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项羽分道入咸阳,刘邦基本上没有遇到强大的秦朝兵团,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抵抗力量。他在高阳得到谋士郦食其,这是刘邦阵营的第一个来自秦朝的知识分子,“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在此上演。不过,刘邦最终对郦生的礼遇和同时期斩杀二十万秦兵的项羽相比,很奇怪的是,一个无赖对知识分子尚且礼遇有加;另一个自命“万人敌”的来自贵族世家的项羽表现出来的举动竟然如此“弱智”?没有采纳韩生定都咸阳的建议,反而将他处死,更甚的是坑杀秦军二十万。两相对比,便可以大略预料到他们的未来。
刘邦入咸阳,在雒阳东失利,转而攻击南阳,南阳守将退守宛城。刘邦打算绕过宛城,张良出来劝谏了,他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采纳,围困宛城,宛城守将投降。
此后,刘邦部队一路西进,沿途郡县大多投降,及至攻克武关后,秦朝丞相赵高杀二世,希望和刘邦裂土“分王关中”,刘邦不答应。赵高为子婴诛灭后,秦朝组织兵力,作最后一次反扑。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再次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张良说:“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然有意讲和,刘邦准备答应,张良在旁边又说:“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怠懈击之。”就是在这样的战术决策上,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纳张良等谋士的建议,秦朝的最后一战最终溃败。
进入咸阳后,“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他的同襟樊哙劝阻他,刘邦起初不听,张良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最后,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劝阻,“忠言逆耳”和“良药苦口”没有让沛公成为第二个项羽,采用诛杀的手段来维护权威,这已经不是一个“无赖”的刘邦了!
项羽崇尚“武力”,高高在上;刘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吧,在一次宴会上——那时候刘邦已经称帝南向了,他告诉臣子他的取胜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采纳智谋是刘邦胜出的显而易见的方面了。
机会如何把握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不但要看他的出身和抱负,还要看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他是否能够把握住别人无法把握的先机。刘邦和项羽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十分明显,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养尊处优,所以项羽对机会向来是爱理不理,只等着机会找上门来,从不肯看看是否有机会可以让自己把握。而刘邦却不同,刘邦善于观察,能够随时抓住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并且让这些机会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利益。
各路军队大举攻打秦地时,楚怀王和自己手下的将领们约定,如果谁能先攻进咸阳,就立谁为王。项羽是最能打仗的一个,本来应该是他获得这个殊荣,但是,他不幸遇到了秦军的主力部队,所以展开了殊死搏斗,才战胜秦军。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听从张良的计谋,绕路攻入了咸阳。而且,刘邦攻下咸阳之后,还下令关闭函谷关的大门,不让其他诸侯和将领入关。刘邦的这个做法十分愚蠢,他以为这样就能确立自己在秦国腹地的统治权,但是他当时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和项羽相比,无论士气、战斗力、将领素质,刘邦都和项羽差着很大一截。
项羽听说刘邦进入了秦朝都城咸阳,而且还拒绝其他诸侯入内,十分生气,他知道刘邦是想独占功劳,让楚怀王封他为王。项羽认为,自己和秦军主力正面交锋,而刘邦却绕路前进,靠着投机取巧才占领咸阳,根本没有什么功劳,现在却要和自己争,心高气傲的项羽是不能接受这种现实的,于是他指挥军队攻破函谷关的大门,长驱直入。
当时,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还没来得及和项羽会谈,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还要笼络秦朝皇帝子婴,并且把秦朝的所有珍珠宝器都划归自己名下,扩大财力。
曹无伤究竟是不是混入刘邦队伍中的间谍,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他私下把刘邦的计划向项羽告密,实际上已经起到了间谍的作用——提供有用信息。当时的情况是,刘邦做了一个糊涂的决定,项羽从曹无伤那里知道了这个计划的全部内容,于是打算做出反应,而刘邦却懵然无知。从这一步来看,项羽占据了先手,刘邦落在下风。
项羽当时的决定是,要率领自己的军队向刘邦进攻,打败刘邦,自己来支配咸阳的财富资源。显然,项羽这个决定也是十分莽撞,虽然他的军队确实比刘邦厉害(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但是他的计划和刘邦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以军事行动作为自己称霸的后盾。当时,项羽的优势在军事上,而向刘邦开战的借口,他却没有,所以,如果要作战,他只能发动不义的战争。
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觉得项羽应该及早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他对项羽说:“刘邦当年还没有成事的时候,贪图美色,喜欢抢夺财物。现在他进了咸阳,并没有公开抢夺财物的行为,也没有强抢民女,这个人的本性全都改变了,可见他的志向不小。我曾经叫人去看过,刘邦所在的地方,连天上的云都是龙虎形状、五彩颜色,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说明他可能要做天子的,你应该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范增的决定更加理性,他没有鲁莽,而是从刘邦的平日表现,判断出刘邦如果羽翼丰满,就将对项羽构成威胁。可是,项羽和范增既然已经达成共识,为什么项羽后来没有真的攻打刘邦呢?其实,还是项羽这个人目光短浅,而且偏听偏信,错过了绝好的机会。
项羽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比较相信亲戚的话,因为他觉得亲人不会骗自己。从项羽的成长道路可以看出,他最初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起兵,在叔父的教导和提携之下,项羽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所以,他一直都很信赖自己的亲人。
项羽还有一位叔父,叫做项伯。项伯和张良的关系十分好,当年项伯失手杀了人,应该被处死,是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一直都十分感激张良。项伯知道项羽即将攻打刘邦,十分担心张良也会因此遇害,就连夜赶到刘邦军中,偷偷地把项羽和范增的计划告诉了张良,并劝说张良马上离开。
项伯去私自通知张良离开,这和曹无伤向项羽密报刘邦的计划性质相同,都是把自己一方的内部秘密泄露出去。曹无伤可能是因为想要投靠项羽而告密,项伯则是为个人交情而告密。这样一来,项羽和范增的计划不再是秘密,刘邦也不会在突袭中被消灭了。
原来,楚汉相争之间的关键,竟然在曹无伤和项伯这两个并不重要的人物身上。他们的情报,成了双方把握胜利机会的重中之重。
张良没有跟随项伯逃跑,而是把项伯所说的话汇报给了刘邦。刘邦深知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十分惊慌,询问应该如何应对。张良审视全局,认为项羽要攻打刘邦的原因,就是刘邦想要闭关称霸。张良问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刘邦把责任推给别人,说是那些糊涂人出的主意。张良考虑之后,决定让项伯去做中间人,澄清误会,让项羽知道刘邦没有称霸的野心,这样就能避免刘邦死在项羽的铁蹄之下了。
刘邦觉得这样做比较冒险,因为他知道项羽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不肯轻易听别人的建议,而且不大相信张良能够利用项伯。张良说出自己是项伯的救命恩人,项伯会为了自己卖命,去尽力说服项羽,刘邦才稍稍稳下心神,并且亲自召见项伯,对项伯进行拉拢。
为了表明心迹,刘邦亲自解释自己为什么关闭函谷关的大门不让诸侯入内,他说,自己进入关中之后,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只是做了登记官吏、人口的工作,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羽大军的到来。至于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内,刘邦解释说,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项伯听了刘邦的解释,觉得也算说得过去,而且碍于张良的面子,项伯也愿意从中做个中间人,调解项羽和刘邦的矛盾——奇怪吧,项伯本来是项羽阵营的人,现在却为刘邦做了说客,来和项羽讨价还价。其实,项伯自己也不愿意发生战争,尤其是在秦朝刚刚灭亡,各路人马还处在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发生战争,可能结果十分糟糕。
项伯觉得自己去说服项羽还有一些难度,于是就邀请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项羽军中解释并且请罪。刘邦知道项羽虽然冲动、狠辣,但是特别好面子,如果自己主动去谢罪,也许项羽反而会放过自己,就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项伯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中,把刘邦说的一番话详细地向项羽报告。而且项伯还对项羽说:“大家都知道你在反秦战争里面的军功是最大的,但是刘邦也不是坐享其成的人。如果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顺利地进来呢?现在刘邦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此罢手,而且趁他来道歉的时候友好地款待他。”
项羽觉得项伯说得有道理,而且他也信任项伯对自己的忠诚,就同意了项伯的说法,放弃了对刘邦的军事攻击。
在这里,刘邦先是以个人私欲作为准绳,想要占据关中自立为王,但是他又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等知道项羽发怒将要攻打自己的消息,刘邦手足无措,简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为。
不过,刘邦的流氓伎俩还是派上了用场,他和项伯套交情,而且花言巧语,想让项伯替他说好话,希望能够免除和项羽的战争。刘邦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所以能够抓住机会让项羽不为难自己,果然,刘邦这一次又躲过了一劫。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去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刘邦主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我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我居然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羽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就解释说:“这不是什么流言,是你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对你不满呢?”项羽虽然因此推掉了自己的责任,但是却把曹无伤这个“间谍”暴露出来了,这样做得不偿失,从此以后,项羽失去了在刘邦阵营内部可以提供信息的人。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在鸿门这里吃饭,这就是历史上的“鸿门宴”。在酒宴之上,项羽手下的头号智囊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暗示项羽派人杀掉刘邦,但是项羽觉得他和刘邦之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没有理睬范增的表情。
范增见到项羽没有行动,就找来武士项庄,对项庄说:“你去祝酒,然后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杀掉。不然的话,以后我们都可能成为他的阶下囚。”
项庄听从范增的指令,祝酒舞剑。项伯了解到他的意图,就上去一起舞剑,保护刘邦。张良见到这种凶险的情况,就出去找来刘邦身边的勇士樊哙。樊哙到了宴会现场,表现出自己的威武,又直接指责项羽想要趁机杀掉刘邦独占功劳。项羽被樊哙一通抢白,十分尴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好让舞剑的两个人退下。
樊哙的出场,把刘邦和项羽的矛盾表面化了,因为此前项羽和刘邦一直都是遮遮掩掩,没有说到什么实质性问题,项羽因为听了项伯的话,所以也不好公开对刘邦发难。刘邦乐得如此,更是不会自己主动提起拒绝让项羽入关的事情。可是两个人心中都有心病,樊哙一来,特别强调了当时楚怀王和众将之间的约定,指责项羽不遵守公约,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项羽。因为项羽是一个十分要面子的人,他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不守约定,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所以马上要表示自己是很尊重当时的约定的,这样一来,项羽对刘邦的气已经消了,剩下的,就只是给机会让刘邦溜走了。
项羽没有把握住攻打刘邦的机会,紧接着又错过了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几天之内连续错过两次机会,项羽的鲁莽确实是个致命的毛病。
坐了一会儿,刘邦见到自己已经没有危险,就假装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把刘邦带来作为道歉的礼物送给项羽、范增,而刘邦则快马加鞭逃回了自己的大本营。
刘邦最后使出一招金蝉脱壳,借着上厕所的机会逃跑了,这如果放在文明社会,肯定会是一个很大的笑柄,而且刘邦还把张良这样优秀的谋士留在了项羽军中,为了自己逃命,连谋士是否能安全回来也不顾了。如果当时项羽能够抓住机会,在刘邦趁机溜走的时候就马上派兵堵截,或者进攻刘邦的军队,恐怕刘邦都会难以招架。可是项羽还做出风度来,放任刘邦的逃走,这已经是他几日之内第三次坐失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