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十分恼怒,但是不敢向赵王发怒,只能迁怒于蔺相如。他扬言说:“我如果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之后,知道廉颇已经生气了,就故意不肯和他相会。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这样让着廉颇,就是想让廉颇感觉到自己怕他,这样一来,廉颇原来的冲天怒气就能消退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蔺相如有机会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让稍微冷静一些的廉颇能够听得进自己的“心声”。
果然,廉颇得到了一些胜利的喜悦,但是,蔺相如的门客们却不高兴了。他们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当然,这是蔺相如意料之中的事情。他知道,自己这样损抑自己,手下人肯定会觉得难以忍受,而且要替自己出头。这个时候,蔺相如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了。要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外交家,不然的话,他当年也不会完成完璧归赵的任务了。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这句问话十分厉害,一来没有直接说自己怕不怕廉颇,二来把自己当年的功绩说了出来。
门客们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这些话,大义凛然,而且言之成理,让他的门客们听了觉得蔺相如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反而是不愿意和廉颇计较,懂得顾全大局。而且,按照蔺相如的估计,他的门客们很快就把这番话传遍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为的就是要表白,他们的主人蔺相如并不是惧怕廉颇,而是为了国家,不愿意和廉颇争抢名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十分感动。廉颇是一个感性的人,不大会耍弄阴谋诡计,所以他把别人说的话都当成肺腑之言。他觉得蔺相如的话说得十分好,也觉得自己以前对蔺相如所做的事情确实太过分了。于是,他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廉颇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大人您是如此的宽厚啊!”
这样的结果,是蔺相如愿意看到的,通过这样一番交流,在国内,蔺相如没有了廉颇这个敌人,反而多了一个朋友。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这也让国外的诸侯们知道,赵国的将相之间十分团结,文有机智过人的蔺相如,武有骁勇善战的廉颇,所以其他诸侯国都不大敢找赵国的麻烦了。
这一年,廉颇向东进攻齐国,打败了它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把它攻占了。此后三年,廉颇进攻魏国的防陵、安阳,都攻克了。再过四年,蔺相如领兵攻齐,打到平邑就收兵了。这个军事成功,正是以赵国内部的安定和廉颇、蔺相如两人的交好为基础的,如果他们两个人整天明争暗斗,那么赵国就没有闲暇去对付外面的敌人了。蔺相如巧妙安排了一个局,让廉颇心悦诚服,认可了蔺相如,而蔺相如自己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外交事务上,使赵国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机会。可以说,虽然蔺相如做局是为了保持平衡,但是达到的效果却是十分精彩的。
成功之术:诸葛亮的危机博弈
如果说人生就像竞赛的话,那么国家之间的竞赛,无疑会是人生中各类竞赛间最为激烈也是最为刺激的一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因为那象征着肩负起这个任务的人是一个可以救国救民的精英。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十分推崇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因为他能够在希特勒的铁蹄践踏欧洲的时候,挺身而出,带领英国的百姓走出困境。
同样,《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诸葛亮,也是一个擅长危机博弈的人才。
众所周知,火烧赤壁的故事,是从刘备被曹操的军队逼得走投无路,派出诸葛亮到东吴去提倡孙刘联盟开始的。虽然刘备和孙权同样都面临了曹操这个强劲对手的胁迫,可是仔细思考一下他们的处境,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刘备曾经和曹操合作愉快,在徐州一起消灭过吕布。曹操也对刘备多方笼络,带他去见汉献帝,让刘备当了皇叔。本来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大可如鱼得水,从此一帆风顺。可惜双方的意识形态实在差距太大了,以至于刘备理直气壮地签下了七人反对曹操的声明书,被逼得和曹操决裂落跑,一下子逃到袁绍那边,一下子又投奔刘表。刘备可以说失去了曹操所有的信任,想要和曹操再度和谈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反观孙权的情况便大不相同。在徐州的时候,曹操便联合孙坚一起讨伐袁术,两人在这里曾经有过合作基础,之后彼此也没有结过什么梁子。因此,孙权想和曹操谈和的话,气氛其实还蛮不错的。再说,孙权就算投降曹操,他还一样是汉献帝的臣子,在面子上没有什么挂不住的地方。双方如果在实质利害上真能谈出一个方案,对孙权而言,谈和未必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出使到东吴,了解孙权的想法,并且激起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意志就格外重要。难堪的是,这是一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否则,刘备的前途就堪虑了。当然,诸葛亮这样的处境很快就被所有东吴的文武百官识破。更糟糕的是,东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文武百官主张投降。虽然情况对诸葛亮很不利,可是诸葛亮理解到,毕竟这些文武百官只是权力外围人士,根本无法影响整个东吴的决策。因此面对这些外围分子时,诸葛亮不急着对他们去分析利害得失,或者鼓吹联盟,他决定打品牌、形象战。于是有了诸葛亮与东吴这些各路好手的群英会。
日后诸葛亮很少以这般理直气壮的方式展现他雄辩的本领。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演出这场精彩辩论。诸葛亮用尽了各种逻辑推销自己阵营的产品与形象,他一再强调刘皇叔的正统与理想性,曹操的邪恶与堕落。在这场辩论中,东吴方面用尽了各种辩证的技巧刁难,双方因此展开一场舌辩。其中许多逻辑和辩证,都是谈判与辩论时不可错失的重要技巧。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诸葛亮见到孙权时,立刻就要刺激孙权,造成了一个不愉快的会面。三国演义里面提供了孙权绿眼睛紫胡子的长相,而针对这种面相,必须用话去激他,才能产生效果。事实上,诸葛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孙权的心态与底线,因此,才会第一次见面就使出这样的招数。假如孙权不想打仗,一听到曹操拥有那么强大的兵力,他根本不生气,甚至感到害怕,觉得既然对方那么强,干脆投降算了;要是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感到非常不悦,那表示孙权内心战斗的意志其实还是很强烈的。
果然诸葛亮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了孙权的意向。在诸葛亮分别说服孙权和周瑜这两个权力核心的人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有趣的事情。除了分析两军的强弱与战况外,诸葛亮最让孙权感到震撼的话是:你手下很多官只想投降,因为投降了,他们的官照做钱照领,他们可没替你孙老板想啊,一旦投降,你还能继续做老板吗?这句话,一下子说到孙权的内心深处去了。同样,在面对周瑜的种种为难时,诸葛亮也同样地提出了揽二乔于东南兮这样的句子激发起周瑜的怒气,终于作出决定,要对曹操宣战。
由此可看出诸葛亮不仅细腻地抓住了外在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巧妙地抓住了权力核心内在微妙的心理。从“公”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当然以汉相、曹贼这类说法来对东吴晓以大义,从“私”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清楚地对周瑜及孙权分析出不同的决策对他们个人的利害关系。这样周全的考虑与细密的布局,是诸葛亮顺利达成任务很重要的原因。
赤壁战争,可以说它是一场聪明人的大作战。在赤壁大战中,这些聪明人在里面进进出出,一会儿使用间谍计,一会儿又是反间计。而且这些聪明人当中还有不同的层次。
首先来看最简单的聪明层次,它是一种机智、俏皮或者反应很快的人,这种人的典型代表就是蒋干。在戏剧里面,蒋干被扮演成丑角,似乎是个很笨的人,可是曹操阵营既然会派蒋干出来说服周瑜投降,甚至打探军情,证明他必然也是口才出众、应变能力强的人物。
蒋干以周瑜同学的身份到了东吴,试图要劝降周瑜无法得逞,到两个人一起喝酒聊天,同床共眠,蒋干立刻改变策略,乘机搜集军事机密献给曹操。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蒋干的机智反应。
可惜就像中小企业有时候会遇到金融风暴,红极一时的节目主持人常会为了开玩笑得罪别人而引起轩然大波一样,蒋干缺乏观照全局的聪明,他看不清自己,也看不到全局,就像一只蚂蚁只看到前面那只蚂蚁,一闻到气味就跟着往前走,完全没留意自己是在水边、树上,或者即将走到一片树叶上。蒋干这种无法观照全局的情形,很容易就被视野比较大的周瑜将计就计,牵着鼻子走。
如果蒋干是机智的代表人物,那么周瑜就是聪明的典型代表。周瑜除了机智的层次外,还可以看到更大的格局。整个赤壁大战中,周瑜掌握全局的能力非常高,不仅看到眼前的利害,他还注意到周遭的环境,甚至可以看到一二十步之后的盘面,像是下围棋一样。这是所谓第二个层次能够观照全局的聪明人物。
在三国里面,周瑜算是能够观照全局的聪明人物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聪明一碰到诸葛亮就统统失效了。诸葛亮到底比周瑜多出来了什么?
诸葛亮比周瑜多出来的,是人生一种更高层次的聪明。真正要形容,应该叫做智能。智能不是机智,不是知识,更不是对外在环境全面性的观点。智能所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他让人往内在去看到自己内在的心灵,看到别人内在的心灵。这几乎是诸葛亮和周瑜最大的差别了。诸葛亮看得到别人,也看得到自己,但周瑜却只看得到别人,看不到自己。这是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看到周瑜面对诸葛亮时老是在抓狂,老是被诸葛亮操纵,这是他不自知的部分。
聪明的周瑜遇到了诸葛亮为什么竟显得如此愚蠢?这是因为他少了一种内在的观照,无法在面对事情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内在。
周瑜向来是个表演者,他一切的努力,都是要从别人身上获得掌声。对于必须靠这么多掌声与赞美才能满足的人,其实人生是可悲的。可惜周瑜自己没有看出这点,当然很容易就落入了诸葛亮的操控之中。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人生算是十分美满的,不仅长得帅,又懂音乐、又会打仗,又娶到绝世美女小乔。以他的条件,应该过着幸福快乐的人生才对,可是为什么他会被诸葛亮整得那么痛苦,老是大叹:“既生瑜,何生亮?”
也许周瑜的人生是一种完美的比赛。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然而这很可能也就是痛苦的开始。人往往习惯先去注意优点,而忽略了缺点。假如你懂得从整体去观照人生,也许就不会只注意优点而疏忽了缺点。若从周瑜真要跟诸葛亮比较,诸葛亮老婆那么丑,家里又穷,也不大懂音乐,薪水又领那么少,还和刘备签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约,这样的人生实在没什么好羡慕的。偏偏周瑜要钻牛角尖,固执地要往自己不如别人的缺点里面钻,让它来妨碍自己的幸福、一辈子痛苦。
人的优点是否就代表了他生命的成就或者幸福,这其实是很难说的。优点就像水一样,是可以载舟,也能覆舟的。为什么优点,反而造成了人生限制呢?可见集很多优点不见得都是好事,要看你怎么对待那个优点才是关键所在。反过来看,缺点也未必都是不好的,要看你怎么去面对自己的缺点。所以人生的优缺点与人生的幸福状态不是成正比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智能去处理那些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