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来直至后来的京剧,向来都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农耕社会的思维方式,是忠奸分明的,因而艺术舞台上也要有爱憎,有好人坏人之分,有如有杨家将,得有一位潘仁美;有薛仁贵,就得编织张士贵的种种劣迹。其实就史实而言,潘仁美(潘美)、张士贵,并非可以随意贴“奸臣”标签的。
他们和传统京剧中的曹操,都是说戏人的游戏法则,是玩玩的,不能当真,更不宜高举“翻案”大旗,正儿八经地为艺术中的曹操翻案。
[由人格化到神袼亿的关羽]
关羽大名走九州。
由历史关羽嬗化为文化关羽,在中华农耕社会是不朽的。
中国人在千百年间,寻找了很多历史和传说中的偶像,但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位偶像就是关羽,进而形成了关羽文化。
所谓关羽文化。蕴含两重内容,一是关羽历史文化。它以关羽行年事迹为主体,宣扬、阐述他的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二是关羽的社会文化,是后代的人们对关羽历史行为的补充,创造和升华,他们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根据自己和自己阶层的意向和需要。有意无意地打造、加工关羽形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可以说,其中有极大多数和关羽了无关系。这种再创作最大的特点即为将关羽神化,成为一种内涵丰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文化现象。
因此关羽文化的形成、完善。正是他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发扬、扩大的过程。在历史长河里,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历史化的关羽文化。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和其他有关纪传。将关羽行年记述,予后来者有一个直观的审视、判断。关羽的行为是符合儡家忠义的准则的。他以主帅兼斗将的双重才艺,给同时代和后代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吕思勉说,关羽这个人,本领是有的。他举了两点:(1)你留心把《三国志》看,自刘备用兵以来,不分兵则已。傥使分兵,总是自己带一支,关羽带一支的。可见他有独当一面的才略,(2)刘备从樊城逃向江陵时,是使关羽另带一支水军到江陵去的。后来和刘备在夏口相会,北方人是不喜水战的,赤壁之战,曹操尚以此致败,而关羽一到荆州,就能带水军,亦可见其确有本领。(《三国史话》)
关羽确实武勇。
三国时期大将被俘后生杀的,罕有。正是这种悲剧式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此外,关羽的勇武也为后世称道。赵翼称:“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不唯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入不震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廿二史札记》)。
二、戏剧艺术深化关羽文化。
唐宋以来的野史笔记,元明干话杂剧,将关羽的形象纳入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并不断加以完善,也正因为具有了浓郁的伦理道德色彩,关羽这一形象才能成为农耕社会的传世经典。元明杂剧中的关羽,仍是武勇形象的写照。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虎牢关三战吕布》和《关大王三捉红衣怪》,但它又需向伦理道德转型,由此又出现有《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关云长古城聚义》。它们与《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国演义》,更使关羽内涵饱满,而外表也终于成为独一无二的标准模式:“‘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且设计以绿巾绿袍、轻裘绶带的儒将服式,持青龙偃月刀,骑赤兔卷风马,红绿相映,且配以黑脸周仓、白脸关平,尤为益彰,这是一种含自然美、形式美和理性美的和谐。如此配置得体,超脱中国古代以黄红紫服饰为高贵,予人们有出类拔萃,独树异帜的鲜明感。
平话杂剧小说的伟大功能,又为关羽神格化开拓了外延。
三、神化和宗教化的关羽文化。
关羽形象超越常人,最终必然走上神坛,成为宗教顶礼膜拜的偶像。
开始,隋唐时代的关羽,不过与民俗山神土地并列,就是汉化寺院也只是一位看门守户的伽蓝神,但自元明后,日益兴旺的道教。把他纳入正宗道观,尤其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替代了姜子牙,成为武成王(武庙)主神,神州何处不关庙,从中央至地方各县乡,都有关庙。中国大陆有著名的四大关庙(运城解州镇、洛阳、江陵、当阳),台湾有祀典武庙、香港有文武庙、澳门有关帝庙,世界上地理位置最高的西藏日喀则有关庙,位居中国最北陲的黑龙江虎林有虎头关庙,即使在南海,当年荒僻的西沙群岛也有个关庙,关庙也遍及世界华人区,凡有唐人街都有关庙。
从历史三国到文化三国,武化关羽和文化关羽进而神化关羽,源远流长。
[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
陈寿《三国志》,写得最为别致的,就是《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在中国家喻产晓,脍炙人口,被赞誉为“智绝千古”的奇人,鞠躬尽瘁”的贤臣、良臣,能臣。他治蜀二十年,安抚百姓,约制官吏,赏罚公平,法治严明,被誉称是“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东晋习凿齿语,见《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注)。而他执持的清廉谨慎,克己奉公,善待部属,开诚布公,也是为世楷模。所以在死后更受到迫慕、敬仰。陈寿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粱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对诸葛亮的崇敬,开始是梁益(四川)之地,后来就遍及天下。当时和以后一千多年的人们,都对他崇拜敬仰有加。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树立的完人模式。由历史人物诸葛亮演化为文化人物诸葛亮,乃是人们在历史长河里,不断沉积自己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塑造,使之成为精神财富。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充实诸葛亮,继承了历史诸葛亮为人尊崇的根本,吸收了民间传说、宋元平话杂剧等有益成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文化诸葛亮。他比历史原型更高大,更完臻,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华民族品格和智慧的结晶。
罗贯中确实花费了大量精力,将《三国志》中的“名相”,魏晋笔记说的“名士”,隋唐文人诗家笔下的“名将”、“智将”、宋辽《大乘杂宝经》的“卧龙仙”,元杂剧申有道术的“神仙”,成功地打造为有人格化,兼含神格化的“军师”,成为全书的第一角色,而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作为整部演义的中心坐标。虽然演义第三十五回前诸葛亮未有活动,但却处处都在他的言论分析里。《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在场才最精彩,有如毛宗岗说:“孔明乃《三国志》中第一好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郑振铎也说:“罗氏的《通俗演义》则是最活跃的,只有一位诸葛孔明而已。”(《<;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诸葛亮形象遍及后世的戏曲,说唱、工艺美术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
且说京剧,京剧剧目最多是三国题材,而三国剧目里又以诸葛亮为主角或准主角的为最。据清《庆升平班戏目》演出的四十八出三国戏,其中有诸葛亮的就有三十一出,在京剧发展史上,扮演诸葛亮角色的多是名家,自徽班进京以后到共和国成立前夕,主要有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孙菊仙、谭鑫培、汪笑侬,高庆奎,言菊朋,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
从中也可看出诸葛亮文化的源流和影响。
行文到此,不禁感慨系之由历史三国到文化三国,它所凝结、创造的三国史事和文化,包括其中最有特色的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等文化,都是千百年间先辈们的创造和积累,我们应该重视、应该敬畏。近百年里,三国史研究是学界颇为感兴趣的一个热点,很多通史学者和魏晋史学者都为之作出了贡献。其中就有国家级学者陈寅恪、吕思勉和卢弼等,值得称赞的是吕思勉《三国史话》和顾颉刚《中国历史入门》,且以大家手笔写通俗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唐长孺、王仲荦和缪钺等大家,也为三国史著有传世之作。唐长孺被称为陈寅恪后又一人,他的《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八宗部与山越》诸文至今仍是权鼎之作,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和缨钺主持的《三国志》注释本仍是学三国的很好读本。此处写作,很多采集自前辈学者的成果,其中有顾承甫先生与我共为敬仰的方诗铭教授。方先生晚年致力于三国史研究,颇有成就。今年正逢他诞生九十周年,借此予以纪念。言有尽而意未已,只有请读者和同行教正了。限于作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当我结束自序时必须照例地说,本书如有优点,大部分应该归功于创议者顾承甫先生,此间亦包括年轻的责编赵晋波先生的辛勤和操劳,以及北京崔陟先生应出版社邀,赐与《三国戏》、《关公文化》和有关关羽剧照,至于文中有误区,不确见解,当然由我承担。
盛巽昌
二00八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