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18700000013

第13章 虚实三国(11)

历史上,孙权和曹军在赤壁之战以后,战事连建。大的战役就是时隔七年之后。孙权带兵十万进攻台肥的曹军。曹军势弱,但将军张辽、乐进、李典等勇冠一时,彼此配合默契,以弱胜强,孙权遭到惨败,甚至险些被擒。这场战役,孙吴方面当然记载得十分简少。《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甚至不写此事在哪年哪月发生,只说孙权征台肥。“未下,撤军还”,以及在逍遥津遭袭的一句话,轻轻带过。

实际上,合肥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很具有典型性。罗贯中明白这一点,所以写有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张辽),即第五十三回。为了使孙吴方面阵营能和张辽相匹敌,特地编了太史慈出场的战斗故事。故事写得很精彩,但经不起历史的推敲。问题在于:合肥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吴主传》虽未明载,但《三国志·吴书·陈武传》文字只有百余字,却说:“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孙)权哀之,自临其葬。”另在魏将张辽、李典等人传记中也有明确记載。而在《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已确定无疑地写着:孙权委太史慈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因此,太史慈早在公元206年死去,怎么能参加九年后发生的合肥之战呢?

显然,罗贯中读《三国志》时,不会看不到太史慈死年这个史实。裴松之注引《吴书》,“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罗贯中甚至还将这段太史慈临终叹话,稍改一二(三尺之剑;字稍增删),移到小说中去。

推测一下罗贯中所以让太史慈去世九年后又复出,参与合肥之战。可能会有两点考虑:第一。孙权虽然势众,但能和魏将张辽、乐进、李典等对阵的将才,其武艺都在太史慈之下。第二,太史慈当初和孙策(人称小霸王)对斗场面精彩。后来史书写太史慈之死过于简单,按照其临终叹语,应让他死得精彩壮烈。

所以说,罗贯中让太史慈死在合肥之战的激战场面,时间虽有差错,却也符合其临终遗愿。

【六十、谁说周瑜气量狭小?】

陈寿评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气量狭小似乎已成定论。“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晟后被气死时的肺腑之言。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周郎丧命柴桑,孔明甚至再去吊丧。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但都不符合史实。

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和裴松之注所引的众多史料,都写周瑜不仅不是气量小的人物。反而是很有气度很有远见很有才干的突出人物。

陈寿写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孙权初领江东,年纪不到20岁,缺少威望,诸将和宾客表现出有些轻视、简慢,但和孙策同年的周瑜,身居要位,首先对孙权甚为恭敬,既合乎臣礼。又显得大度。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东吴大将程普年龄资历超过周瑜,地位反居其下,心有不服,屡示冒犯,但周瑜每次都主动退让,不与计较,程普终于被感动,对人说道:“跟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饮醇酒,不知不觉地就陶醉了。”

孙权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后来,孙权曾向陆逊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的地位当然在鲁肃和吕蒙之上。裴注引《江表传》的记载,说周瑜死时,孙权哭道:“公瑾有王佐之贤,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孙)权称尊号,渭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可见,周瑜有恢弘气度,又有兼人胆略,识大体、顾大局,并非心胸狭窄的庸俗之辈。

然而,因为罗贯中《三国演义》奉刘备蜀汉为正统,处处强调这条主线。为了突出烘托诸葛亮的远见卓识、顾全大局。就让周瑜当了反面陪衬人物,气量小,嫉恨比自己才高的人。从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看,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形象,无疑也是颇为成功的。否则,很难会有民间广泛流传的关于周瑜和诸葛亮斗智的故事。

问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周瑜,尤其作为诸葛亮陪衬人物时的周瑜,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故事,完全是两种人物特征,彼此差异,何啻霄壤。

周瑜和孙策同年,又是知交。在江东,一个被称为孙郎,一个被称为周郎。两人风流倜傥,分别娶乔家二女为妻,就是国色天香的大乔和小乔。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雄姿英发。周瑜同孙权讨伐江夏时,为前部大督。35岁时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当时人们说:“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说,周瑜对于音乐很精通,即使喝了三大杯酒之后,奏乐中间出现差错,他仍能明白地加以指出。所以说,他是个奇才。

【六一、对周瑜应当如何评价?】

江东周郎,人称奇才,雄烈有胆略。视死如归。

江东人的习俗,称赞某人年轻倜傥,往往俗呼为“郎”。孙策和周瑜同年,人称孙策为“孙郎”,周瑜为“周郎”,可见当时人的赞美。

老将程普先是倚老卖老,不服周瑜,屡次表示侮慢之意,但周瑜有气度,一再谦让。程普终于甘心赞扬周瑜:与周公瑾交往,像吃醇酒一样,令人陶醉。

孙权比周瑜小七八岁,他放手让周瑜负责军国大事。对于周瑜推荐鲁肃以代己,孙权完全信任和接受。周瑜在孙权心中地位特高,周瑜死时,孙权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贤,你离我而去,真使我缺了依靠!孙权称帝时还说道:要不是周公瑾助我。我哪能称帝!后来,孙权对陆逊又说起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再从当时对立的阵营来看,曹操和刘备都对周瑜有过评论。这还是周瑜活着时候的事。

先说刘备,赴江东向孙权借荆州,离开京口(今江苏镇江)时,孙权设宴欢送。宴罢,刘备同孙权单独叙别,刘不怀善意地说:“公瑾文武全才,器量广大,乃万人之英,恐怕不会甘居臣下。”

再说曹操,赤壁败后。十分佩服周瑜,派蒋干游说拉拢周瑜,未遂。接着,曹操又写信给孙权,称赤壁一战。因为疾病流行,我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胜名。目的也是挑拨离间。

上述史实,见于《三国志》和裴注引书。

陈寿对周瑜有专语评价:“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赤壁之战,真要从史实来看的话,主要的作战对立面,是曹操和东吴方面。破曹营的主要功劳,应当属于周瑜。所以,后人评价周瑜,往往同赤壁战事连在一起。且看唐宋诗人评说周瑜,是如何写的: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胡曾《赤壁》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苏轼《念奴娇》词)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宋戴复古《赤壁》诗)

和赤壁之战中周瑜有关的,还有“蒋干盗书”的故事。

蒋干和周瑜是老乡,已经阔别多年,蒋干作为曹操的幕宾,想去劝说周瑜。小说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和真实情况相差很大。

【六二、蒋干的相貌和才能究竟怎样?】

京剧里的“方巾丑”蒋干,是按《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来演的,这和历史人物真相差异极大。蒋干的品貌可以按照史料恢复原样。

戏剧舞台上的蒋千,鼻子上搽白粉,说话怪声怪气,十足是个小丑角色。京剧行当,叫做“方巾丑”。按《三国演义》所说,蒋干是曹操的幕宾,赤壁战前,他两次去江东,游说周瑜,打探虚实。他又丑又笨拙,周瑜假戏真做,将计就计,伪造蔡瑁的书信,故意让蒋干偷去,报告曹操。于是,曹操杀掉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反使曹军失去了水战的重要将领。

其实,历史记载上说,蒋干去见周瑜,时间是在赤壁之战过后的第二年(209年),并非在战前。而且,蒋干其人,说仪表有仪表,说才干有才干,是一位高士,江淮一带无人可比。

《三国志》里有唯一关于蒋干的记载,说“(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

蒋干见周瑜,实际上只有一次见于记载。他受曹操指派后,换上布衣葛巾,以私人名义去看望周瑜。周瑜见了他,开门见山地说:“子翼(干字)兄,真辛苦,远涉江湖而来,想必是替曹操做说客吧。”

蒋干不愧为练达的高士,说话周密,滴水不漏。他说道:“我与足下有州里之谊,阔别多年,遥闻你业绩显著,特来叙阔话旧,顺便观瞻贵营军容。”

周瑜听了,便说:“我虽及不上古代音乐家那么聪明,但多少也懂得闯弦赏音,对于雅曲妙律还是昕得明白的。”意思是自己对蒋干的真实使命,了如指掌。

蒋干和周瑜彼此心照不宣。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完了,周瑜说道:“大丈夫为人处世,遇到知己的上司,情同骨肉,言听计从,祸福与共,能够这样我很满足。即使苏秦、张仪复生,郦食其再出,这些巧舌如簧的人都不可能将我说动,何况你这位书生呢!”

蒋干听罢,心中无奈,回去后,就对曹操称赞周瑜的高风雅量。可见,蒋干虽然没有完成曹操的指派使命,却仍不失其名士的风范。

以上记载的蒋干和周瑜的这次会面,以及两人之间的几段对话,都出于《江表传》。从《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的众多材料来看,东吴方面的很多人物的不少故事,都是由于《江表传》的记载而得以保留、丰富的。对于了解真实的蒋干其人其事,《江表传》则是唯一的披露。

【六三、阚泽有否献诈降书?】

《江表传》还记有黄盖献诈降书一事。这也是赤壁之战前的一个重要环节,缺之不可。

送诈降书人,名字没有留下来,竟让阚泽充当。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重大战役,这次重要战役在《三国志》有关诸传,如《魏书武帝纪》、《吴书周瑜传》,《蜀书先主传》都有涉及,但遗憾的是,多是支离破碎,且还有抵牾处,直到今天、战场的确切地点、参加的将帅,战争的规模,包括参战人数,俘虏和死亡人数,都还没有定论。

它全靠元明杂剧乎话,尤其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创造,才得如此生气勃勃,余音常存,形成一幅千古风流长卷。

赤壁之战演义构成有苦肉计、诈降书,蒋干盗书和连环计等折子,这些大都是虚构,但诈降书却是见于史书,那是真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江表传》称黄盖派人送书与曹操,“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敉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但此送书人姓名,未见史传。由是《三国演义》拉来了读书过目不忘的阚泽。

其实,当时的阚泽,可能还是个自耕农呢。据《三国志·吴书·阚泽传》称,阚泽后来跳龙门,在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尉权还是大汉骠骑将军衔上时,“除钱塘长,迁郴令”。

《三国演义》把阚泽献诈降书,与曹操这场对话,写得有声有色。为了表示他的身份,还给了一个“参谋职务(明嘉靖本说是“参军”)。

这样处理反而弄巧成拙,因为东汉三国时期,上下都“没有参谋”这个官名。这个词始见于唐朝中期,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或节度使等高级武官麾下的幕僚,无编制。凡此,毛宗岗评改演义时,就创造了不少“参谋”,如第四十二回鲁肃对诸葛亮说:“先生之兄,现为江东参谋。”

【六四,是谁促成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

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促成孙、刘连手抗曹。

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战时结盟抗曹,最早提出建议并亲自斡旋其间,促成这种重要格局的人,究竟是谁呢?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这事主要归功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确实写得绘声绘色,东吴群臣如张昭、顾雍等二十余人,对前来说服孙权结盟的诸葛亮,轮番进。行诘问和质疑,简直如同辩论中的围攻,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但诸葛亮毫不示弱,力挫众议,终于赢得了这场辩赛。整个过程写得精彩纷呈,令人过目难忘。然而,这场辩赛乃罗贯中故意编排,目的为了凸显诸葛亮的丰采。史实根据完全没有,但又虚构得非常合适,非常亮丽,充分体现了罗贯中的精妙才思和圆熟笔致。

同时,罗贯中在这里又并不违背总的历史背景。他也写了鲁肃先去当阳长坂跟刘备建议结盟的事,这符合史实。不过罗贯中写鲁肃时轻轻一笔带过,却用浓墨酣笔编造诸葛亮去江东的细节。当然这符合罗贯中的创作主旨。

事实上,赤壁之战中孙剂联盟的结成,提出动议,最早的还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

《三国志》的刘备传和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去向孙权说结盟之事。陈寿在自己这同一本书的《鲁肃传》中又详细地记载了鲁肃前往刘备处说结盟抗曹的事。刘备当时遭当阳长坂之挫,走投无路,遂同意此事,并转道夏口,派诸葛亮再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

陈寿同一书中有不一致之处,原因是他所据的韦昭《吴书》材料,跟他写蜀史的依据,两者存在并不一致的情况。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对陈寿提出过批评:“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裴松之根据史料提出他的观点,认为功在鲁肃。裴说:“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指曹操),皆(鲁)肃之本谋。”

当时战事连连,各方记述都偏重自己的一面。尤其如赤壁一战,事关重大,结局影响深远,事后的各国有关记载,出现彼此之间的矛盾,无需也无法统一整理加以沟通,这是常有的事。其实,陈寿对两种不同材料来源,采取兼容并存的态度,无可非议。当然,裴松之更有充分依据,对《吴书》,《蜀书》差异之处,作出他的论断,给这件事情一个了结,也是应当肯定,值得重视的。

【六五、鲁肃是文官还是武将?】

小说中的鲁肃形象。更多的是作为暗衬人物出现。然而史实却是鲁肃不但好为奇谋,而且体貌魁奇,有胆有识。

鲁肃的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文绉绉的谋臣模样。众多京剧戏中,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蒋干盗书、油江口、单刀会等,鲁肃都是以文官扮相出现的。究竟鲁肃是否属于文官一类呢?

看陈毒《三国志昊书鲁肃传》,可知鲁肃一生大致的任职状况,其脉络如下:

公元200年,周瑜引荐鲁肃给孙权。鲁肃一见孙权,便谈形势大略,已知天下三分。后孙权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周瑜破曹操于赤壁。

周瑜病逝后,鲁肃被孙权任为奋武校尉。

周瑜部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都属鲁肃名下,由他管辖。鲁肃先驻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后因孙权借江陵与刘备,转屯于陆口(今湖北嘉鱼县西南陆溪口)。

鲁肃部众增至万余人,官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公元214年,从孙权攻破皖城(今安徽潜山),鲁肃为横江将军。

公元115年,孙,刘联盟面临破裂时,鲁肃邀关羽,单刀赴会,缓解局势。

公元217年,鲁肃逝世。年46岁。

陈寿写鲁肃传,突出他的谋略和胆识,从大处着眼,简扼明了。

但是,陈寿忽略了鲁肃另外一面,即非但有谋而且有勇,完全是一个极爽快、极有刚性的人物。

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时,引《吴书》(韦昭等著)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

同类推荐
  • 六月来临

    六月来临

    实力派小说家赵大河以其精湛的文笔和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和神奇,并且激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深深思考。笔触流畅幽默,充满了叙述智慧,极具可读性。本书选取了作者比较珍爱的六个精彩中篇小说作为内容。分别是《老阚与黑豆》、《少女杜兰的烦恼》、《一封电报》、《二十万》、《面具》、《六月来临》。这六个中篇小说,题材各有不同,叙述也各有别。
  • 纳尼亚传奇(中)

    纳尼亚传奇(中)

    故事的开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女孩偶然进入了一个异世界,被称为“纳尼亚”,并在那里经历过一连串的冒险,及看到那个世界的创造......,
  • 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记》是狄更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富有狄更斯的特色,作者身上的戏剧气质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狄更斯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双城记》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能和《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孤女露西被好友洛瑞接到伦敦抚养长大。贵族青年达内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家族财产到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
  • 贾平凹作品精选

    贾平凹作品精选

    《贾平凹作品(珍藏版)》共有12篇小说,分别是听来的故事、阿士口、猎人、小楚、制造声音、太白山记、玻璃、黑氏、天狗、任氏、烟、美穴地。
  • 最美丽的谎言

    最美丽的谎言

    本书收录了他的100多篇文章,包括好心带来好运、好人是“装”出来的、雷人的倒车雷达、真诚无敌、天使爱“美丽”、珍藏12年的照片、登顶的秘诀、夺命算术题、锅底的出路、存钱不如存朋友、像蘑菇那样成长、弱者的生存法则、经典失误等。本书为《读者》超实力签约美文作家丛书的其中一册,收录了《读者》签约作家姜钦峰的经典作品。
热门推荐
  • 亲爱的我们就到这吗

    亲爱的我们就到这吗

    年轻的时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你肯定也和我一样哭过,笑过,恨过,爱过;肯定那么深情的爱过一个人,为她(或是他)啜泣伤心过;也一定在时过境迁后,将所有的快乐不快乐都变成了深刻美好的回忆。故事里的主人公经历了暗恋、热恋、苦恋、三角恋、分手、前度等问题,在爱的功课里渐渐学会爱与原谅。辗转千回,原来最爱的人一直没有离开。亲爱的,我们就到这因为,我的未来在等我......
  •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

    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和美女明星在孤岛

    和美女明星在孤岛

    逃婚的李嗣混进了一艘豪华远洋邮轮。这艘船不叫泰坦尼克,可是它也沉了……好在李嗣的名字不是鲁滨逊,所以他不用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美女明星在豪华邮轮沉没之后流落在南太平洋上一个孤岛上的故事。当然,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孤岛生活之后,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现代社会,只是,他们的关系还能像在岛上那样吗?
  • 九劫御天

    九劫御天

    天地创始之初皆有九大元素构成,风、雷、水、火、土、光、暗、空间、时间。此九元素技能造福于人,亦能降灾于人。因此掌握一劫大成便可称雄一方,呼风唤雨,中华浩土无数修仙之士穷其一生,潜心修炼,只为天人合一,掌控天地元力,成为一地强者,著就不朽传说。天成的书友群331553671,本人的书友朋友都可以加进来
  • 英雄联盟之虚空乱世

    英雄联盟之虚空乱世

    虚空,一个神秘的地方,数百年之后,再次降临瓦罗兰大陆,城邦之间依旧各自为战,还是。。。。。
  • 神魔大陆之神与魔

    神魔大陆之神与魔

    神魔战场,是强者的坟墓,王者的归宿,或神或魔,半世迷茫,半世凄凉
  • 28岁嫁出去

    28岁嫁出去

    “几岁了?”某男轻佻地问,某女怒瞪“十八!”某男镇定开口“说人话。”某女怒“老娘说是十八就是十八!”某男轻笑“放心~我不会嫌你老。”麻痹!谁老了!老娘才28!才过十八生日没几天好不!找死。作者新浪微博【撒旦之王Satan】
  •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凡的80后叶雄由于一次误操作短信,从而被外星人附身的老板盯上。面对老板给出的接受穿越世界或者拒绝的要求,叶雄看在工资翻6倍的份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接受。只是老板,我只是在公交车上面打个盹而已,为什么醒来的时候却是在死神来了的断桥上。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恒宇之尊

    恒宇之尊

    修炼之途,欲为长生。无仙,无神。先天之期,武道先天为起点,而终点又在何方,成圣,成霸,成尊。看一少年淡淡的人生路,追寻着最后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