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的最卓越的公司之一,如果不提高警惕也会陷入惯性思维之中。从罗伯特·戈伊苏埃塔接任可口可乐的CEO时,他向高层主管们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就可以看得出来:
“世界上44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
“64盎司。”(1盎司约为31克)
“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
“不足2盎司。”
“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市场份额是多少?”
罗伯特·戈伊苏埃塔这一系列问题正是说明一个公司和个人都应该时刻充满不满足感,不能陷入已经成功的惯性思维,因为今日的成功不代表明日的成功,只有不断保持危机意识,才不会被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击败,也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才能够在危机真正来临时,游刃有余地去应对。
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变的外界环境,而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督促我们适应外界的环境。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适应,所以很容易陷入这个环境中为自己加上习惯的牢笼,所以会感觉麻木、没有方向感。要打破这个习惯的牢笼,我们必须先摒弃惯性思维,随后适当给自己增加压力,提升危机意识,这样我们才能不被牢笼限制,最终超越自己。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跳蚤效应
跳蚤从地上随便一跳,就能够跳起一米多高。现在我们将跳蚤放入一个盒子中,在盒子不足一米高的位置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长此以往,在某个时刻我们将盖子拿掉,会发现跳蚤虽然会继续跳,却已经无法跳到一米以上了。甚至直到生命结束都是如此。为何会如此呢?那就是它们调节了自己跳跃的高度,并适应了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改变,这就是跳蚤效应。
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拼搏的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美国国家品质奖是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这个奖项,必须是全国生产最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才能拿到。为了赢得这个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准备和努力,他们派出了一个侦查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关键是考察那些世界各地表现异常优秀的制造机构的情况,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也看看他们是如何精益求精的。摩托罗拉公司若想成功,必须要大幅度降低他们工作的错误率,这使得摩托罗拉公司所有员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结果是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公司仍不满意。随后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所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要达到99.997%。所有摩托罗拉员工,都收到了一张皮夹大小的卡片,上面标示着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制作了一盒录像带,解释为什么对99%的产品无故障仍嫌不足。这盒录像带指出,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以99%的品质来工作,那每年就会有二十万份错误的医药处方,更别说会有三万名新生儿,被医生或护士失手掉落地上。试问,99%的品质,对于将其性命托付给摩托罗拉无线电话的人而言,是否足够?
1988年,66家公司开始竞夺美国国家品质奖。大部分参赛单位都是一些像IBM、柯达、惠普等大公司的某一部门,但摩托罗拉却以整个公司为单位参加竞赛,并以绝对的优势轻松夺魁。
1988年底,摩托罗拉因减掉了昂贵的零件修复与替换工作,节省了二亿五千万美元。收入增加了23%,利润提高了44%,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样的盈余回报是令人欣慰的,也出乎原先的预期。一名主管声称:“得美国国家品质奖,有一种金钱买不到的奇效。”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的高度就是我们人生的高度,就如摩托罗拉公司一样,99%的产品合格率仍然不满意,而最后他们也达到了自身所要求的合格率数字。所以说,目标能够提高我们的积极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没有追求成功的野心,肯定无法取得巨大成就。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使他们受到了限制,看不到未来确切的方向。自我设限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只有在遇到挫折后愈挫愈勇的人、对于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提升的人,才能够打破自局限。
越是担心失败,就越可能失败——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一个以演出精彩技艺高超而稳健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有一次演技团来了一位很重要的客人,需要向这位客人献上最精彩的表演,于是演技团打算派瓦伦达上场。
瓦伦达知道此次表演的重要性,除了这位重要的客人,还有很多美国知名的大人物,这一次如果成功,不但会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能够演技团带来很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利润。
正因为这次表演很重要,所以他从表演前一天就开始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和细节。到演出那天,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他有着百分百的信心不会出错。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走到中间时,在做了仅仅两个难度不大的动作后,就从十米的高空摔了下来。
事后,他的妻子回忆说,瓦伦达这一次太紧张了,他在出场前一直强调: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他每次的表演,仅仅是想着表演本身,从来没有想过其他的事,这一次,瓦伦达太想成功了,以至于患得患失,总在思索不能失败,如果他不去想这些,以他娴熟的技能和多年的经验,绝对不会出事。
这种为达到目的专心致志不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称为瓦伦达效应。研究表明,一些患得患失的情况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脑海中就会形成类似实际情况的图像,而结果就会事与愿违。一个台球手在击球前不断告诫自己,别碰那个球,那么他的脑海中就会出现碰到那个球的图像,最终可能会呈现在现实中,真的碰到了那个球。其实这就是瓦伦达心态:越是担心失败,就越可能失败。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被身边的情形所影响,比如做某件事,总会想太多,患得患失,总害怕失败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又太过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而往往忽略了这件事本身。试想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如何能够把事情办好。这种情形下出现的情况就是,我们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很多,最终离成功越来越远。
如果瓦伦达并不多想,不去想借助此次表演扬名,不去想能否为演技团带来支持,只是保持平常心,只想事件本身,那样有可能就不会失去生命,而最终获得成功。就如法拉第说过的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平常心是追求成就的路上必不可少的心态,那些一心想挣钱扬名的人,本身动机就偏离了轨道,那行动必然也会出现问题。只有保持平常心,专注于目标本身,不去多想其他,同时灌输最大力量于其中,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目标。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地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疏忽。那么,到底什么事值得做呢?那就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的事情。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缺乏激情去对待事物,也降低了自己的信心,从而导致事件的成功率低,即使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所以,我们要选择自己值得去做的、愿意去做的事情,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你的目标和工作不具备值得做的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目标,并努力做好它。
班尼斯说: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但对较重要的事物却总是很敏感的人。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在生活中,总是为一些美中不足自寻烦恼的人很多,很显然,这种人是在平白无故地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忘了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事,也忘了不值得做的事一定有不能做的道理。
一个觉醒的人在离开他的公司时曾写下了这样一段:是时候了,该走了,该离开这个不能再让我振奋、再给我新知的地方了。我只是惋惜在那对我来说异常宝贵的逝去的时光中我做了不值得的付出。我不想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狭隘,也不想继续花时间和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离开不是因为软弱,不是因为想要被认同,而是因为我要追求我自己的价值,追求值得我做的一切。
这段话发人深省,每读一次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消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用在一项活动上的资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动上,不值得做的事所用的每一项资源都可以被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
如果你还有选择的机会,请你问问自己:如果我将达到这个目标的潜能发展到极致,是否真的值得呢?答案如果是不的话,那你千万别去做。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世界着名的指挥家,但他最倾心的事却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轻时跟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顺便学习指挥技巧。他很有创作天赋,曾写出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作品,他几乎成了美洲大陆的又一位作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