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秋天,林肯取笑了一位自负而好斗的爱尔兰人。林肯在《春田时报》刊登出一封未署名的信,讥讽了那位詹姆斯·史尔兹一番,令镇上的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史尔兹是一个敏感而自傲的人,气得怒火中烧。他查出写那封信的人是谁,马上去找林肯,向他提出决斗。
林肯不愿与他决斗,但为了面子又不得不决斗;对方给他,选择武器的自由,他选了惯用的长剑。
决斗那一天,他和史尔兹在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沙滩碰头,准备一决生死。但是,在最后关头,他们的助手阻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从此,他再也没写过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他不再取笑任何人了。而且,他几乎没有为任何事批评过任何人。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回答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们在同样情况之下,也会跟他们一样。”
盖茨堡战役发生在1863年7月的最初三天时间。在7月4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撤退的时候,黑云密布,大雨倾盆。当他带着挫败之军,退到波多梅克时发现面对着一条高涨而无法通过的河流,而身后又是一支胜利的北军。李将军被困住了,他无法逃脱。林肯看出这点——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一个捕捉李将军的军队立即结束战争的机会。因此,林肯满怀希望地命令格兰特将军不要召开军事会议,而应立即攻击李将军。林肯以电话下令,又派出一名飞骑去见格兰特,要他立即采取行动。
而格兰特将军怎么做呢?他的做法,正好跟所接到的命令相反。他违反林肯的命令,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他迟疑不决,一再拖延。他打电话来,找出各种借口,拒绝攻击李将军。最后,河水退去,李将军带着他的军队从波多梅克逃脱了。
林肯勃然大怒。“这是什么意思?”林肯对他的儿子罗勃叫起来。“老天爷!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只要伸出手来,他们就是我们的了;但我无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法使我们的军队移动一步。在那种情况之下,几乎任何一个将领都可以击败李将军。如果我在那儿的话,我自己就可以把他歼灭。”在痛苦、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给格兰特写了一封信,一封言辞极为严厉的信。
你猜,格兰特读到信时有什么反应?
格兰特将军没有机会看到那封信,因为,那封信是在林肯死后留下的文件中被找到的。林肯写完信后,看看窗外,对自己说:“等一下,也许我不应该如此匆忙。我坐在这静静的白宫里,命令格兰特去出击,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假如我当时是在盖茨堡,假如我在上星期,也跟格兰特一样,见到遍地血腥,假如我听到伤兵的悲号哀吟,也许我也不会如此急着去进攻了。也许我的性格跟格兰特一样柔弱,我的做法可能就会跟他相同了。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了。如果我发出这封信,固然可发泄我的不快,但是却会使格兰特为自己辩护。这将会使他责备我,这将会造成恶感,破坏了他身为指挥官的效力,而且也许迫使他辞职不干。”
林肯把信放到一旁,因为他从痛苦的经验中学到,尖刻的批评和斥责,几乎总是无济于事。
让别人讨厌的最快的办法就是措辞激烈地批评他
我在大学毕业后,也在商业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我所在科室有一位科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同志,业务能力很强,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业务熟练。但很爱随便斥责别人。在发货时,运输单位常常因为价格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最终互相冷脸,根本就不可能降低运费了。科里的同志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则非常恼火,批评的语气严厉至极,经常给别人下不来台,结果,同事们在背后经常说她坏话,对她交待的工作也开始敷衍了事。尤其是财务部门,她总是三番五次地查帐,在发现科里的财务帐户发生错误,便责怪经办人员,结果,她累得要命,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效益,却没有人念她的好处。财务的人将利润转到了以往的陈年旧帐中亏损项下,同事们开始起来指责她,运输公司无法再工作下去了。如此看来,这位科长凡事只是想自己对的一面,不想想如果她跟别人换换位置,是不是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尤其是在错误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因此,如果你想让别人讨厌的最快的办法就是措辞激烈的批评他。人人都有自尊,也都有被人尊敬的需要,若想被别人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
争辩伤感情
在辩论时,应永远躲避正面冲突。因为普天下想得到辩论胜利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避免辩论,应当像对响尾蛇及地震一样的避之惟恐不及。
十次有九次,一场辩论的末尾,是争辩者双方更坚决地觉得各目的意思一点不错。辩论不能获得胜利,因为你当真辩论失败了,固然失败,纵或是你胜利了,你还是失败。什么缘故?假使你辩论胜了对方,把他的意见指责得全无是处,并证明了他是神经错乱,然后怎么样呢?
自然你觉得很高兴。但是对方感觉如何呢?
你使他觉得卑下,你伤了他的尊严,他会恨你的胜利。
而且一个人逆着自己的意见,被驳得无法反驳,必然仍旧固执着他原来的意见。即使辩论会得到胜利,但那胜利是空虚的,你永远不能得到对方的好感你也永远无法真正的说服对方。那么,你自己到底愿意要哪一种,空虚的胜利还是人家的好感?二者决不可兼得。
波斯顿的一份杂志上有一次登过这样的一首打油诗,寓意却非常深刻,诗日:“此地埋着威廉的身体,他为自己的正确意见而死,他是对的,但是他却是因为错误而死。”
辩论的时候你或许是对的,的确十分对,但是若讲到想改变一个人的意见,你就是对了也和不对是同样的无用。
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克朴说,由于多年的政治经验,他明白了用辩论拚服无知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总是坚持温和地与那些要同他辩论的人解释。
冤家宜结不宜解
矛盾决不是能用争辩、批评可以解决的,而需要用机智、外交、温柔以及对他人见地的同情心。同样的道理,批评别人也只能更加加深对方的尴尬与愤怒,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益处。
罗斯福总统对于他的反对党,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你到这里来和我讨论这个问题,我首先必须表示感谢!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于是他会使用退让的手段,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
这确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的人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他们第一步是“避免争辩”,他们的策略是以“迎合别人的意志”及“免除反对意见”来感动人的。
当你碰到了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应当先自己打算好:“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无关大局的范围中让步昵?”
为使人家顺从你的意见,应当尽量表示“小的让步”,有时,为了避免这种反对,甚至还可以将你的主见暂时收回一下。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意见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还是把这问题延缓下去,不必力求解决。这一方面使对方得到重新考虑的机会,一面使你自己也有重新布策的机会。
如果冲突无法避免,必须迎头碰到的时候,就是设法让反对的人说他要说的话,同时,你即使不能赞成他们的意见,也得向他们表示你能够完全了解他们的态度与地位。
应该再三牢记,辩论是无益而有害的事情!要劝诱人们接受你的意见,切不可勉强让他承认他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争辩的结果就是你又多了一个敌人。
要避免无谓的争辩,应当先避免可能引起争辩的话题。在普通情形之下,你的意见应当以谦虚态度说出来,使人赞成,不可表示一种肯定的态度,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
谦逊待人
因此,将人际关系纠纷防患于未然的最大秘诀是尊重对方、并保持自己谦逊。人们一般容易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格。把自已的事束之高阁,却专挑别人毛病、批评别人。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大量这样的人,把别人的优点说的一无是处,似乎这样就能够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似的。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使自己不再被别人所尊重。
如果能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与人相处,则会减少很多人际关系的纠纷。最重要的是保持谦逊的态度。中国有一句古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是说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成功人士应该保持着谦逊的精神。保持谦逊,也便是尊重对方,而对方也必因为你的谦逊而更加尊重你。
以赞美的方式说服别人
恰当地使用赞美的语言,可以极大的改善人际关系。但是胡乱地使用奉承的语言并不是赞扬。
赞扬和奉承是截然不同的。赞扬是发现并承认实际存在的优点,是诚心的,让人高兴;奉承是夸大优点或编造优点,是虚假的,令人生厌。
说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话,别人会立即明白那不过是奉承而已,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反感。因此,使用真正佩服对方的赞美语言是最重要的,切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类最大的欲求就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
因此,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真诚地用语言坦率地表达出来,对方就会敏感地察知你的想法,即使有异议,也会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之下,与你进行心平气和地讨论。你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向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不要先想法让对方尊重和承认自己,而要自先尊重和承认对方。用这样的姿态与人相处,对方的心情一会很愉快,进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也许我也有错
富兰克林做雷电的实验时,曾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别扭心理作用”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的表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对方就会视你所提出的意见如自己的意见一般,甚至当你表现出动摇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
同样的道理,对于你的反对者,如果你要说服他,就要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如果你劈头就是一句:“你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
但是如果让步地说:“也许我真的也有错。”这时,对方的心理也许就会发生改变,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
事实上,就连一些惟我独尊、自信心特强的人也知道,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如果你说别人的不对,实际上是在伤害着他的自尊,就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这种心理时,你就只有放弃说服他的念头了。
在商业上也是如此,推销车子的推销员会对客户说“很抱歉,我们的车子虽然会出现一些小毛病,有时也会出产有瑕疵的车子,这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以后我们公司绝不允许有瑕疵的车子出厂,如果你发现所购买的车子有什么毛病时,不要客气,可以如实地告诉我们,我会马上为你解决。”
他所说的话句句扣人心弦,正中下怀,于是客户的“别扭心理”就会蠢蠢欲动,他会说:“没什么!没什么!”
如果这个推销员再以真诚的感情说“这确实是我们的错。”对方肯定会帮助他说起这辆车子的优点来。
如此一来,这个推销员一定可以很成功地将车子推销出去。
§§§第九节引导对方说“是”的艺术
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异见作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作为开始。
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惟一的差异只在于方法而非目的。
惯性的力量
在谈话中,如果一直让对方说“是”的话,那么由于惯性,他很难在后面结局之处说出个“不”来,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实际上,这个伟大的发现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雅典的牛蝇”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他虽然常打着赤脚,却在四十岁秃头的时候娶了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他做了一件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做到的事:他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
而现在,在他死后二十三个世纪,他还被尊为在这个争论不休的世界中最卓越的口才家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格拉底是在和形形色色的人们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所创立的问答讨论法,至今还是被世人所公认为“最聪明的反驳”法。
苏格拉底讨论法的原则是:当与观点不同的对手讨论或辩论问题时,开始时不要讨论彼此有分歧的问题,而是强调彼此相一致的共同点,当在各有关之点上都取得完全一致后,对方原来的主张便不攻自破,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的观点。
苏格拉底讨论法的具体做法是,我们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对方都只能点头称是。在对方回答了一连串的“是”之后,就只有忍痛割爱,放弃自己原有的主张转而无条件地拥护我们的主张了。
他的整套方法,现在称之为“苏格拉底妙法”,以得到“是”为根据。他所问的问题,都是对方所必须同意的。他不断地得到一个同意又一个同意,直到他拥有很多的“是”。他不断地发问,直到最后,几乎不知不觉之下,他的对手发现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是他在几分钟之前所坚决反对的。
《思想的酝酿》这本书中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有时,我们发现自己会在毫不抵抗、情绪毫不激动的状况下改变了心理。但是人家若告诉我们说我们错了,我们就会憎恨这样的谴责,硬起心肠来。在我们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是极不留心的,可是遇有任何人表示与我们不同道时,我们便会对自己的信仰满怀不适当的狂爱。显然,我们所珍爱的并非意念本身,而是遭受威胁的自尊……。这小小的‘我’是人类事务中最紧要的一个词,适当地加以考虑乃是智慧之始。我们喜欢继续相信自己一向习于接受的事实,一旦我们的任何假设受到怀疑,其所激起的憎怒会导致我们所谓的‘讲理’,就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继续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
勿以讨论异见作为谈话的开始
因此,如果你想让说话的目标能够被达到的话,就千万不要先说一些令人不快的话,而是逐步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一直引导他不停地同意你的观点,直到他对你的谈话已习惯性的点头称是时,提出你的想法或要求。
卡耐基指出,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异见作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作为开始。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惟一的差异只在于方法而非目的。
要尽可能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说“是的,是的”,尽可能不使他说“不”,一个否定的反应。
奥佛斯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是’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