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隔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两弹的成功,振奋了国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此,邓稼先付出了青春和才华。
二十六、勇攀珠峰
在人们的心目中,珠穆朗玛峰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举世无双的高度,变幻莫测的气候,极端的地形,被世界许多国家称作为“第三极”。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登山队,曾七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但都遭到失败。直到1953年,美国的两名登山队员才从南坡登上珠峰。西方国家登山队由此断言:从北坡登珠峰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办得到,外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能办到。1960年5月,成立只有五年的中国登山队,便要与珠峰比高低。他们以“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的雄心壮志,开始了向珠峰进军。他们克服高山缺氧,呼吸紧迫,头痛呕吐,悬崖绝壁,沟深坡陡等重重困难,打开珠峰的大门,征服“死亡地带”,经过艰苦跋涉和顽强搏斗,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向顶峰冲刺。在到达8830米高度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三人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主峰,终于在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藏族女队员潘多,同罗则、桑珠、侯生富等八名男队员一起,又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他们迎着狂风,在峰顶上展开五星红旗,队员侯生富用相机当即摄下了这激动人心的镜头。这次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13米,还竖起了三米高,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字样的金属测量觇标。这象征着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3年5月21日,在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之际,中国登山队又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使五星红旗再飘峰顶,并向北京传回了电视画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形象。
二十七、母亲的学问
24年前,我从北大荒插队回到城里,挨过了一段待业的日子,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所中学里当教师。每月42元半的工资,这是我拿到的第一份工资,以后每月都把工资如数交给妈妈。我和妈妈两人就要靠这每月42元半的工资过日子。
这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旧书店看见一套10卷本的《鲁迅全集》,20元钱。他知道我喜欢书,肯定想要这一套《鲁迅全集》,怕别人买走,便替我买了下来。20元钱买一套《鲁迅全集》确实不贵,但以当时我家的生活水平来看,20元将近占了我一个月工资的一半,刚刚交给妈妈的工资,我怎么好意思再要回将近一半的钱来买书呢。
我有些犹豫,心里却惦记着这套《鲁迅全集》。大概像所有孩子的心事都瞒不过母亲一样,妈妈看出了我的心事。她从装钱的小箱子里拿出了10元钱递给我,让我去买书。她说,你放心,我这儿有过日子的钱,你不用操心!
后来,我知道那是妈妈从每月那可怜巴巴的42元半的工资里一点点节省下来的。妈妈把42元半经营得井井有条,像沙场秋点兵一样,让这42元半的每分钱都恰到好处地派上用场,让这个已经破败得千疮百孔的家重新张起了有些生气的风帆。
那时,水果才几毛钱一斤,妈妈从来不买,她只买几分钱一斤的处理水果,在我还没有到家的时候,把水果上那些烂掉的、坏掉的部分用刀子剜掉,用水洗得干干净净,摆在盘子里等我回来一起吃。
有一次,妈妈洗好了、剜好了一盘新买的小沙果,恰巧,我的几个学生找到我家来看我,我赶紧把这些小沙果拿进了里屋,我有些不好意思让学生看见我生活的寒酸。
偏偏妈妈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她从里屋把沙果又端了出来,招待学生们吃。我觉得很伤我的自尊,心里很别扭。
等学生走后,我向妈妈发脾气,赌气不吃那盘烂沙果。妈妈听着,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吃着那盘烂沙果。
事后,我有些后悔向妈妈发脾气。我虽然亲身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但我并未真正懂得生活,我不懂得生活其实是一天接连一天的日子,不管这每一天是苦是乐、是希望着还是失望着、是有人关心还是被人遗忘……都是要过的,而要过的每一天的物质需要都得节省。节省和节约不一样,节约是自己还有一些东西,只不过不要大手大脚一下子用完花光;节省不是这样,节省是东西本来就这么些,要在短缺局促的方寸之间做道场。节约,像是衣柜里有许多服装,只是不要光穿那些漂亮的豪华的衣服,要拣些朴素的穿;节省,却是根本没有那么些衣服,甚至没有衣柜,必须将破旧的衣服补上补丁来穿。
节约是自我约束的一种品质,节省却是一门从艰辛的生活中学来的学问,在平常的日子里,尤其是在富裕的日子里是不会学得到的。
那确实是妈妈的一门学问。
二十八、我家有个燕子窝
儿子今年17岁了,念高中。独生子女,父母从来就是其玩伴。上山下河,父母能不陪着?走亲访友,孩子能不带着?可如今儿子已有了自己的天地,对父母的户外活动几乎一概应之以“恕不奉陪”了。
这一天事出偶然,合家三口居然并肩徜徉在夜深人静的长安街头。妻说起现在富有的家庭多了,孩子们在学校难免互相攀比。单听听孩子们口中常论道的各类名牌,便知他们的商品知识有多丰富,不待言有些孩子还是这些名牌商品的实际拥有者。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比我们讲究,委实也是时代在进步的一种标志,总比我们当年空抱着“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要好得多。只是这攀比之风怕是要委届了“穷户”的孩子。
妻的话入情入理,我一边频频点头一边看着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儿子,心中竟生出几分愧意。长安街头灯火辉煌,各种型号的“的士”川流不息,没有人注意我们这一家子。
我终于打点起精神,硬着头皮说了一句:“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家有个燕子窝,你们有吗?”没想到儿子立即响应:“就是,我记得那一年,燕子在我家门前搭窝……”
老话说的是旧事,儿子的神情依稀透出当年的稚气。那一年他才8岁,上小学二年级。我们家住在宿舍楼里,只一间房,门外走廊面对天井,成群的燕子常在天井里回旋。有一对燕子选中了我们家门前的墙角,七八只燕子帮着它们一道筑起了一个小窝。从此后但听得细语呢喃,有一天更喜见小燕子一只只开始出世。下班放学,我们一家子看它们一家子,竟似天天都在过节。
攀比之风岂是始于今日?儿子当初就曾感觉到过相同的压力,回家来讲到同学们家有这有那,我挥手一指门前,便道出了那句惊人之语。当时或许只是为了应急,事后倒也觉此话似不无深意。我因此总是记忆犹新,谁又曾料到,儿子记得比我更为真切!
细想起来,打那以后,儿子的确就再不曾提起过别人家有什么好东西。一晃10年,他长大了,他爸爸仍旧是穷。除了老话,不见新招,难得他依然响应。
穷固然无可夸耀,做爸爸的还得努力。不过,儿子的反应响彻我心,但愿它也能响彻这夜深人静、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头!生活中总当有所坚持,并不是只可在获取与放弃之间二里挑一。燕子窝何尝属于我们?但我们确实拥有过,而且至今尚未失去。说与路,你爱信不信:那燕子窝必将继续伴随我的儿子和儿子的儿子……再套句老话:“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