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汉中城固人,生于汉文帝中后期,汉武帝即位后,他为朝廷的“郎”(即皇帝的侍从)。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从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率领使团曾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张骞以匈奴人甘父为向导,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朝行暮宿,风餐露宿,不料一行人被匈奴骑兵全部俘虏,并被拘押于匈奴王庭,一扣就是10年。公元前129年,张骞一行逃出匈奴,并继续向西进发。他们取道车师国,进入焉耆,又入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再到康居,最后达到大氏,并考察了大夏国。回来时,越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过莎车,于阗、鄯善等地,再次被匈奴人扣押一年多。约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历时13年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使命。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随从300人,并携带大批珍宝丝绸和1万多头牛羊。到达乌孙国后,张骞又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和印度等国,于公元前115年回汉朝。乌孙国派了几十个使者带领良马几十匹,跟随张骞回汉朝。
张骞两次通西域,大大增进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对我国新疆和广大西南地区的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正式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大月氏、大夏等国使者来到了汉朝,使相互交往日益密切和经常化了。同时张骞实地勘察了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实,上述这些都是张骞通西域时顺手牵来的“羊”。张骞通西域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大月氏、乌孙等国联合抗击匈奴。汉朝初期和中期的威胁主要来自匈奴,匈奴多次举兵南下,使汉朝统治者坐卧不宁。大月氏曾不堪匈奴压迫而西迁,结怨很深。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切断匈奴的右臂,但此时大月氏已征服大夏,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同时汉朝距大月氏太远,这样张骞联合大月氏的目的就没有实现。乌孙国虽与匈奴有过结,但由于国内纷争不已,几乎分裂,也无暇顾及,加之乌孙王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大臣也不想东迁,联合抗击匈奴之事也一直定不下来。总之,张骞出使西域的军事目的未达到,却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收获。
【活学活用】“顺手牵羊”,用在政治上是指抓住有利时机,窃取别人的利益,“牵”要牵得漂亮,要不带一点痕迹,要因利乘便,顺势而得。当然,运用“顺手牵羊”计,要通盘慎择,且勿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环境异常复杂,情况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在新的形势下,随机应变,找寻新的机会,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