,住在与仓库同侧的A地居民马上拿着水桶到河边提水奔向B地救火。请做出居民救火的最佳途径。
题目一出,学生就纷纷给出答案,而且答案是惊人的一致:做出B点关于河边的对称点B′,连接AB′,与河边交与C点,则由A经由C再到B是居民救火的最佳路线。
温弗莱有些失望,她再次问了一句:你们的答案都是这样吗?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有没有更好的想法?
教室里一片寂静。
渐渐地,一只手慢慢地在学生中举了起来。
举手的是一个男生。
温弗莱鼓励他说:“你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就是在培养大家的发散性思维,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一点点新的想法也许会给全班同学带来极大的启发。大胆点,你的想法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举手的学生听了,便说:“居民提着空水桶不是可以跑得更快一点吗?而水桶里盛满水后就不那么好提了,所以我觉得BC这段应该更短点。老师,不知道我有没有说错?”
刚才还一片寂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炸开了。学生的思维也被大大地激活了,各种讨论声、争辩声四处都是。
温弗莱没有制止学生们的争论,只是微笑着看着台下的学生。张伯苓也暗自为温弗莱的巧妙手段感叹不已。
接下来,陆陆续续的问题都被提了出来。
有学生问:“老师,我们书上的数学应用题的答案有些是不是错误或不全面的?”
也有学生问:“老师,这道题现在没有答案,那我们怎么办?”
甚至有学生问:“老师,要是A地直接到河边没有路怎么办?”
……
温弗莱一直没说话,直到学生们都不再发问了,她才说:“好了,同学们,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道应用题只有一个参考答案,也就是大家一开始得出的‘共同答案’,但是这道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最佳的线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啊?!”
看着学生们惊诧的表情,温弗莱启发性地说:“大家现在看出来没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我们书上的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又绝对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我们要明白书本上的数学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作适当简单化、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在我们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实际的情况,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本宣科。OK!”
张伯苓不由也跟着学生们一起大声答道:“OK!”
知识是死的,教师的职责不是让学生学会纸上谈兵,而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灵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温弗莱一句点拨,在学生面前推开了一扇他们平时没有打开过的窗户:实际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永远不要去追求那些标准的、公式化的书本答案,在学习中甚至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绝不要做一个只会套标准答案的“书呆子”!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在课堂上不要先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而要先问他们“你们的答案是什么”,不要对学生讲标准答案是什么,而要告诉他们这个答案“只供参考”,这才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