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充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逭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日:“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十一、割须代罪
行军中,曹操令士卒无伤麦,“犯者死”。不料曹操自己马踏麦田,遂割须发以代死,以此号令全军。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人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日:“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十二、儆戒立威
棒杀爱姬,只是因为没有及时叫醒昼寝中的曹操。目的是对身边人儆戒立威。
叉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日:“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十三、粮官欺众
军粮不够,曹操先让粮官以小称大,后又将欺众的罪责,由粮官承担。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日:“如何?”主者日:“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日:“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日:“特当借君死以压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日:“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从上面的十三则故事可以看出,《曹瞒传》里的记载确实和《三国志》的正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陈寿写《三国志》,魏的史事,主要取材于王沈的《魏书》48卷,鱼豢的《魏略》89卷。陈寿是晋朝人,晋继魏国,所以《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曹瞒传》写曹操的歪事,陈寿即使见过这书,也未必肯用这些材料。裴松之就不管这些顾忌,作注时引了这部书。罗贯中创作小说,扬刘抑曹,对这些材料当然如获至宝了。
还有一件事,无论《三国志》还是《曹瞒传》,都没有记载到的,那就是曹操曾经“上演”过一幕短剧,扮成一名提刀的卫士,站在由别人假扮成的“曹操”身旁。这真是一幕名副其实的真假曹操戏。
【 四二、曹操为啥扮成床头捉刀人?】
《世说新语》里,记载有关于曹操杀人的一則出人意料的故事。
这是一幕很有悬念而且令人为之动容的短剧。
《三国演义》里写到,曹操命崔琰代他接见匈奴使者,而自己扮作站在床后面的捉刀卫士。接见完申后。派人问使者印象如何,使者回答:“魏王很有雅量,但是那个床头捉刀人倒真是位英雄啊。”曹操听了,就派人追杀了这名使者。
罗贯中写这段故事,是有史料根据的。但并不是《三国志》,也不是《曹瞒传》。陈寿对曹操的处世行事,多有所讳避,这个故事当初即使有了,他也会故意舍去的。《曹瞒传》从另外的角度保留着曹操许多奸雄本色的故事,但这个床头捉刀人的故事也未及记载。
这个故事可能在历史上流传于《曹瞒传》(无名氏)之后,或是无名氏见闻之外,它记载在南朝宋的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的《容止》篇。原文不过几十个字,照录如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琰)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一短剧中,崔琰的形象究竟如何?《三国志·魏书·崔琰传》里说:“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曹操让崔琰代己。表面看来,目的是给匈奴使者以雄威的印象。其实不仅止于此,否则曹操为何还站在床头当捉刀人呢?他也为了要亲临观场,做直接的观察。当得知匈奴使者实际印象之后,曹操又派人追杀了使者。
由此可见,曹操扮床头捉刀人,有着或明或暗的多重动机。一是以崔琰代己,给匈奴以雄威的印象。二是曹操疑虑,若使者真要行刺,则既可保全自己性命,又借手除掉他所忌惮的崔琰。(崔琰后来终为曹操除掉。)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匈奴使者眼力甚强,虽不知崔,曹的模样真假,谁是谁非,却认定捉刀人倒是英雄人物。这不仅没让曹操感到高兴,使者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这里,曹操的猜疑、妒忌以及居心叵测,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史料,后来的艺术创作的作者当然是绝不会放过的。更何况,《世说新语》上的原话,既简扼,又生动,很有内容,非常含蓄,活脱脱就是一篇典型的超短小说,也是一幕由曹操亲自表演的“真假曹操”的好戏。
曹操患有头痛病,那是出了名的。但跟陈琳又有什么关系呢?且看下文。
【四三、文章为何能治曹操头痛?】
痛快淋漓的文笔。曹操读后竟会毛骨慷然。
这个问题当然和陈琳的文章有关。且看是陈琳的什么文章。
陈琳字孔璋,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17年。一般都说他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实,陈琳是今江苏射阳人(查《三国志·魏书·臧洪传》可知,陈琳和臧洪是射阳同乡)。
陈琳曾经做过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后来跟从袁绍。《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说,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这篇檄文遍行州郡,并且在各处关津隘口张挂。这时候,曹操在许都(今河南许昌)方患头风,卧病在床,见了此文“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
竟然有如此厉害的文章,那它究竟说些什么?好在陈琳的檄文,罗贯中已将它几乎是全文移入小说里面。其中,不但罗列曹操的罪行,还痛斥其祖其父为“妖孽”。曹操罪行中,还提到“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破棺裸尸,掠取金宝”等事。这篇檄文笔墨酣畅,痛快凌厉之极,实在让人叫绝。
后来,袁绍失败,曹操因为爱陈琳之才而既往不咎。
罗贯中《三国演义》里几乎全文引述陈琳的讨曹操檄文,还提到曹操头痛的事。这是有史料依据的。不过,罗贯中按照小说的需要,作了两点改变。
第一,袁绍命陈琳写移檄。实际是给刘备看的。《为袁绍檄豫州》开头说道:“左将军颁豫州刺史(指刘备)郡国相守。”罗贯中将这开头删去了。不过还算有依据。详见《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注引《魏氏春秋》所载此檄全文。
第二,这篇檄文与治愈曹操头痛病无关。它只是罗贯中的移植。
按照《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裴松之注引《典略》的话,可知陈琳文章为曹操所赏识,头痛时读它甚有感觉。但那是陈琳随从曹操。当了文书之后的事。(《典略》曰:“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曰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日:‘此愈我病。’数加厚赐。”)
罗贯中为了让小说显得紧凑,节奏合理,人物描述精彩生动,特地将《典略》上的故事移到当年袁绍命陈琳作檄文的时候。这是一种聪明的办法。从史实的大处着眼,罗贯中这样移改时间前后,并无大的妨碍。单就创作手法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一种值得借鉴之处。
曹操作为军事家,他的实战本领如何?且看下文。
【四四、曹操如何智取阳平关?】
曹操不仅是一位大谋略家。还是指挥具体军事战役的行家里手。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写道,曹操战胜马超后,兵力雄厚,起兵南征。夏侯悻建议:“宜先取汉中张鲁,以得胜之兵取蜀。”曹操同意攻打汉中。
位于白马河人汉水处的阳平关,乃是川、陕间的交通要冲。为了打开这个汉中盆地的前漪屏障和门户,曹操亲率大军前往。他先派夏侯渊、张邰为前锋,直向阳平关杀来。但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待夏侯渊、张郃领兵到达关城下,已是人马疲乏。由于疏于戒备。当夜便遭敌劫寨,溃不成军。
曹操到关前一看,“山势险恶,林术丛杂”,便叹道:“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曹操领许褚,徐晃观察地形时,又遭到伏击。于是,双方相持五十余日,“只不交战”。
曹操为了摆脱不利局面,传令撤军。这—做法,连足智多谋的贾诩都感到吃惊,不解地阃:“贼势未见强弱,主公何故自退耶?”这时,曹操胸有成竹地说:“吾料贼兵每日提备,急难取胜浯以退军为名,使贼懈而无备,然后分轻骑抄袭其后。必胜贼矣。”
敌方认为曹军久攻不利而必定撤退。因而放松了戒备。不料曹操明里撤军。暗里密令夏侯渊、张邰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抄阳平关后,然后再大军回攻,前后夹击。夺下了阳平关。
智取阳平关这个故事,罗贯中写得极妙。曹操之谋略。竟连贾诩如此聪明的人都出乎意料。撤军假象,安排得台情合理,难以识破。曹操巧夺阳平关。是他军事才干的表现之一。
罗贯中这么写,是否有根据呢?《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及《张邰传》中,都只提到一句:“攻汉中张鲁时,带兵五千为前锋。”此外,没写在阳平关的表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写到,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公(曹操)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
可见,小说的主要根据是《武帝纪》,但罗贯中故意不提解□、高柞二人,改成主将为夏侯渊、张邰二人,这样人物就更集中了,罗贯中将史书中一句简单记述,竟谱写出大段的故事,集中体现曹操的谋略高明和用兵之妙。战局铺垫和进展,前后情节描写细密,使得阳平关之战场景突现,人物活跃,既基本符合史实,又写得非常好看。
【四五、曹操有多少个子女?】
曹操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有着众多子女的父亲。
说到曹操的儿子,最为人所熟知的有曹丕和曹植二人。曹丕称帝为魏文帝,曹檀是有名的才子,“七步诗”“才高八斗”,闻名千古,除了曹丕、曹植,曹操另有23个儿子。史书记载,曹操共有25个儿子和一些女儿。
关于曹操的儿子,记载比较明确。(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文帝纪》、《曹彰传》、《曹植传》、《曹熊传》以及《武文世王公传》各有关传记。)
现将同母所生的编成一组,列名于后:
卞后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人;
刘夫人生曹昂、曹铄二人;
环夫人生曹冲、曹据、曹宇三人;
杜夫人生曹林、曹衮二人;
秦夫人生曹珐,曹峻二人。尹夫人生曹矩一人;王昭仪生曹斡一人;孙姬生曹子上、曹彪,曹子勤三人;李姬生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三人;
周姬生曹均一人。
刘姬生曹子棘一人;
宋姬生曹徽一人;赵姬生曹茂一人。
以上所列出的曹操25个儿子的名单,其中,因为曹丕立为太子,后又称帝,所以,卞后所生四子排列在前。
其实,曹丕并不是曹操的最大的儿子,而是次子。比曹丕出生早几年的曹昂(字子修)才是曹操长子。曹昂是刘夫人所生。
早年,曹操南征张绣时,打了败仗,流矢射中曹昂,曹操丧失了长子。事情发生在公元197年,当时,曹操42岁。曹丕当年只有10岁,因为骑马技术较好,才得以幸免。这些,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曹丕的《典论自叙》里可以得知。
曹操众多儿子中,早亡的不少。例如,曹熊,曹铄、曹矩、曹子上、子勤、子京,子棘、子乘等,都是早死的。有的只知其字,不知其名,这反映出当时记载的欠缺。
其中,有一位曹冲,从小就很聪明,曹操喜爱他,但不幸的是,曹冲13岁时就死去了。后人为曹冲写过“称象”的故事,流传很广泛。
另外,曹操还有一些女儿。史料中关于他女儿的记载,不那么明确。比较有名的三个女儿,也就是三位公主,她们是:
清河长公主嫁给夏侯。楙是曹操的堂兄弟夏侯悖的儿子。文帝时任安西将军,明帝时任尚书。夫妻关系长期不和。(《三国志·魏书·夏侯悖传》裴注引《魏略》)
安阳公主嫁给苟恽。苟恽是苟或的长子,苟或50岁死,恽承嗣为“敬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三国志·魏书·荀恽传》)
金乡公主嫁给何晏。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他以文才出名,官至尚书,提拔旧交之人。他还好色,“顾影自怜”这一成语典故,就出于何晏。(《三国志·魏书·曹真传》附《何晏传》,以及裴注引《魏略》《魏末传》)
综合有关的史料看来,这三位公主的婚姻生活都不好。清河公主和丈夫长期不和睦,安阳公主的丈夫由于和曹植关系好,受到曹丕的压制;金乡公主的丈夫是个“自恋癖”,后受曹爽的牵连被杀。
【四六,秦朗是在祁山被诸葛亮军杀死的吗?】
曹操还有几个假子。所谓假子,就是没有直接血缘的儿子。他们是因为自己老妈为曹操收用了,而被这个晚爸曹操认做儿子,而有别于他,称为假于。此中有一个就是秦朗。
秦朗故事记录得很简单,但他曾出现在讨蜀战场上。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写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河南北,诸葛亮识破司马懿命部将郑文诈降的计策。于是将计就计,诱得司马懿大军前来劫营。此战虽然未获得司马父子,但那位先引一万兵为先锋的前将军秦朗,却全军覆没。秦朗亦死于乱军之中。
这段文字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不见于史,尤其是这位秦朗将军,他不是出征于此,战死于此的。
秦朗此人不平凡。
他是曹操的“假子”。秦朗生父秦宜禄,原是吕布部将。曹操取下邳,接收吕布和部将家眷,秦宜禄的夫人杜小姐,原先是关羽看中了的,城破前后,关将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大司空面禀,城破之日,你只要把秦宜禄弃妇赏赐我,我就感激不尽了。说是弃妇,那是因为秦宜禄在下邳围城初,奉吕布命出城到淮南向袁术求救,袁术赏识他,又给他送去一位姓刘的小姐做太太,杜小姐就被抛弃了。可是关羽的再三请求,其恳切之心,却引起疑心病重的曹操猜疑。曹操就先找她来看看,一看美极了。曹操就留作自用了。她就是《三国志·魏书》中介绍的杜夫人,而秦朗就是她带过来的拖油瓶。
曹操对杜夫人很喜爱,跟她还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爱屋及乌,对秦朗也很喜欢,“朗随母氏畜于公官,太祖喜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日:‘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魏氏春秋》)秦朗少时相当低调,处世谨慎,与人交往谦虚有加,因而得到曹操诸子的敬重,曹丕儿子曹叡对他尤为器重,在做皇帝后,就封为骁骑将军、始事中,出入车驾时常相伴从,井为他在京都洛阳建造高大的府第。青龙元年(233年),还被派往并州(山西)前线,主持讨伐鲜卑。翌年,又调任为征蜀护军,作为司马懿的监察官,率步骑二万到渭河前线,参加对蜀汉的战争。
秦朗的二万人马,使魏国在渭河的机动部队大为增强,他和司马懿统率的原有将士。估计超过了五丈原地区的蜀汉大军,鉴于魏国奉行曹叡固守不战策略,史书未见有秦朗主动进攻的记载。他当然没有战死在渭河前线。未久,却因诸葛亮病死,西线又无战事了。
《三国演义》显然是把秦朗作为一个符号,强调诸葛亮智慧高司马懿一筹。
【四七、曹植写过五言绝诗了吗?】
晚年曹操选择了曹丕做接班人。在他死后,曹丕继位,不久就代汉当了大魏皇帝。
曹丕当了皇帝,妒嫉兄弟曹植,就给他一个下马威。
曹操儿子曹植在文坛上颇有盛名。
他的诗尤好。妇孺皆知的,就是那首煮豆诗。也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故事中提及的:
“丕又日;‘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宇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