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何爱孩子、如何教育孩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孩子出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偏颇,劝说无效时,绝对不可附和、纵容,而应当想办法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为排解压力寻找出口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和老师们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满心想的都是孩子的功课和成绩,于是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希望孩子能争气。然而过重的压力反而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这样,孩子就会把追星作为排解压力的出口。
很多人都以为压力就是动力,但他们却不知道,一旦压力过重就会变成阻力。
作为孩子,要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殷盼,老师的厚望,焦灼的升学考试,激烈的社会竞争,痛苦的挫折,还要处理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因素让孩子承受了无比沉重的精神压力,而孩子又不懂得如何排解,无奈之下,只有选择追星。因为追星可以让他们暂时放下压力,获得另外的一种轻松感,而且原本不好的心情,只要听到偶像的声音或见到偶像的照片就立刻“烟消雾散,拨云见日”。
一位初中男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儿子有一天能考上重点高中,再考上一所有名的大学。可是天不遂人愿,儿子学习成绩平平,不管怎样都学不好。父母恨铁不成钢,气急了就动手打孩子,所以,每次考试过后,儿子总逃不掉一顿皮肉之苦。于是,孩子不愿意上学,不愿意考试,不愿意面对父母。每天回到家里,就匆匆躲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反锁上,然后在耳朵里塞上耳机,开始听起了他偶像的歌。看他的样子简直如痴如醉,不光听歌,他还搜集了很多偶像的照片贴满了房间。真是让父母又气又恼:如果他对学习能这样痴迷就好了。
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沉重压抑的学业负担,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让孩子稚嫩的双肩承担不起这样重的负荷。于是,孩子选择了追星。
追星,可以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竞争压力;追星,可以使孩子暂时放下沉重的压力与负担,给大脑和心灵洗个澡,换换空气。面对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大家一起畅谈无阻,欢呼大叫,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追星时,没有优劣之感,没有尊卑之分。与其说是在追星,不如说是在为自己寻找生活与学习压力的宣泄口与喷射点。
如此看来,孩子追星自有它的成因与必然。父母们不可无理智地鼓励、支持,跟着孩子一起疯狂,也大可不必横加阻挠,过分担心。既然是一个梦,总有梦醒的时候;既然是狂热,总有冷静的时候;既然是幼稚,总有成熟的时候。不过凡事都要讲个度,以免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多一分理智,少一分盲目;多一分现实,少一分梦幻;学习明星好的一面,优秀的一面,让孩子成熟起来。
追星背后的茫然与不成熟
可以看出,追星行为对青少年来说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在表面的狂热背后,往往隐藏着青少年精神生活的严重孤独和茫然。
孩子喜欢追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造就了明星。时下,每个明星面前都有一群痴迷、狂热的追星族。电视上那些搔首弄姿、俗不可耐的明星,几个做作的动作和手势,几句轻浮的歌词或话语,都会让台下的孩子尖叫不已。当他们对追星乐此不疲时,大人们经常对此高度不满,牢骚满腹,抱怨连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热衷于追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许多时候,老师和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求什么、厌烦什么、渴盼什么。对孩子们出现的不良倾向,要么严厉批评,要么置之不理,却不做对症下药的教育与引导。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流行风向中“独自”成长,各种心理与人格问题也就打下了烙印。由于青少年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对于明星在镜头前光彩夺目、出尽风头充满了向往,但明星身上的缺点却被忽略了,于是孩子们渐渐地如痴如醉、亦步亦趋。
孩子喜欢从追星中发现未来的理想自我。孩子经常爱幻想,爱编织自己未来的梦,因而他们喜欢从所崇拜的明星身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就是在设计、勾画自己理想中的未来。
孩子追星源于崇拜心理。因为娱乐媒体整天关注着各路明星的行踪,并大力为其做宣传、包装,甚至可以把那些并不显眼的人一夜之间打造成璀璨的明星。这些会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崇拜、迷恋甚至疯狂。
孩子追星源于从众心理。在中学校园里,追星现象十分普遍,往往会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致使本来很多没有追星意识的同学,为了不被看成是“落伍”或“老土”,也只好加入到追星的队伍中去。
孩子追星源于急功近利。在中学校园里,有很多相貌平庸的少女,曾为自己的平凡而感到自卑和失望。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些长相并不出众的人都可以在电视上被包装成身价百万的明星人物,他们就像看到了明天的自己,所以疯狂迷恋该明星人物,就像疯狂迷恋自己一样。
教育小贴士
孩子追星没有错,若是孩子对一些新鲜的或是前卫的事物不感兴趣、置之不理,那才不正常。而父母粗暴地禁止孩子追星,或者和孩子一起追星,都是不理智的。作为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要对孩子有过激的行为或是感到不可理喻。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身心都还没有成熟,他们需要有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我们做父母的看到孩子这样不要不知所措,而是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不要用家长的气势来说服孩子,用一颗与孩子平等的心与孩子交朋友,从而了解孩子的需求。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语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学校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培养人才的圣地,它应当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但不知从几时起,校园里出现了暴力。在校园里或校门外,总有些人缺乏道德,横行霸道,作威作福。有的人向学生索要钱财,不给便拳脚相加;有的因为一点小误会就大打出手,动刀动棍;有的恃强凌弱,以多欺少;还有的只为发泄或寻求刺激而故意伤害他人。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降低了孩子和家长的安全感,使神圣、不可侵犯的校园上空布满了阴云。
近几年来,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恐吓、强行索取财物等校园暴力事件。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起侮辱性外号、诬蔑他人,甚至身体伤害等。
校园暴力越来越严重,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作为父母,与孩子最为贴近的人,更有必要调查、了解校园暴力的成因,以防校园暴力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的可能家境贫寒,有的可能父母离异。总之,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家庭是不幸的。他们可能家庭贫困,也可能是父母离异,或者是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家庭的不幸很容易使孩子缺少关爱和缺乏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于是,孩子在校园里就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因此,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管教是孩子走向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初中男生,在他6岁时父母由于性格不和离婚,他由法院判给父亲抚养。他的父亲没有什么文化,整天就知道喝酒、赌钱。输了钱就回家拿儿子撒气。每次父亲醉醺醺地回到家里时,就说明又输钱了,也意味着他又要遭受皮肉之苦。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他变得脾气暴躁,做人做事唯我独尊,不听劝阻,读书也不用功,经常逃课旷课,还在校园里拉帮结派,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欺负弱小同学。
一次,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砍掉了同学一只耳朵,为此又免不了一顿毒打。可是他已经麻木了,他不怕打,不怕痛,依旧每天都在书包里放有一把刀子,以备打架之用。就这样他变成了校园里的凶神恶煞,同学们只要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胆战心惊。
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道德品质败坏或父母的管教方法不当,或者对孩子缺少管教,或者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等,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就会采用暴力去欺负弱小者,转移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以释放心中的压抑,获取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还能够在同学之间树立“威信”。
致使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父母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以致现在教育界有一种5+2约等于零的说法。也就是说,孩子在学校受到5天的教育后,2天在家里几乎没有教育,甚至连在学校受到的5天教育都白搭了。
此外,家庭暴力是助长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打骂孩子,甚至一点小错误,也会对孩子拳脚相加;还有的父母从小教育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能“吃亏”,有人打你,你就用力打他,让别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以后就没人敢欺负你了;有的父母在与邻居发生争执时,经常使用暴力来解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会把暴力当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学校管理与教育制度的缺陷
学校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校园暴力的产生,学校方面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这表明了学校在管理、教育方面出现了漏洞,加上听之任之的态度使校园暴力逐渐演变成一场可怕的“瘟疫”。
学校作为一方净土,在教育、培养学生时,总是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全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试教育使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被淘汰者,于是他们试图以暴力方式来取得老师的注意和同学的认可。
有一位高一的学生,脑袋不笨,可学习却不好,在班里总是最后一名。虽然就读高一,但是他身材矮小,看起来和初一的学生差不多。由于他所在班里的座位是根据考试成绩来排的,所以,他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他的同桌,是一名校园恶霸,总是欺负同学,向同学索取钱财,所以他免不了要受同桌的欺负。受了欺负又不敢跟老师说,因为老师怕惹麻烦,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他也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同桌曾威胁若告诉家里会将他打得更狠,甚至扬言要灭他全家。
几乎在每一所学校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致使一些学生分不清善恶、美丑及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影响缺乏防御能力,很容易受到校外或校内暴力行为的影响,误入歧途。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以至于在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时不能正确应对。
很多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把学生划分出三六九等。这样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被冠以“差生”的标牌,老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正是这样使孩子走上了演绎校园暴力的道路。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受到老师的重视,被同学认可,而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差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通过对同学施暴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同。
有些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对后进生心理的了解,不懂得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因而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另外,有些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校园暴力要么视若无睹,要么隐瞒不处理,使得学生认为老师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从而更加胆大妄为、为非作歹,甚至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很多电视传媒有意无意地把暴力事件的经过和具体情节展现在观众面前,很容易使青少年因好奇而去模仿。而且,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江湖文化”“流氓文化”等亚文化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上,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甚为流行,而伦理道德却日渐被埋没,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青少年在天长日久中耳濡目染,难免跟着学坏。而且在学校的周边地区分布着很多网吧、迪厅、游戏厅,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很容易混进这些场所而受到不良影响。
某市一中学生抢劫团伙被警方侦破而落入法网。该团伙有50多名成员,他们均是无业青年和在校学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11岁。两年间,他们劫掠100多名中小学生,非法敛财2万余元,打伤5人。据悉,这些犯罪成员就像幽魂一样整天游荡在网吧和街面上,砸摊位的事也做过多起,而团伙的一切行动皆由所谓的“老大”发号施令。由于学校周边地区频繁发生中小学生被抢事件,有的中学生为“自卫”,不得已也准备采用暴力手段。一位初中生每天上学都在书包里放一根约33厘米长的铁棍,称这是用来“自卫”的。
由于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不很高,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对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混乱文化缺乏识别和防御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的侵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人变得重功利、重享乐,而忽视人品和道德,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正。青少年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常常会受到一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而误入歧途。
此外,由于各种社会传媒的大肆宣传,充满暴力情节的光盘、报刊和书籍遍布市场和摊面,电视、电影中包含有暴力情节,以及风靡一时的电脑游戏中涉及暴力情节的画面等,都会深深毒害青少年的思想。一旦青少年沾染上暴戾的习气,就会事事以武力解决,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青少年模仿黑社会做“老大”,借机向同学收取“保护费”,如果拿不出钱来,就拳脚伺候。有的模仿江湖中的侠肝义胆,重朋友,讲义气,只要朋友一开口,就心甘情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青春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任其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