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秦国最大的顾虑就是楚国,楚国强大,那么秦国就会弱小;秦国强大,那么楚国就会弱小。从这种情势判断,两国不能同时并存。所以,我劝大王策划,不如合纵相亲,来孤立秦国。如果大王不采纳合纵政策,秦国一定会出动两支军队,一支从武关出击,一支直下黔中,那么鄢郢的局势就动摇了。我听说在未发生动乱之前,就应该治理它,在祸患没有降临之前,就要采取行动。要等到祸患临头,再去忧虑它,那就来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细的打算。合纵成功了,楚国就能称王。连横成功了,秦国就能称帝。如今您要放弃称王称霸的功业,蒙受侍奉别人的丑名,我私下认为大王这种做法不可取。”
楚王觉得苏秦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苏秦还提出合纵成功楚国可以成为霸主的前景,楚王更是开心,便答应了苏秦的建议。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了。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实际上,苏秦使用的策略,就是把六国的优点一一指出,然后剖析各国单独对抗秦国是不可能的。接下来,他根本没有做一点铺垫,就说出只有合纵才是对抗秦国的办法。至于六国能否成功实现合纵,合纵的有效率有多少,他只字不提。因为,前面他对各国的威胁已经足够震撼了,可以让国君们相信只有合纵才能保家卫国。实际上,虽然苏秦成功在这里,但这也注定他失败也要在这里——他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日后张仪攻击苏秦合纵是因为个人的私欲,也就正抓住了要害。
张仪以秦国威严不可侵犯作为借口,对各国君主进行恫吓,虽然看上去是赤裸裸的,但是效果却更加明显。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要破坏齐、楚之间的合纵。
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就假装摔伤,三个月不见客,楚王听到这件事,认为张仪觉得自己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但是却狡辩赖掉了当时承诺的“六百里土地”。楚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齐秦两国夹攻,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土地。张仪为了化解秦楚之间的仇怨,自己前去楚国,暗中买通了楚国大夫靳尚和楚王宠妃郑袖,令自己有惊无险。
张仪在楚国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
“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勇武的战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贮存的粮食堆集如山。法令严明,士兵们都不避艰苦危难,乐于为国牺牲,国君贤明而威严,将帅智谋而勇武,那些合纵的国家要与秦国相较,无异于驱赶着羊群进攻凶猛的老虎,猛虎和绵羊不能成为敌手是非常明显的。
“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便是楚国,不是楚国便是秦国,两国相互争战,从它的形势看,不可能两个国家都存在下去。如果大王不去亲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动军队先攻打韩国,到时韩国和魏国都会向秦国臣服,并且协助攻打楚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北边,国家怎么会不危险呢?
“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国家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权衡敌对国的力量而轻易地发动战争,国家穷困而又频繁地打仗,这就是导致危亡的策略。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空发议论,只说合纵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楚王听了张仪这番话,有点将信将疑,张仪就开始进一步的公开恫吓:“秦国到楚国三千多里,顺流而下,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御了。黔中、巫郡将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秦国发动军队出武关,向南边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就被切断。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而楚国等待其他诸侯的救援,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形势看来,根本来不及。
“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忽略强秦带来的祸患,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啊。我听说功业过大的国君,容易遭到危险,而百姓疲惫困苦就怨恨国君。守候着容易遭到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心意,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游说天下各国凭借信念合纵相亲、坚守盟约的人就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出任燕国的宰相,却在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并且分割它的土地;假装获罪于燕王,逃亡到齐国,齐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做了宰相;过了两年被发觉,齐王大怒,在刑场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奸诈虚伪的苏秦,想要经营整个天下,让诸侯们结为一体,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显的了。
“如今,秦国和楚国连壤接境,从地理形势上也应该是亲近的国家。大王果真能听取我的建议,我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做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进献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大王征收赋税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永结兄弟邻邦,终生不相互打仗。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策略了。”
张仪这种一边用秦国的威势恫吓楚王,一边揭露苏秦的个人私欲来反对合纵学说的办法,让楚王觉得十分为难。一方面,楚王相信了张仪的话,认为如果和秦国为敌,自己的国家就将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楚王又觉得加入合纵可能就像张仪说的一样,对楚国毫无好处。有了危急而且还不能通过合纵来解决,楚王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张仪的连横战略。
我们不能说张仪比苏秦更加高明,因为苏秦也确实曾经一度打动了各国君主,让他们觉得联合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张仪的成功之处,就是以攻为守,让国君们对苏秦的合纵理论产生怀疑,那样连横战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事实上,很多的现代企业之间竞争,也都是通过各种手段破坏竞争对手的信誉,以加强自己的市场占有量,张仪对苏秦的诋毁,可以称得上是“先行者”了。
别无选择的选择
法律上有一种“缺席审判”,是在被告不在场的时候对其罪行的宣判。而张仪恰恰利用了苏秦已经死去,无法再和自己在口舌上一争高下这个机会,把苏秦生前种种为了个人利益而鼓动各国加入合纵的劣迹暴露出来,进而广泛推销自己的连横战略。
有的时候,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计划,不但要有周密的准备,还要有足够的运气。张仪就得到了这个运气,苏秦去世而他依然在世,因为苏秦去世而造成的外交真空总要有人来弥补,张仪抓住了机会,打压了合纵联盟,成功地推出了连横计划。
张仪说服楚王后,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人都住在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麦而是豆,人们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没收成,人们连糟糠这样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土地不足九百里,没有储存二年的粮食。估计大王的士兵,全数也超不过三十万人,而那些勤杂兵、后勤人员也都包括在内。除掉防守驿亭、边防要塞的士兵,现有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