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6300000040

第40章 多元博弈的制胜基点——康熙朝储位争夺战(1)

“三十六计”里面有两条计策,叫做“浑水摸鱼”、“趁火打劫”,这两条计策,是在混乱局面下谋取利益,进而夺取胜利的战术。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混乱的局面,但是在局中的人,却往往只是进行混战,并没有抽身出来总览全局,所以,大多数人都成了混战中的牺牲品,而最后胜出者,往往是能够及早醒悟,并且抓住局势关键的人。

最混乱的局面,除了战争,就是内讧,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场上频频上演的两大剧目。如果把这种混乱当作一个博弈的对局,也许我们能把混乱的时代看得更加清楚。

有时候,博弈对局并非在两个竞争者之间展开,而是存在一个多元的博弈,参与者是多方的,各自的利益不同,各自的地位、占有的资源也不同,相同的,只是在这场多元博弈中的最终目标。比如说,群雄逐鹿,群雄之间互相争战不是一个目的,那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称霸,是消灭其他对手,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其他的多元博弈也大致如此,只要对这场对局的共同目的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析各方的长短优劣,那么,这场多元博弈的镜像就可以成为我们眼中的博弈案例。

清朝康熙年间,各位皇子围绕着皇位继承权进行的争夺,就是一场最好的多元博弈表演赛。

可乘之局,皇位继承制的漏洞

继承人问题,向来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敏感问题,很多英明的皇帝也在这样的问题上犯过严重的错误,比如唐太宗。为什么继承人问题会成为如此棘手的政治难题?

因为继承人的选择,是按照中国的皇权体制决定的,皇权的国家只能选择专制体制,而且还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在这种专制的情况下,只能按照权威的意志或者出于强势的社会习惯来选择继承人,而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更不要说通过竞选的方式让有才能、有德行的政治家继任了。

在中国的传说时代,有过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度,据说那是完全不按照血缘关系,只依据才能选择继承人的办法,但自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即位之后,就确立了“家天下”的体制,此后出现的“禅让”,只是野心家为了迅速上位而进行的掩耳盗铃的表演而已。

一个专制的皇权国家,要怎样延续其统治的长久?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当然是要进行得人心的统治,获得最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然而,从短期的角度来看,统治寿命的长久,直接和统治者的子女多少有直接关系。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荒唐的事情,一个国家,要靠皇帝儿子的数量来决定命运的长短,这就和一个动物种群是要依靠雄性动物的多少决定延续性一样。这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悲哀——依靠最原始的方式,来决定最文明的命运!

这种靠儿子延续江山的制度,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理论色彩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所谓的“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侧室和小妾所生的儿子就算年纪比正妻所生的长子大,也不能担当这一称号。

这种规定十分可笑,既然必须要正妻所生的孩子才叫嫡长子,侧室和小妾生的儿子不算数,那么,为什么那些皇帝、大臣还要拥有那么庞大的后妃妻妾群体呢?这本身就是对其他儿子的一种压制和歧视,所以它虽然做出了继承权的明确规定,但一直都受到那些并非嫡出的儿子们的抵制和仇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的,然而,从西周开始的长达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里,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受到冲击,而且那些并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在历史上的功绩远远超过顺利即位的嫡长子们。

一般来说,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多数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王朝,而那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则倾向于选拔最有才能的皇子继承皇位。但是,由女真后裔的满族建立的清朝,却早在第四位皇帝康熙统治期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办法来确立继承人,结果引起了王朝内部的轩然大波,也由此展开了一场父子兄弟之间的多元博弈。

应该说,康熙采用嫡长子继承的办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在汉文化内部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对清朝而言,则是一个新生事物。

满族本身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权位继承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金,称汗。他在生前发布谕旨明示,在他死后,他的汗位由八大贝勒共同议定,而不由他本人生前指定。他死后,经八大贝勒的明争暗斗,四贝勒皇太极即汗位,是为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称皇帝。他不幸突然死亡。关于接班人,死前他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经过激烈的斗争,皇太极之子、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商量,用遗诏决定由年仅八岁的玄烨即位,没有立长子福全。原因很简单,因为玄烨出过天花,而福全没有出过。当时天花几乎是不治之症,而顺治皇帝也因为天花而身亡,这种立储原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顺治的“遗诏制”破坏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皇位继承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总之,在此之前的满族,没有形成一个规则固定的权位继承制。

规则不固定,就会造成人们无法可依,便也只能靠实力来说话。无论是皇太极拉拢几位贝勒立自己为皇帝,还是多尔衮出头拥立顺治为皇帝,都是以自己的实力而非血缘排行作为竞争的资本。至于顺治皇帝以是否出过天花作为立康熙为继承人的依据,则更是没有考虑血缘排行问题,反而是采用健康标准作为筛选原则。

那么,在没有传统规则可以依据的情况下,为什么康熙会决定立嫡长子为太子,担任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呢?

首先,康熙执政期间,虽然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但是,政坛上的丑闻和明争暗斗却从来没有休止。一方面,外戚索额图和权相纳兰明珠之间互相倾轧,朝臣们只能选择投靠其中的一派。这种恶性竞争,让康熙十分反感。同时,因为康熙执政期间发生了三藩之乱、边境叛乱等事件,所以康熙几次大规模用兵,武将的地位上升,和文臣之间又形成了一种势同水火、互不相让的局面。

面对着朝臣们的钩心斗角,政治才能过人的康熙皇帝马上就想到,这些大臣之间的争斗,最终一定会从两派互相攻击、互相告状的初级阶段演变为对皇位继承问题进行舆论控制和政治干预,并以此打倒对方的毁灭性打击。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帝国能够安定,不再像明朝一样因为连年不休的党争而影响了皇位的正常更替,进而走向全面的衰败和亡国,康熙皇帝走了一步险棋——立太子。

可以说,通过立太子,来免除朝臣利用继承人问题做文章,这步棋康熙皇帝走得十分高明,不过,立太子这个策略虽然不错,如果选错了太子,那就将把好棋走成臭棋。这一点,康熙皇帝不是不明白的,但是,他为什么要立嫡长子呢?

这就不能不提康熙本人的个人好恶问题了。康熙皇帝是一位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皇帝。在皇位继承上,他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拿来主义。他觉得,汉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就是因为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嫡长子继承制既然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就自然也比较合理。康熙的这种想法,和他平日的雄才大略比起来,简直有点幼稚。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康熙帝,在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上却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最后,因为他盲目引进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终于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无法收拾,他本人也尝到了苦果,目睹了亲生儿子之间的争权夺利,体会到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感受。

康熙皇帝拥有庞大的子女群体,在清朝皇帝中十分罕见。他一共有五十五个儿女,其中皇子三十五人,公主二十人。除去那些夭折的皇子和公主,最后长大成人的皇子一共有二十人,公主则有八人。然而,在这些皇子之中,康熙选来选去,在太子的问题上还是比较迷信汉文化的说法,要立一个嫡长子,觉得这样子就能高枕无忧了。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嫡长子继承制度,只不过是一种文化习俗,本身并没有什么科学性,这就像走路要右侧通行一样,只不过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要左侧走也可以,但是只不过要冒一些风险。康熙之所以要立嫡长子,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他实在不能决定哪个好,也不能抽签抓阄,就只能按照汉文化的经验,立个嫡长子充数。

而且,最初康熙立太子,就是一个十分仓促的事情。康熙帝确立皇太子很早。康熙十四年,他本人也只有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册立了不满两岁的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早地册立皇储,是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当时三藩之乱正闹得天下大乱,吴三桂号召整个西南和南部进行叛乱,到底最后谁是赢家还说不定。

正好这个时候,那些明朝的遗民们又编造出一个“朱三太子”的传说,号称明朝崇祯皇帝的朱三太子还活着,而且要拥立这位三太子为首领,反清复明。吴三桂也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来蛊惑人心。为稳定政局,表明决心,因此康熙皇帝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立太子的决定,诏告天下,正式册封了皇太子。

康熙帝册立的皇太子,是清朝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在他之前,都是皇帝和大臣或者太后开会决定,在他之后,雍正皇帝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只有他,早早册立太子,而且广为宣传。

在册立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还只有两位皇子,皇长子四岁,但其母尚无封号,地位低微,所以不能算嫡长子。而二皇子胤礽则是皇后所生,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因此被定为皇太子,即皇储。

立了太子之后不久,三藩之乱被平定了,康熙皇帝的江山稳定了,但是他也不能把太子当成一个玩具,过河拆桥废了太子的皇储身份。可是,当时康熙皇帝自己才二十多岁,正年轻有为,也许会继续执政几十年,那样的话,太子做什么呢?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太子和康熙之间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当时,太子年幼,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作为皇储,太子一定要接受系统的帝王教育,所以康熙帝对皇太子的教育极为重视,甚至抽出时间来亲自安排,亲自抽查。康熙安排了国内一流的硕彦大儒为皇太子的老师。皇太子也聪明过人,学什么都是过目不忘,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可以说,太子的智商绝对不在康熙之下。经多年的精心培养,皇太子精通汉、满、蒙三种文字,且娴熟骑射之艺,康熙对皇太子的智育教育是成功的。但遗憾的是,康熙帝忽略了皇太子的德育教育,从而酿成了不可收拾的重大隐患,也为后来的皇子争位埋下了祸根。

权威至上原则与太子废立

在封建时期,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有时候甚至演变为父子相残、喋血后宫的场面。本来皇帝和太子是血缘关系上的父子,那么,为什么父子之间还会出现如此激化的矛盾呢?

就在于他们对权威的争夺。

皇帝是什么?皇帝是封建时代最高的统治者,也是绝对的权威,如果谁要触犯皇帝的权威,质疑皇帝的权威,威胁皇帝的权威,侵夺皇帝的权威,那么皇帝必然要对这个人进行严酷的打击和报复,非要把这个人完全打压消灭为止。

为什么?因为皇帝之所以成为皇帝,封建时代之所以会以专制为特征,就在于这个社会有一个权威至上的原则,如果没有对权力的追逐,对权威的崇拜,那么这个社会从思想基础上,就无法实现专制。正是因为权力与权威的存在,才让专制成为可能,而挑战权威,就是对皇帝最大的反抗,试问,如果有人公开挑战康熙皇帝的权威,这位自认为贤明聪慧的康熙大帝会一笑置之吗?

但是康熙根本没有想到,敢于挑战他这个权威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而且是太子胤礽。所以,无论太子有什么优秀之处,仅凭着挑战皇帝权威这个罪名,康熙就非要废除太子不可。

事实上,造成太子挑战康熙权威的原因,就在于康熙过早的立储,而且他还是采用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在当时清朝上层的政治氛围中,是一种不大有说服力的做法,而康熙自己身体健康,一直在做皇帝,太子一直作为待命人选,又怎能不对康熙心怀不满?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胤礽出生。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允礽时难产死亡,年仅二十二岁。康熙和皇后夫妻情深,所以十分伤心,爱屋及乌,对胤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

皇太子自从两岁起就养尊处优。他是皇帝之下第一人,是未来的皇帝。在大清王朝里,皇帝是当之无愧的权威,太子就是名正言顺的二把手。这样的身份地位,让太子处于一个不受监督、不受管束的状态。事实上,谁敢管他?所有的人都对他心怀恐惧,事事都要让着他,宠着他。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在他看来,除皇帝外,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奴仆,所有的物都是他的私产,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让太子逐渐产生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无处不在,甚至已经在无意之中对皇帝康熙也不放在眼里了。在金钱方面,太子胤礽广收贿赂,私用国库的金钱;在生活方面,他贪得无厌,予取予求;在待人接物方面,他野蛮凶狠,肆恶虐众。

他视人如同牲畜,可以任意打骂凌辱。即使贵如王公大臣,他也不当一回事,照打不误。甚至毒打过平郡王纳尔赛、贝勒海普、公普奇等王公贵族。要知道,这些人都是清朝的核心集团成员,他们原本是享有对皇位继承人的参议权力的,如果换了在以前,皇子们哪敢对这些亲王贝勒们如此无礼?可是胤礽不同,因为他是太子,自以为已经成为合法的接班人,所以他不但不知道收敛,反而愈演愈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熏染,皇太子逐渐由一个纯真的童稚蜕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人。有点像个冷血动物。

但是,康熙对太子的这种骄横跋扈没有加以制止,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亏欠太子的过多,也许是出于对皇后的思念因而不忍心责骂太子,总之,康熙对太子的表现一直处于姑息纵容态度。

然而,太子的表现却越来越令康熙失望。对于关心爱护他的父皇康熙帝,他也没有表现出些许应有的子对父的回报之情。康熙帝给过他表现的绝佳机会,但他竟然毫无察觉。这只能说明他已经形成了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怪僻的个性。康熙二十九(1690年)年,三十七岁的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因患病滞留在塞北行宫。他十分想念十七岁的皇太子,于是召其前来行宫。不料,从京中赶来的皇太子对病中的皇父毫无关切体恤之情,神态冷漠,形同路人。这使热望中的康熙帝非常失望,康熙帝立即命其回京。

同类推荐
  • 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

    本书阐释人生取舍的智慧,传授生活幸福的秘诀,具体包括:放弃错爱,才能获得真挚情感;放弃名利,心灵才会得以安宁;放弃成见,才会得到真心朋友;放弃自卑,才会获得自信人生;放弃悲伤,生活才会一片光明等。
  • 面子

    面子

    本书介绍了有关面子的知识,包括:爱面子乃人之天性;别让虚伪蒙蔽你的双眼;面子不可全要,也不可不要三篇。
  • 成功可以少走弯路

    成功可以少走弯路

    本书通过研究成败案例,阐述了如何回避创业路上的陷阱和误区,如何积累创业经验,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 明白人不做糊涂事

    明白人不做糊涂事

    这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告诉你生活中、事业中如何把握自己,获得成功。
  • 礼仪全书(第一册)

    礼仪全书(第一册)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礼仪全书》归纳、介绍了大量最新的交际技巧和礼仪规则,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了生活、工作、交际中经常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内容涉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礼节、招待宾客的要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商业营销中的礼仪、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知识等等。在社会变化日益快速的今天,许多经久不变的社会习俗和礼仪,已经发生微妙的改变。本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热门推荐
  • 西游逆行录

    西游逆行录

    带你走进真正孙悟空的逆天之路唐玄奘:有朝一日回西天,必定血洗这诸佛。孙悟空:有朝一日归山林,必定降服天下魔。猪刚鬣:有朝一日回天庭,必定脚踏凌霄殿。沙僧:有朝一日再入河,必然一统江海湖。敖烈:有朝一日回龙宫,必定一统这四海。斗战神CG续写,想看到来吧!
  • 殊途客栈

    殊途客栈

    妖魔鬼怪又何妨?至少他们是纯粹的,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像这自诩清高的凡人,看上去笑靥如花,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明媚的灿烂的笑容下面,有没有隐匿这一颗早已腐烂了的心。—————司空幻隐我看遍世间悲喜,却独独参不透一个‘情’字,曾经我以为遇见了她便是寻到了我所想要的那份情,可直到那个人出现,我才发现,原来‘情’竟如此简单…————君莫笑一座古朴的客栈,一壶清幽的茶水,一个简单的青年,一段染尘的往事……不留人住的客栈,只卖茶水的店家,冥都鬼域的禁忌,无主荒魂的归家……
  • 凤凰纹章

    凤凰纹章

    缠绕千年的爱恋,纵贯古今的仇恨。主角破解神秘纹章,征战南北,登鼎王座。花花作品第一部,保证完本,谢亲支持!!
  • 仲夏之恋:笙如夏花

    仲夏之恋:笙如夏花

    逗比版文案:单亲爸爸在想,她女儿这么漂亮,当我儿子的青梅竹马正好。单亲妈妈在想,这男人长得这么好看,就算拖着儿子也一定很多人想嫁他。单亲爸爸想,能当青梅竹马是好事,万一有天她搬家怎么办?那我儿子岂不是会哭死?单亲妈妈想,我女儿这么喜欢他,如果以后搬家了,女儿会不会伤心?既然这样,不如,我们在一起试试?
  •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

    如果有一天,我从你的世界消失

    一个女孩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爱上了闺蜜的男朋友。结局是悲是喜……
  • 感悟一生的故事:青春故事

    感悟一生的故事:青春故事

    这套《感悟一生的故事》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从不同角度,用故事记录了人生历程中的绝美演绎。本套丛书共27本,包括成长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推理故事、感恩故事、心态故事、青春故事、智慧故事等,每册书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
  • 三世:相思酿

    三世:相思酿

    心中若有相思难忘,酒酿再美,那都是苦的。————————茫茫九重天,她诀别于诛仙台上,魂飞魄散之际只换来他淡淡一笑::“你我缘分已尽,但求各自珍重。”然而司命却说,他与她的这一段缘,不该就此舍断。下凡历劫的帝君,误入迷局的上仙,阴差阳错的生死轮回,离奇扑朔的宫宅秘事,正邪难辨的仙妖鬼魔……世间最后一盏相思酿,酿造出的到底是谁与谁的那三世相思?“你知道么?相思盏中所盛的不止是相思酿,入酒的更是这世间极尽美好的东西。信念,执着,坚守。还有过往酒客,它们自己的故事。”
  • 沧笙寂

    沧笙寂

    二十一世纪的高智商学霸少女,因上课贪睡,于是穿越了?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她必须以太子的身份活下去?可是what,她是个正宗的女子好吧。什么,不信?要我脱下裤子给你看吗?好吧这些她都接受,可这个看似谪仙,实则禽兽的美男是哪来的?喂喂,她真的不想搞基啊。所以,请求神啊,把这个妖孽收了吧!什么什么,他就是神?(╥﹏╥)好吧,大神在上,请受小女子一拜。1v1,男女主身心纯洁,无玛丽苏,无金手指,不喜勿入。
  • 倾世风华:王妃是天才

    倾世风华:王妃是天才

    萧月影,一世天才,不料被一阵风刮到魂穿!哀叹自己倒霉人生的同时!还得面对穿成新生儿,爹娘被追杀的困境!十六年后,且看她如何惊艳天下!收服妖孽冰山王爷一只!(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打开心灵的锁

    打开心灵的锁

    打开心灵的锁主要内容:沉重的锁围绕着你的心灵,让你的心灵受到积压,使你的头一片空白,没有哲理,也没有智慧。只有打开那把锁,你的灵才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