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都有着各自独立的思维和行为,但在生活中,有很多心理诱惑或心理效应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判断。有时稍微不在意,就可能会掉进心理陷阱而受到牵制,这时分析和看待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无法继续理性思考。只有透过现象看到心理秘密的本质,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才能够有效规避心理陷阱,使得我们免受心理陷阱的影响。
到底哪个专家说得对——威望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专家说……”“××教授认为……”“××作家写到……”“知名企业家××主张……”
这些专家、教授、作家、企业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意见和判断,甚至话语和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名气越大的人,其意见和判断的权威性就越大,接收者接受的几率就越高,其观点所造成的影响传播性也越广,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这就是所谓的“威望效应”。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凯尔·弗兰和沃尔特·韦斯利,曾经为验证威望效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来到一所高中,请来了三位演讲者,分别就相同的题目“对于犯罪的青少年,应采取宽容”进行演讲。待三人演讲完后,调查学生们对演讲者观点的赞同率。
在演讲前,三位演讲者均做了自我介绍,一位是对于青少年犯罪很有发言权的法官,一位是青少年孩子的家长代表,最后一位则是一位因售卖麻醉剂而入狱,如今正获得假释的销售商。
三个人演讲完后,经过调查,支持法官的人数占78%,支持家长的人数占53%,而支持销售商的仅27%。
其实三个人演讲的内容和观点大同小异,甚至销售商的演讲更为有理有据且饱含感情和见解,然而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法官代表的观点更具备权威性,因此支持者最多。
另一位心理学家在为学生们上课时,介绍了一位客人,他说这位客人是从以化学领域闻名于世的德国来考察的着名化学家,然后请这位化学家讲话。这位客人在寒暄过后,说自己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有强烈的气味,但是对人体无害,随后他拿出了一个小瓶子,告诉学生们这就是他采集到的其中一小瓶物质。他打算测试一下学生们的嗅觉,他请学生们在他打开瓶盖后闻到气味就举起手,瓶盖掀开后,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随后心理学家请下客人,留下了瓶子,告诉学生们,其实刚才讲话的是一位学校从德国请来的德语教师,而瓶子里只是装了一些蒸馏水。这个答案让学生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威望效应”,这两个实验都很明显地显示,很多人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权威人士的威望效应令人们的判断和意见发生了偏差。
为什么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呢?其实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每个人的专业知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就需要参考他人意见,而权威人士作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就成为参考者最佳的选择。
威望效应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领导人、企业家很注重与社会名流的交际,因为这种交际可以大幅度的提升他们的声望,更何况大部分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威望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威人士的知名度和声望,而借助威望效应,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广告要请明星来打品牌、很多影视作品靠大腕和知名导演来提高票房的原因。很多时候,权威人士的参与,威望效应的产生,会产生如蝴蝶效应般的影响,甚至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让新剧票房飙升。
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借助这种威望效应。这里借助的权威人士不一定是有很大影响力的高层人士和专业人士,却可以是能够对和你交流的对象产生足够影响的直接权威人士。比如想要让一位没什么主张和判断力的人符合你的观点,可以用“某位专业人士也这样认为”这样的暗示来使对方的判断偏向你的观点。再比如在说服某些人时,可以告诉对方你的观点其实是对方圈子里颇具权威的人所阐述的,这样说服的力度就会更加强劲。
借助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算命先生为什么说得那么准?
——自我求证心理
算命在如今的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有时候我们在天桥上、人行道旁,会看到一些算命先生的卦摊,而追捧算命先生的人竟然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知道算命是一种迷信,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轻信算命先生呢?
很多人乐意通过算命的方式来预测自己的运程,而乐于如此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总感觉算命先生未卜先知,和算命先生聊过的人总会感觉他们说得很准,逐渐就会被他们这种准确的预见力所征服。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感觉算命先生说的准呢?难道他们真的能洞察过去和未来吗?
显然不可能。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算命先生通晓古今的现象,其实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算命先生都了解人的心理,他们很懂得说话,经常依靠语意不明确的话来引导听者向自己所理解的方向去推敲,从而产生对方知我的错觉。这就是自我求证心理的特征。
算命先生往往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来洞悉人们的心理,同时利用这些心理来达到让听者听信的目的。比如算命先生提问时总会语意不明,因为只有语意不明的话,才会引起人们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去臆测和推测。
比如算命先生常问的一个问题:“你家是否有两个孩子?”如果你家有两个孩子,算命先生就用肯定的语气来继续后期的话题;而如果你家只有一个孩子,算命先生会根据你的年龄,对年轻者说“嗯,第二个孩子是你命中注定的……”对年老者则说“嗯,这才正常……”语气就像他早就知道只有一个一样。
有时候算命先生会说:“你这个人和木比较有缘。”听到这种话,人们很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自己和木相关的地方,比如名字含木,你会想他怎么知道我名字有木;比如你家铺的木地板,你会想,他怎么知道我家有木地板;如果你家有院子,种了几棵大树,你更会想,他怎么知道我家种了树。其实算命先生什么也没说,只是你自己在顺着他的思路联想,而自我求证心理的产生就会让你感觉算命先生很准。
自我求证根源于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一定自我求证的心理,尤其是遇到有关自身的事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过“认识自己”的观点。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在追寻自己。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感想,其实就是人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自觉地去验证自身,从而产生共鸣,最终有所感想。
其实说起来,算命先生未卜先知的诀窍,就是提供模糊信息,然后让听者自己去进行信息的具现化,这时模糊信息就会依据具现化的信息生根发芽,从而使人感觉算命先生很准。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仿佛有人对我们很知根知底,其实这就是对方巧妙地用极短的时间,洞察了我们的心理和烦恼,提供了一些模糊的忠告,我们会各种各样的推测,越想越多,最终感觉对方非常了解我们。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算出来的。
小时候,当你看过恐怖片,尤其是有人跟踪的恐怖片之后,晚上独自行走时总会感觉后面有人跟着自己,而当你紧张地回头张望时,甚至会感觉黑暗中有人影闪过,这时你会很紧张,而越紧张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紧张,总感觉是真的有人跟踪,甚至要再现恐怖片里的情节。
购买衣服时,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售货员告诉你某款衣服很适合你年龄段和身段时,你穿上试衣,会不自觉的感觉这款衣服真的很适合自己,越看越适合,越感觉越像衣服是为自己设计的。
而恋爱是也是如此,当男对女有意思时,女方某一个回眸,某一句温柔话语,男的都会当做这位女子在向自己表达喜欢的意思,越回想越认可,越体会越甜蜜。很多时候,可能女子只是普通的说话,但是在男子眼中耳中,女子做什么都在针对自己。
算命先生算术高超,都是因为他们很善于设置心理陷阱,让人不自觉地走入其中,并按照他们所设想的情节进行发展,如果听者没有进入陷阱,他们也会用各种不动声色的暗示和引导,将听者一步步引进陷阱。自我求证心理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不自主地运用,何况他人。
人的心理很微妙,如果自我求证心理被人诱导和利用,很可能会使我们变得盲目而失去理智,因此,心中时刻保持警惕,看问题时一定要客观冷静,这样才能避免上当。
一切真的都在掌握中吗?——控制错觉
掷骰子是一种常见的赌博方式,有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如果人们采用掷骰子的方式来赌输赢,可以在掷骰子前和掷骰子后进行押注,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在掷骰子前下的赌注比掷骰子后下的赌注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控制错觉定律,很多人认为在掷骰子前,靠着自己的技巧和努力,能够将骰子掷出自己所期望的数字。显然这种错觉能够影响人的决策,掷骰子决定胜负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越容易如愿以偿。
一家公司为了犒劳职员,向职员发售了一批拥有上百万美元头奖的内部彩票,同时也做了一个心理研究。这些彩票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由职员自行挑选,而另一部分由公司进行派发。每张彩票的价位都是一美元。
到抽奖前期,公司又专门派出一些调查人员,向那些持有彩票的人收购彩票,希望职员们能够把手中的彩票转让。当一整圈收购结束后,研究人员发现,职员们出售自己所挑选的彩票的价位,远远高于公司派发的彩票的价位。
我们想象一下即可知道,其实彩票中奖的几率完全是相等的,不管是自行挑选的还是公司派发的,然而还是有绝大部分人感觉自己挑选的彩票中奖的几率更高。
就如同我们到KTV唱歌,为了娱乐进行掷骰子游戏,得到越大的点数,赢的几率越大。投掷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要骰子是六,甚至在投掷骰子的时候,双手都会用力,可能还会用嘴吹一口气来带去运道,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由于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对于这种偶然事件,人们通常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进行支配,这就是控制错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都能够依靠我们的努力和能力进行控制,比如努力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静心准备礼物可以获得人的好感等。我们只是将能够控制能够驾驭的感觉,延伸到了这些偶然不可控事件上了。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沉迷于彩票和赌博,就是因为他们完全陷入了控制错觉定律的阴影中,认为自己可以对未知事物完美地控制。甚至有很多人研究彩票的规律,感觉自己可以凭借公式或者数据来揣测偶然的事物。我们对于彩票和赌博这类纯粹偶然性的事情,应该正确意识到我们无法控制结果,偶尔碰碰运气无可厚非,而过于执拗的陷入其中,认为自己可以掌控这种事情未免就得不偿失了。
生活中一些必然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能力进行控制,比如努力工作,可以多赚些钱;静心打扮,可以让自己更漂亮;多做运动,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这些通过我们不同方式的努力可以让结果趋向与我们的期望,而一些偶然性事件我们不能控制,所以一定要理智对待,不要被控制错觉所迷惑,最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不要尝试控制那些不可控的事物。
我们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诱饵效应
“选择”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选择之中:每顿饭选择吃什么?理发选择什么发型?娱乐活动该选哪个?生活场景中这种选择更是层出不穷:绿灯还有几秒,是冲过去还是不冲?吃饱了却还有几块肉,吃不吃?而“诱饵效应”就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种抛出诱饵迷惑我们选择的方法,在商业之中应用最为广泛。在卖场,围脖和帽子摆放在一起售卖,标签上的价格显示:帽子69元,围脖39元。而在这之后,还有一个牌子,价格令人惊讶:帽子+围脖=70元。帽子和围脖的总价本来应该是108元,而如今帽子和围脖加在一起才70元,相当于围脖才一元,看起来好像商家很亏本。然而商家是精明的,他很了解消费心理:人们会在选择东西前进行对比,而对比的东西越明显,相比越能体现其价值。相当于买一送一就显得更具吸引力。
诱饵效应是最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现在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现在这个社会,卖东西不容易,买东西同样也不容易,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何选择一款质优价廉而又适合自己的商品确实不容易。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力,另外还要果断地抵御来自卖家的轮番诱惑。
抛出诱饵,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在诸多选择中,尽快选择一个我们自认为有利的选项,诱饵效应就是这样一种消费措施。
不仅在商场中,在现实生活中诱饵效应也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在等待红绿灯时,如果你非常赶时间,那么赶时间就是诱饵,我们就会选择冲;比如知道明天有人请客吃饭,那么今天的饮食也许就会选择简单一点,有人请客就成了诱饵;比如老板交待某报表下班前必须完成,那么我们就得暂时放下手上其他的工作而专心来做报表,老板的交待就是诱饵。这些看不见的诱饵在暗暗地引导我们的行动。
诱饵效应会引导人尽快做出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并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前期是好的,而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会面临选择,用诱饵效应来进行参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总能给我们一些经验,使我们涨一些知识,最终避免我们走曾经的错路。
家用面包机刚刚面世的时候,商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当时没有人对它感兴趣,甚至有人会说,有钱为什么不去买其他的,比如咖啡机,干吗要自己在家里烤面包?因为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好处,所以面包机的推广遇到了障碍。
商家为了能够起死回生,只得请来了一家营销调查公司,想借助营销专家来推广面包机。营销专家仅仅提出:借助诱饵效应,用对比来提高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