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那些已经破产的“.com”们面前,潘石屹得意地向那些数字英雄们传递着经验:“大势起来的时候,你不介入,这是愚蠢。聪明的商人,要在大势能往上走时就跟着走,一发现苗头不对,就马上退出来。”
多年的拼搏与奋斗,成就了如今的潘石屹,一路走来,他从“黄土高坡”到“天涯海角”,然后辗转到首都北京,留下了坚实的脚印,都记录了他一步步成长的轨迹,直到成为中国房地产风云人物,拥有“中国SOHO之父”的美誉。现在的他,只要娴熟地挑动媒体掀起波澜,结果就会换来外界对他的倍加关注。
二、伉俪情深,共创美好事业
潘石屹和张欣1994年初经人介绍相识,1994年年底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后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的前身中鸿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有人说他们是“土鳖海龟”渴望交集,也有人打趣说他们是“甘肃海南万通”结合“北京香港华尔街”,共同演绎了地产鸳鸯的传奇故事。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从恋爱到结婚,只有区区几个月的时间,可谓是闪电式恋爱,闪电式结婚。
都说潘石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有着让人津津乐道的出身、童年以及在海南的奋斗史。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农村娃放弃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来到海南淘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到北京建造了自己的商业王国——似乎是很古老的剧情,但是却被很现实地续写着,演绎着!
殊不知他的妻子张欣,则带有另一番传奇的色彩。她15岁时从内地来到香港当制衣女工,赚够学费之后便千里迢迢远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取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在华尔街闯出了名堂。张欣拥有锐利的投资眼光,并在“人生投资”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事业顺顺利利之时,她的生命却在1993年发生了转折,因为邂逅了潘石屹,她甘进“火坑”。她相信,潘石屹终非池中物。婚后两颗心拧成了一股绳,投身房地产事业,他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事实证明,选择潘石屹,张欣的眼光是独到而准确的。因此,在公开的场合,潘石屹总是重复着这辈子真诚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张欣。
一个是真正的“海龟”,一个是不折不扣的“土鳖”,一个是“甘肃海南万通”,一个是“北京香港华尔街”——这样的结合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加上恋爱时间短,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所以在最初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出现了很多的不和谐。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张欣的兴趣在用她从剑桥学到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来改造一个中国化公司,而潘石屹所期望的是张欣的资本运作能力。这种立场观点上的分歧构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商人潘石屹和一个受过名校教育的知识分子张欣之间长达两年的感情冲突。
1997年10月,张欣做了两年的新加坡国家投资,因为金融危机而夭折。这个计划却寄托了潘石屹很大的希望,他甚至不相信华尔街的资本运作方式。那段时间里,两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差点闹到分手的地步。那是1997年的暑假,为了躲避这种天天吵架的场面,张欣选择了暂时离开北京,独自去欧洲旅游,然而,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又争吵起来,张欣喊停车,然后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潘石屹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感觉到这场婚姻可能走到了尽头。然而,张欣出国后不久,不甘心婚姻失败的她打电话告诉了潘石屹自己浓浓的中国情结,潘石屹大为感动。自此,爱情的火花又迸发在两个人的心田。
回国后的张欣,选择了“下岗”,目的是回家生孩子。因为她相信土生土长的潘石屹一定能够做好市场营销和公关等,而自己则是带来了资金和新思想,只要两个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
如今的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子,并且工作上也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商业组合威力。潘石屹和张欣的分工很明确,但有些传统——基本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所有与国外的关系,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等由张欣做;谈判、销售等所有与钱有关的事情由潘石屹做。潘石屹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说他们俩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张欣先出来敲锣,然后由潘石屹出来耍猴,最后张欣再出来拿帽子收钱。在这样明确的分工下,潘张二人显示了很高的默契度,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房地产奇迹。对于奖项来说,潘石屹拿到了国内的,而张欣拿到了国际性的,例如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等。
如今,着名的SOHO夫妻店,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而他们夫妻两个从1995年创立公司以来,齐心协力,开发了SOHO现代城、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外SOHO、SOHO尚都等许多着名的楼盘。多年的苦心经营,他们把SOHO中国创建成了一个“名牌产品”,另外潘石屹也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可谓伉俪情深,生活圆满,事业如意。
当年在所有人眼中都认为不合适的夫妻如今成了中国最合适的夫妻,他们比翼齐飞,成就了辉煌的事业,给中国的房地产业注入了明快与清新的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夫妻拍档,老潘活得特潇洒,其貌不扬的他如今几乎成了京城的时尚先生,且写书、登山、拍电影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张欣除了干好工作外,负责带孩子,还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在一些重要场合,他们总是同进同出,虽貌不出众,但他们的气质、地位、风度总是使他们成为房产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潘石屹-张欣,张欣-潘石屹,两个人相互成就了对方,家庭、爱情、事业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都已经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无法放弃,无法割舍。
三、与众不同,彰显独特个性
在潘石屹的人生词典中,“破坏规则”似乎是他一贯的坚持。一直以来他都在做着与众不同的游戏,来彰显他独特的个性。
在海南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从山西来了个名叫韩九吉的大老板要买潘石屹的房子,当时潘石屹开价每平方米4000元,韩九吉正在犹豫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内蒙的顾客,潘石屹立马将价格提到了每平方米4100元。想到反正会有人要,他就打了一次心理战。韩九吉气急败坏,他斥责潘石屹:“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买卖?”他的两个儿子更是愤怒:“不谈了,咱们走。”韩九吉想要讨个说法,潘石屹告诉他:“我重合同,我也重信誉,但开价可以正向开,也可以逆向开。”潘石屹说一不二,继续将价格抬高,最后韩九吉以每平方米4200元的价格买下了三栋别墅。时隔不久,那个内蒙古买主以每平方米6100元的价格购买了另外两栋别墅。
后来韩九吉成了潘石屹的好朋友,他并没有认为潘石屹在骗他,反而觉得潘石屹太有智慧了。潘石屹结婚那天,他专门扛着山西的玉条、景泰蓝,用大布包着,非要亲手送到潘石屹手里不可。
在北京的时候,潘石屹曾经找到北京一轻局的局长,他告诉对方说想要买一块地。对方就笑着说:“好啊,我们这里地多得是,咱们一起去转转看。”那天的北京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辗转了好多地方以后,转到了东三环红星二锅头厂那块地。红星酒厂的设备都是解放以前的老设备,酒糟的臭味非常浓重,是政府勒令拆迁的对象。并且它的周围是一片泥地,后面的通惠河淤泥腐臭,而前面同样是一个臭水沟,门前正在修桥修路,乱糟糟的一片。而当潘石屹看到这块地的时候,就一锤定音——“咱们别看了,就这块”。周围的朋友们都非常吃惊,说潘石屹你出来自己做,第一个项目就找这么一块臭地,做的成吗?潘石屹坚定而有力地回答说:“行,要看发展,关键是要看发展。”
就是在众人的疑惑里,潘石屹做完了万通新世界广场。后来的一天晚上,潘石屹横穿北京城,结果发现:东边灯火通明,有办公室的灯光,有饭店的灯光,有娱乐城的灯光,有酒吧一条街的灯光,然而西边却是一片黑暗,……所以后来潘石屹移军东进。
他在京东建立了“现代城”,这个项目在1998年获得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评定的建筑艺术创作优秀设计方案一等奖。它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环境回归自然为本的创作理念,成为城市中的花园,城市中的乡村,而现代城中的“空中四合院”,更是在京城房地产业中独树一帜,刚推出就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如今的现代城,交通四通八达,国贸立交桥,京通高速路,地铁复八线等交通干道让这里人气旺盛。
潘石屹是一个另类者,他总是喜欢破坏规则,按着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做事。他的经营思想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他宁愿孤独地守候自己的心灵家园,也不去随波逐流。潘石屹曾经这样说过他做精修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主要是想给顾客提供一个好环境。我们了解到毛坯房进入装修期时噪音、建筑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装修过程中的断水、断电,相互干扰,破坏了宁静的生活秩序。
”而且潘石屹非常自信,他相信自己提供给客户的精修房是可以施展个性的东西。
工作中的潘石屹如此,生活中他也一样与众不同。因为有过吃苦的经历,他会为一盘土豆丝是8元还是5元与小贩们争执不休,而且这么多年了,他乘坐飞机一般都是坐普通舱……贫穷也罢,富裕也罢,潘石屹身上保持的依然是质朴的个性。对人生的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对历史的反思,对名利的淡薄,这些都使潘石屹超脱了一切。
如今在房地产行业已经举足轻重的他,甚至开始仿效娱乐明星的做派,除了在电视上、论坛上频频亮相之外,还走上了以杂志为主的各类媒体的封面,完成了从行业大款到明星企业家的升级。在许多同行对他的做法不屑一顾的时候,潘石屹“献身取利”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一边是全国各地汇集来的买家争着买“潘石屹的房子”,无论是他的现代城、建外SOHO,还是海南博鳌的蓝色海岸别墅、长城脚下的建筑师走廊;一边是国际资本的青睐,新加坡财团、香港财团、欧美基金纷纷与他洽谈合作,他所得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是为人谦和,笑容常在的老潘,所言所行却时常出人所料。现代城项目从开发销售至今,一直备受瞩目与争议。尤其是风格另类前卫的SOHO现代城,出现过夜间排队领号购买的热烈场面,创下了北京市销售楼盘的最高纪录,但也因观念相左而被业界同人竞相“批判”。但老潘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敢说敢干敢负责任,喜欢创新,没有权威意识,这是老潘推崇的精神。
创业感悟:因专注而突破,另类缔造成功。
在中国的房地产业中,潘石屹并不是最有钱的一个,他的红石公司也不是最大的一个,但是潘石屹却是行业中最吸引别人眼球的一个。在房地产业,这样一个另类的建设者,以其不断创新的观念和行动挑战着中国房地产业的秩序和规则。盖自己想盖的房子,不喜欢安分的潘石屹每一个项目都会掀起行业的轩然大波。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够取得成功。
规则可以说是一种规范,也可以说成是某种束缚。因循者可能被捆住手脚,失去继续发展的潜力。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突破陈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潘石屹虽然出生于甘肃的黄土高坡,在那片黄土地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童年的困难让潘石屹产生了对财富的强烈的追求欲望。家中曾经有过极为苦难的时刻,因为生活困难,潘石屹的两个妹妹被送给了山里的农民。正是童年的磨难,培养了他对成功的执着追求。生活教给了他朴素的品质,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是执着于梦想,追求时尚,充满智慧,喜欢叛逆。他怀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梦想下海经商。
几经周折,最后他把自己的理想放在了房地产上。潘石屹自己也坦言说自己就是喜欢盖房子,因为在土地上,在房屋上,他能够找到感觉。而对其他领域,他难以把握。也因此在北京发展的时候,潘石屹与其他几个合作伙伴发生分歧,他们想要涉足金融、航空、电影制片等领域,而潘石屹只想专注于自己房地产行业,意见不合,最终潘石屹选择了离开。
建造房子,不是简单地买一块地,在上面用钢筋水泥堆积一个有门有窗的建筑物。房地产开发要看发展,潘石屹在前是烂泥坑、后是臭水沟的地面上建起了万通新世界广场,没有发展却实现了大的发展。潘石屹独到的眼光和远见,不得不让世人佩服。
因此,作为一个创业者,看问题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有预见性,这样可能你做出的选择在别人眼里是反叛的,另类的,不合常规的,但是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你的睿智。想要缔造成功,往往需要突破常规,不要在意别人的异样眼光,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才能够摆脱束缚,取得成功。
创业经历:
1956年,金志国出生于山东青岛。
1975年,进入(原)青岛啤酒厂工作。
1996年,被任命为青啤西安公司总经理。
2000年8月,受命组建(青啤)北方事业部。
2001年4月,出任(青啤)北方事业部总经理。
2000年8月,任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助理。
2001年8月,至今,任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创业很需要这种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钻”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要做就把事情做得最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够把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那么扫起天下来,也会井然有序,像模像样。小事情锻炼出好品质,大能力。所以要想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想要一蹴而就,跨过成长的过程,那么即使取得暂时的成功,也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半路夭折。从小事做起,是一个磨炼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倾心投入,事事做好做精,成功才会随你而来。
金志国从青岛啤酒的一个无名的“洗瓶工”变成偌大企业的总裁,他对自己当年“洗瓶工”的生活没有半点埋怨,反而津津乐道。为自己当年洗瓶的认真而感到快乐,连洗瓶都要做到最好,管理一个大的企业,更会认认真真,尽职尽责。快乐从简单开始,金志国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啤酒,所以他的人生可以说就是啤酒人生。
一、成功,从洗瓶工开始
1975年11月15日,高中毕业的金志国开始了在青岛啤酒的工作,最初他是一个“洗瓶工”,每个月工资只有23元。终日与机器洗啤酒瓶时“叽里咕噜”的声音为伴。
所谓“洗瓶工”,就是把瓶子装在麻袋包里一包一包地放在平板车上,要放三十多包,然后沿着小铁道推到一个洗瓶的点上去,打开麻袋一瓶一瓶地装进盒子里去。这份工作很枯燥、很苦、很累,不管刮风下雨你都必须去操作,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手抓着冰冷的瓶子,或者是在寒冬上夜班,那种痛苦的滋味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