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我一生吃不完的麻糖
父亲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离我而去了。桌上放着父亲留给我的一包麻糖,这竟成了父亲的遗物!一看见麻糖,思绪就被牵到遥远的童年……小时候,父亲在县城工作,我和母亲住在农村。父亲每次上县城之前,总要问我:“想吃什么,乖女儿,爸下次回来捎给你。”我每次总要麻糖的,那段时间我最爱吃麻糖。捎的次数多了,父亲就说:“你老是吃麻糖,吃不烦吗?”我说:“不烦!不烦!”
随着年龄的增长,吃过的东西多了,也知道了有许多东西要比麻糖好吃得多,但父亲一直认为我最喜欢吃麻糖,所以便问也不问总是给我买些回来。有时候想对他说我想吃奶油蛋糕想吃巧克力,等等,但一见父亲那得意的神情,我想说的话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我知道此时的父亲最想看到的是我狼吞虎咽的情景。就这样,麻糖伴我一天天一年年长大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级中学教书。学校离家有十来里路,女孩家来回跑不方便,便住校了。父亲对女儿不放心,每隔几天都要到学校看我。家里包饺子,他自己顾不上吃,盛一饭盒,蹬上自行车给我送来。饺子送到学校,竟还没凉。当然,麻糖更没少送。父亲说他不能看见卖麻糖的,见了就想买,买了就马上给我送来。我自己吃不了,就和同事一块吃,大家都羡慕我有个好父亲。
要结婚了,对象也是个教书的,家里很穷,还是独子。只有父亲支持我,父亲说关键是要人品好。父亲支持了,全家人便都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结婚后,我和丈夫感情很好,只是家里依然很穷。父亲背着哥嫂给我们买了彩电、洗衣机,被嫂嫂知道后大闹了一场,结果分了家。从此父亲和母亲孤零零地生活着。
后来我有了孩子,父亲来的更勤了,每次来的时候照例都要带麻糖的。
那是给外孙女买的,其实也是给女儿买的。毕竟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孩子吃了几回,就不吃了,而且还到处乱扔。对此,我一定要打她几下的。
但孩子一哭,父亲便护着她。从那以后,父亲来的时候,就注意多买了一些其他东西,麻糖却仍是必不可少。我们吃不完,便存放起来,一包一包地摞着,像小山一样,我知道这里面包含着父亲无穷无尽的爱。
偶然的一天,丈夫说:“爸爸好些天没来了,你回去看看吧!”我回到家,才知道父亲病了,病得很重。他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竟一直瞒着我;而他的女儿也真傻,竟直到这天才想起去看看他。在她的心中,父亲永远是健康、魁梧、开朗、风趣,走路一阵风,吃饭一扫光的。
这一见竟成了我与父亲的最后一面!父亲此时已病入膏肓了。
没想到父亲临走时会单独把我叫到床前。他让我打开桌子上的抽屉,我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包麻糖。父亲说:“早就买好准备送去,却再也不能了。”呵,父亲!我强忍泪水收拾好麻糖,父亲又从怀里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纸包,说:“我死后,埋我时,又少不了要花钱的。我知道你手头紧,给你准备了2000块钱。”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决堤而泻。父亲,您让女儿无颜苟生啊。
父亲,您对我的爱是世上最厚重的爱了。拥有它,我就拥有了世上最大的一笔财富。尽管现在您去了,但这笔财富却足够我一生享用。
妈妈,请听我说
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不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深恩与苦心、关注与照料。如果说,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子女的成长,那么,过分的束缚也不利于子女成长。当子女的思想逐渐成长的时候,我想,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父母更多的时候起的应该是指引作用,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照料与一味地要求。
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才是必须的,依照父母的愿望却不一定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子女的最大需求。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谙学生的心理。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也很感动与感激,以至于很多时候孩子碍于父母的爱,不敢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只能压抑自己。如果我们的父母知道孩子也是如此小心翼翼并夹杂着痛苦地遵循父母的意愿,努力听他们的话,这该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孩子的个性在父母强烈的爱面前一点点妥协,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试问我们谁又能制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标准呢?我所推崇的教育是相互的,父母理解孩子的意愿,孩子懂得父母的苦心。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
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当然父母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老师扮演的都是引路人和监护者,并不是约束者。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惊喜。
有一个男孩学习很努力,成绩也非常优秀,周末的时候想上网好好轻松一下。但父母认为上网不好,只要他一上网,他们就会阻止。为此,小男孩很苦恼,也很压抑。在我的一次演讲中,他上台诉说父母对他的不理解,他发自内心地呼喊:“妈妈,我上网只是想放松一下,并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且绝不耽误学习,给我点放松的空间吧!”恰巧男孩的父母也在台下,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很是后悔。男孩走下台来到父母的身边,母亲对他说:“对不起,孩子,我真的误会你了。”男孩泣不成声,母子深情相拥。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带给孩子的苦恼也要靠理解去化解。理解是相互的,子女要体谅父母,父母也要理解子女,而这双向理解的过程也是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因此,引导学生与父母进行积极的交流既能增进他们的感情又能帮助学生成长。
孝顺与敬爱父母是每个子女应该做到的,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明白,不是子女的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了,而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关心与疼爱子女是我们每个父母应该做到的,但是我们的子女应该理解,不是父母强求你们去做什么,不是父母不讲道理,而是他们不希望你们做后悔的事,他们希望你们将来能幸福。
为人父母,请你们偶尔放下自己的架子,对自己的子女说声“孩子,委屈你了”。子女有时候生你们气时,他们不是恨你们,只是想发泄心中的不平。不要给子女太大压力,不要把你们的思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选择,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为人子女,请你们勇敢地对父母说声:“爸爸妈妈,对不起,辛苦了。”不要认为父母骂你们、打你们,要你们听他的,就觉得他自私,父母只是不知道你们的想法,他们只是希望你们幸福。
燃起希望的灯前行
一个寒冷的冬日,因为工作的不如意,他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寒风削在脸上,心情像满街飞舞的纸屑,骤添了几许苍凉和无奈。
掏烟,然后点火,让所有的烦恼在缭绕的烟雾中消遁。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嫩嫩的童音:“叔叔,您的打火机。”
转过身,见是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系着红领巾、约摸十一二岁的小姑娘。
“您刚才掉的。”小姑娘闪亮的眸子里透出一份童真。
“哦,谢谢你。”朋友接过打火机,拍了拍小姑娘的肩膀,继续向前走。
那是一个快燃尽气体的打火机。朋友走了一阵,又把它扔到路旁的垃圾堆里。
就在朋友要跨街绕道的那一刻,猛然间一转身,发现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正向他走来。
是她,刚才那个小姑娘。怎么?她是残疾?
小姑娘气喘吁吁,正向他招着手。
“叔叔,您的打火机又掉了。”
一个没用了的打火机,扔了就扔了,犯得着你这么心疼?朋友正想发火,但当他看到小姑娘残疾的腿和冻得通红的小手时,被她一脸的真诚打动了,就俯下身子,抚摸着她冰冷的小手,温和地说:“这打火机没用了,是叔叔把它扔掉的。”