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博伊姆钢琴弹到大师级水准后,当起了指挥;祖克曼小提琴拉到大师级水准后,当起了指挥……好比电影圈里的导演,是对从业人员的最高奖赏?于是,编剧最优、摄影最优、美术最优甚至演员演到最优后,都会改行当导演。指挥,是不是古典音乐界里对音乐家的最高肯定?
无论如何,祖克曼是一个非常内省的音乐家。2014年10月24日,我去上海音乐厅听他的音乐会之前,有过几次到现场聆听他拉小提琴的机会,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惋惜之余,拿着他的照片仔细端详过,演出照也好,生活照也好,他似乎不太愿意人们看到他的眼睛。他是一个要把万千思绪隐藏在总是低垂的眼睑里、只在琴弦上诉说一二的那种内省的音乐家。
那晚,祖克曼携大提琴家阿曼达·弗塞思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重头戏当然是下半场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贝多芬构筑起来的贝氏音乐殿堂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只能算是一个小制作。如果把贝多芬所有的音乐作品想象成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他们琴瑟和鸣一定能上演一部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的多幕剧,在这样一部大戏里,跻身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行列的这一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顶多是一个龙套——那只是音乐史的结论,就我,似乎不能消化贝多芬阳气过重的作品,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长度、力度、气度以及包容度刚刚好,特别是第一乐章由着小提琴演奏者自由发挥的那一段落,听着竟有一种与台上艺术家共创辉煌的欢欣——这就是听现场的好处呵!再柔情万丈,贝多芬的作品里英雄主义总是播撒在乐句间音符中,可是,祖克曼在整部作品的行进过程中总是那么沉静,我坐在第二排,这才看得见他回身面对乐团的时候会有笑颜,这才看得见在激情实在难以抑制的时候他会用脚尖轻点地板,“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是我彼时体会到的现场祖克曼版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1948年7月16日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考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随费赫尔学习小提琴。1962年在斯特恩及美国-以色列基金会的赞助下,到世界上音乐学子最向往的美国朱利亚德音乐学院随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深造。1960年代,先是通过一场一场比赛,后来通过一场一场音乐会,祖克曼开始大方光彩。只是,与同时期的韩国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相比,祖克曼不事张扬,以致,很多人有些迷糊:他怎么是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呢?不过,这个问号在你听过祖克曼的现场以后,一定会为自己的耳朵背媒体左右而羞愧。有意思的是,这个问号有了答案之后,另一个问号又浮现了上来:这个几乎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门门功课都不及格,让家人和老师头痛不已的坏孩子,是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内敛而又沉静的小提琴家的?解释恐怕是:音乐改变了祖克曼,音乐成就了祖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