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视身体语言
父母对女儿的关爱与信任,重视与赏识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吻,一个手势,都可以对女儿传达相应的情感,而且这些比千言万语更具有力量。
3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女儿
有些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女儿,不管女儿是否愿意,也不管女儿有没有能力做到。而一旦女儿不愿意做,或做不到时,父母就会旧病复发,唠叨没完。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父母又何必去为难孩子呢?
4
转移注意力
父母可以把注意力从女儿身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也可以去朋友家聊聊天,或者把想说的话写在日记里。特别在心情不好时,别训斥女儿,可以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平缓一下心态。
教育箴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学问,无休止地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做父母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定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龙驹凤雏,因此,不断用“比”的办法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可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倘若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那么孩子就会过于自卑,从而失去“动力”。
作为父母,我们差不多都亲身经历过,或看到过、听到过这样的事情:街头或角落里,父母正对着女儿,大声呵斥:“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儿也不懂事呢?你看人家谁谁,又听话,又聪明,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一样争气呢?”他们以为这样能够激励女儿上进,殊不知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挤个眼,或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儿的孩子,心里就会有排斥心理,即使口中不说,可心里却十分痛恨。
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个女孩因为忍受不了母亲一直拿她跟邻居家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衡,认为是邻居家的孩子比出了她的缺点,由此产生忌妒和憎恨的心理,而找来同学将邻居家的孩子打伤,她的理由是她让我变成了父母眼里的坏孩子。
看了以后,不能不想点什么,一个幼小的孩子,有多少梦想还未实现,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但却因为仇恨而动了邪念。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应该为此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和过错呢?
每一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每个人在性格、能力、天赋等方面也是不相同的。自己的女儿也许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可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比如,女儿可能有点儿不听话,但是她很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人;也许学习不是特别好,但是非常努力,也很乐观;也许不善于言谈,但是非常细心、正直;等等。
既然女儿有这么多的优点,父母为何还要抓住女儿的缺点不放呢?父母眼中的好与不好都是比较主观和片面的。女儿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一个方面能力低下就认定女儿不如人,这样只会使女儿感到泄气,甚至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儿上进的话,不要拿她和别人比,而是要她和以前比。父母要看到女儿与以前相比时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女儿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任何时候,父母都要看到自己的女儿是最好的,是最有希望的,这样女儿也会朝着有希望的方向发展。那么,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1
不要对女儿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为重要的。而一味地拿女儿与别人比,容易使女儿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如果对女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2
女儿永远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望女成凤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女儿暂时的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女儿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要学会欣赏女儿,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女儿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即使女儿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但要学会等待与忍耐,不要求之过急,要学会多想想女儿的好处,感谢女儿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老想她的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调整好你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女儿,多给予她赏识与鼓励,她才会有信心继续前面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教育箴言
事实上,不管多么优秀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都会身不由己地去和他人比较。这种自卑正是人不断地追求卓越的动力。作为家长,不要只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点,而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进步。
用爱心把批评包装一下,没有斥责的批评同样也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是“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父母。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父母的,是不是经常在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女儿,为了一点儿小小的过错,批评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心灵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女儿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女儿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产生举一反三的效力。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女孩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她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很难弥补,人格也将潜伏着巨大危机。
那么,是不是说女儿犯了错误,父母就不该批评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提倡父母姑息女儿的错误,而是说要换一种女儿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批评她。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就是不好好吃饭,任凭父母哄、骂、打,都不见效。一次,父亲出差带回来一只别致的椰壳碗,于是小女孩就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女孩感兴趣的椰壳碗盛,她就能主动把饭吃下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椰壳效应”。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椰壳效应”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做父母的细细品味一番呢?
在平时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女儿不听话,不完成作业,书写不认真,欺骗父母,老是做坏事,等等。一旦发生这些事,父母往往会板起面孔或大发雷霆地训斥一番,或当众挖苦一通,更甚者对女儿实施惩罚……这些惯用的直接、简单而颇带火药味的教育方式虽能显示家长的威力,但会深深地伤害女儿的自尊心,使她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父母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形成越批评她,她就越“需要”批评的恶性循环。
那么,同样是批评教育女儿,我们为何不能利用“椰壳效应”,换种语气温和的方式,让女儿轻松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励和促进她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呢?
批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女孩的成长都离不开批评。所以,父母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批评方式,才能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1
先赞扬后批评
孩子都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表现出与父母的对抗。因此,父母在批评女儿之前,可以先对女儿的进步予以赞扬,也可以用赞扬代替对女儿的批评。
比如女儿不好好学习,父母可以先赞扬她头脑灵活、点子多、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观察力也不错,然后对她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优点都用在学习上,那么,你也可以成为好学生。”
2
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有些父母在批评女儿时,也是先对女儿进行赞扬,但是一阵赞扬过后,却一个急转弯——“可是”。女儿一听“可是”心里就反感,即使前面的赞扬再精彩,她也不愿意继续听下去。因此,父母可以换“可是”为“如果”。比如女儿淘气,把邻居家的花瓶弄碎了,父母可以先赞扬她聪明、正直、人缘好、能力强等优点后,然后对她说:“如果你能做事再细心些,凡事多想想后果的话,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孩子!”那么女儿经过赞扬与鼓励后,以后再做事时,就会认真思考父母的话,不会再轻举妄动了。
教育箴言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就是一剂良药,可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成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立。
爸爸妈妈,请对女儿笑一笑,在你们的微笑里,女儿将开始一天的快乐生活。
面对您的微笑,她会感觉到父母的期望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